紫阳巴农富硒茶(紫阳富硒茶)
行走的紫阳茶(174)
文/黄福海
久违的第一场春雨,唤醒了秦巴腹地、汉水两岸蓊郁的茶山,一块块茶园,一排排茶树,一株株透着那么精神,像一个个列队整齐的哨兵,时刻准备着接受甘霖的检阅。
沉寂一冬的茶树,无论是年老的,年幼的,年轻力壮的,都次第睁开惺忪的眼神,瞪大眼睛打量着这到来的又一个鲜活而新颖的世界。墨绿色的枝杈丛叶之间,它们像松鼠般探头探脑地露出丝丝白毫、点点新绿,似翡翠,似米粒,在春分过后、清明节前逐渐绽放柔姿,展现那娇嫩、窈窕的身影。遍坡的茶园,是紫阳农户建在山上的银行,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的希望;碧绿的茶叶,是飘撒张贴在沟沟峁峁的钞票,是他们的辛勤,是他们的汗水。这返青的茶园,像无数个聚宝盆,催促着散落于修竹茂林间的各家各户,该掂起挎篮、挽着口袋上山劳作了。这绽笑的茶芽,像磁石一般,裂开嘴吸引着一群姑娘大姐们嘻嘻哈哈地涌进茶园来采撷,银玲般的笑声,顿时让那黛蓝似海的深邃荡起一圈圈涟漪,洋溢起无穷的活力。每年初春同一个季节的采摘茶叶,当属姑娘们的拿手好戏,这戏将一直持续到暮春的三茬为止。在此如果将姑娘少妇们的精彩表演用采摘二字来形容的话,那将是对紫阳茶的一种亵渎,对富硒茶的暴殄天物。其操作的手段,虽不至于像传说中的那样,通过小姑娘那丰润的清唇,如燕子衔泥,衔接而得,但也是靠着纤纤玉手,通过食指和拇指的有机结合,轻轻拈折而成。一套动作下来,双臂在茶树上旋转,双手在枝叶间行走,灵巧的十指翻飞于丛丛绿荫,犹如在键盘上跳舞。从啜茗露珠的芽苞心甘情愿地被摘下那一刻起,紫阳茶就开始了它行走的旅程。
“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清人叶世倬的这首七绝,早已咏颂和昭示了紫阳茶的人勤春早正当时。挟裹着青草的气息,捎带着泥土的芬芳,青翠的鲜叶从竹编的挎篮或萝筺中盛出来,统统摁进灰麻的蛇皮袋内,农人们美滋滋的咂上一口旱烟,静静地等待着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茶磙子”上门,来收买活茶。早先年粗放式经营,制作仅图单一式的“大蔓子茶”,满足彼时彼刻大众化的需求,茶农单家独户、各自为阵,脚踩手揉,劳动强度大,做出来的茶叶品味不高,低劣粗糙。如今随着紫阳茶创名创优创品牌、走向市场游世界,又加之高精尖的机械化制茶代替了繁缛的人工劳作,现除非心血来潮、自制喝茶,很少有人再单打独斗的在自家操作了。茶磙子,就是在这种与时俱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是茶农们因之对他们的谑称。茶季到来,茶磙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施展浑身解数,整日里骑着摩托车,屁股上冒着黑烟走乡串户,出入于茅舍竹林或地头田间。他们主要的目的就是收集采买刚摘下的茶树鲜叶,农人俗称活叶子,相比较自制干茶,也能获得比较丰厚的收入,且省去了后续琐碎的操劳。茶磙子将收来的鲜叶再转手卖给一些茶贸公司或制茶大户,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攫取可观的利润,是他们成天没明没夜东奔西跑的动力,尽管无形之中自然而然的提升了紫阳茶的品味、价格和价值,其蕴含的秦巴汉水之地域效应和沉寂的历史厚重感亦是不可小觑。如此,紫阳茶坐着竹编的“花轿”,乘着喝汽油的毛驴,走入了车间,爬上了锅灶,时刻准备迎接着烈火的洗礼,以及钢筋铁骨的千揉百捻。
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让绝大多数茶农的切身利益,紧紧地与茶企老板密切的联系和捆绑在一起。采摘下山的活茶基本上都汇聚于此,在充满现代气息,汇聚现代技术,以及布满现代化先进设备的车间里,新叶也就开始了它饱经揉躏与煎烤的历程。茶叶的一生如果从采摘的那一刻算起,到进入或杯或壶、或贵或贱、或玻璃陶瓷或紫砂红泥之类等等沏泡容器,其加工制作须得经过十道工序:1、鲜叶采摘,2、验收分级,3、杀青、4、揉捻,5、初烘,6、整形,7、足干焙香,8、拣剔,9、计量包装,10、冲泡。烘干焙香的紫阳毛尖茶从车间走向市场,从远古走向未来,史料记载,“山南茶”自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明清时跻身全国十大名茶,蜚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倚仗滔滔蜿蜒的汉江这条黄金水道,紫阳茶曾经无数次踏上舱板,上走汉中、西乡,下行安康、武汉。