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富硒茶基地(安康富硒茶发展情况)
草木葱茏,峰峦吐翠。四月的秦巴山区春意盎然。
青山绿水间,一条条生态产业链蓬勃兴旺,不仅“链”住了蓝天白云,还“链”出了金山银山;鳞次栉比的搬迁社区内,一座座新社区工厂拔地而起,农民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就地变身产业工人;校园里,书声琅琅不负韶华,多彩活动强身健体,“德润安康”托起孩子希望的明天……
对303万安康儿女而言,这是万物竞发的春天,更是拔节生长的日常。
3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考察,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乐业才能安居”“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等科学论断,寄予安康百姓“平安顺利、幸福安康”美好祝愿。3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殷殷嘱托、美好祝福,始终温暖着秦巴父老乡亲的心,激励着人们齐心协力奔向幸福安康。
生态美、百姓富,在蓝天白云下收获“绿色果实”
几场春雨过后,蒋家坪村凤凰茶山苍翠欲滴。
每天从清晨到日暮,蒋家坪村老党支部书记罗显平一遍遍上山、下山,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游客们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茶园里的殷殷嘱托和期望。过去,他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发光发热,退下来后以“宣讲员”的角色为村子发展鼓劲加油。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蒋家坪凤凰茶山考察时,作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的科学论断,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字字珠玑,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蒋家坪村群众的心。三年来,蒋家坪村对老茶园进行提升改造,安装智慧喷淋系统,加大管护频率,不断扩建新茶园,延伸产业链条,茶园面积达2750亩,全村人均种茶2.3亩,286户群众通过茶叶产业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
“我们这里,现在已经在变,将来还会变得更好。”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作讲解时,罗显平总会以这句话收尾。
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凤凰茶山。目前,全市共有9个县(市、区)、78个镇办、315个村发展茶产业,茶园面积达111万亩,茶叶产量5.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9.6亿元,连续三年稳居陕西第一、全国二十强。更令人欣喜的是,整个产业链从业人员超40.5万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美好图景真切地铺展在秦巴大地。
茶叶蓬勃兴旺只是安康践行“两山理论”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当好秦岭卫士,用心守护汉江水质,着力提升空气质量,源头防控土壤污染。202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再夺全省“双第一”。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连续三年保持国家达标城市行列。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水质改善幅度亦排名全省第一。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目前,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六大绿色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0.7%,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5%,富硒产业产值连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综合产值超过720亿元,稳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涉水产业呈井喷式增长,包装饮用水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速超过30%,生态旅游、山林经济增速也连年超过两位数。
产业旺起来、钱包鼓起来,在沃野田畴绘就振兴画卷
清明节前夕,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预制菜产业基地里的羊肚菌渐次成熟。天麻麻亮,村民唐晓云就带着工具匆匆忙忙赶往种植大棚。
“羊肚菌娇嫩,采摘时要格外小心,千万不能弄破了。”她一边念叨,一边娴熟地将采好的菌子装进篮子。这些带着露珠和泥土的羊肚菌将很快被运到预制菜加工企业,经过流水线的“洗礼”和“包装”变成预制料理包,出现在各大商超和餐馆内。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借助全县大力发展富硒食品预制菜产业的“东风”,2022年,丝银坝村种植羊肚菌400亩、紫皮长茄320亩、辣椒50亩、贝贝瓜50亩,带动16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增收,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增收60余万元。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曾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在习近平总书记“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少,都能够顺利地脱贫,确保小康”重要指示的指引下,2020年11月,全市最后的贫困人口全部达标脱贫。三年来,脱贫后的安康人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在发展中破题,在振兴上发力,巩固衔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聚焦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积极抢抓5年过渡期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全市247万名农村人口进行全面监测,对识别纳入的7.22万监测对象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039元,同比增长12.4%,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同时,围绕“五大振兴”总体要求,着力抓好关键重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围绕生猪、茶叶、魔芋、生态渔业、蚕桑等富硒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推进富硒食品、富硒茶、包装饮用水、文旅康养等“11+7”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全力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全省率先实现“空壳村”清零。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13013个自然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完成68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在青山绿水间实现安居乐业梦
春风送暖,青山环抱的锦屏社区生机盎然。
36岁的汪敏迎着朝阳将孩子送到学校,再回到社区毛绒玩具厂上班,不疾不徐完成一天的工作,夕阳落山前便能和家人一起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放在几年前,这样的“好日子”,汪敏想都不敢想。过去无数个春天,年味还未散去,人们就踏上远行的列车,去外地谋生成了大家别无二致的选择。从平利县老县镇东河村搬到锦屏社区后,外出还是留守曾是汪敏最大的困扰。
自从社区工厂开办后,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像她一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梦”——手套、毛绒玩具、织袜等5家社区工厂,为大家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安康是搬迁大市,“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展易地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占全省搬迁人口的39.7%。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收入从哪里来?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锦屏社区新社区工厂考察调研,作出“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论断。为了全方位促进就业,安康持续系统实施包括新社区工厂在内的充分就业、技能就业、创业带动、农业园区提升、以工代赈“六大乐业工程”,力促群众增收、产业兴旺、社区繁荣、乡村和美,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两相宜。
截至3月底,全市新社区工厂总数达1011家,其中正常生产经营的1004家,共吸纳就业32339人,实现了百户以上搬迁安置区社区工厂全覆盖。
除了通过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吸纳就业,全市还大力优化就业服务,98个300户以上搬迁社区均配置有就业服务窗口,助推有劳动力家庭平均2人实现就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10万名搬迁群众从“农民工”变身“技术工”;实施创业带动工程,“十三五”以来吸引4.3万名“鸿雁”返乡创业,扶持1502名搬迁劳动力自主创业;实施产业就业支撑行动,实现200户以上有条件的安置区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推进以工代赈工程,近两年来全市入库调度项目1948个,吸收3.39万人直接参与项目建设,获取报酬3.4亿元。
钱袋子要鼓起来,管理和服务也要跟上。全市紧盯易地搬迁后扶工作先后出台多项文件,紧紧围绕实施“六大乐业工程”,强化“六项”安居措施,建立“三大”保障体系,实现了有条件的百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六小”工程全覆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被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乐业安居”经验做法录入国家发改委工作指引,在全国推广。
资源下沉、技术升级,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卫生院变了!”老县镇卫生院中医馆的诊室外,排队等候就诊的吴丰兰感慨。
“可不是,看这屋子里里外外多亮堂、多干净”“不光环境变好,医疗设备更新,诊疗能力也提升了”“有了