更是打造和开拓“茶马古道”,曾经多少回披星戴月,借助骡马之脚力,驮负着臃肿的茶袋,足迹远涉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大西北地区,其影响甚至波及内蒙古,茶叶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共济的纽带。那里头戴白帽的民族兄弟“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让紫阳茶带给他们倾心的清凉,以期化解牛羊肉的燥热。转瞬间,时光的脚步依稀迈过二十一世纪的门坎,进入现代社会后,秦岭巴山不再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火车的长鸣代替了驼铃马啸声,马帮驼队改行了,巴山背二哥的身影消失了,茶马古道的风情已成遥远的记忆。栉风沐雨的紫阳茶随着信息化的叩动,早已将舟载马驮、关山风月的灰色记忆抛弃脑后,与时俱进,被发扬光大。它像插上了一对对隐形的翅膀,通过快递、宅急送、邮政绿色通道等等各色各样的物流便捷服务,毋需颠簸跋涉,勿需漫漫数月,只待三五时日,甚而朝发夕至,紫阳富硒茶就会走入千家万户,飞向大江南北。如今它稀罕灵奇,如今它声名鹊起,它的脚步不仅遍布神州大地,还走出了国门,冲出了亚洲,远销异国他乡俄罗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小巧玲珑的紫阳山城,撒满星罗棋布的大小茶庄,崭露头角的老汽车站里的茶叶专业市场,为炙手可热的紫阳茶开辟着新的天地,绽放着一个个施展身手的舞台。贾老凹公的这两句信手拈来的品茶心得,更是锦上添花地在每个门面上露脸,主人家恭恭敬敬地或裱或糊、或悬或挂、或置于店堂之上与招财猫并列或贴于店门两边逢迎八方来客。总之,当今一代文学泰斗的墨宝,凸现在每一间紫阳茶专卖店的旮旯胡同,丝毫亦不啻于形象代言,再有包茂高速的助力腾飞,招徕着南来北往煕熙攘攘的商贾,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紫阳茶别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炒板栗似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毛尖系列除了外形如梭似毫、汤香茶靓、清香四溢等等特点之外,紫阳茶更为驰名和显赫的地方特点是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硒,使得近年来富硒茶愈加走俏业界和天下。尤其是清明前采摘的俗称茶之娇子的“明前茶”,四斤鲜叶才能制出一斤干茶,且由四至五万个芽头集腋而成,需得多位采茶姑娘辛勤采撷,在当地某一年“经济唱戏,文化搭台”的茶文化节上,这样的一市斤“明前茶”被拍出了六万元的天价。令人惊喜、咋舌之余,这还得不免从它的身世啰嗦而起,其生长环境的确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尽管屡次如专家论证,整个大巴山腹地紫阳县概属高硒富硒区,但印象中津津乐道、颇有口碑的主产名优好茶的区域,都基本上集中在任河与汉水裹挟、并呈倒三角形的坐西向东地段,方圆大约不超过五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异的现象。任河流域有瓦房店营盘梁规模化茶园乃至上朔到红椿坝万亩茶山产好茶,这里有始于乾隆曾经响誉江汉的北五省会馆,是昔日茶马古道起始的驿站和会所;汉水流域有古色古香的焕古滩和山灵水秀的和平茶业出好茶,这里有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古刹东明庵,曾经香烟袅绕鼎盛辉煌、名噪京华。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这里均为名胜古迹赖以生衍与落脚的宝地,或为佛门净土,或为道风遗存,或典雅古朴,或源远流长,充分折射和彰显着淳厚绵久的茶风、茶韵、茶道。
“仙山灵雨湿行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当新绿的春茶冲泡于透明的玻璃或水晶杯中时,当如梭似毫的嫩芽颗颗在沸水里齐齐向上、立于杯中,宛如开枝散叶在茶树枝丫一般,那样浪漫。此刻,紫阳茶就算走完了它旅途的全部历程,只消心怡地欣赏着这汤清叶绿、栗香扑鼻的风景,清静地品咂着各色佳茗、齿颊留香的靓汤,让丝丝缕缕绕鼻旋肺,任朦朦胧胧氤氲雾屯。
作者简介
黄福海,网名雷老五,秦巴汉水等。自由撰稿人,不沽名,不出书,不入任何协会,自娱自乐,自我消遣。
丝路
新
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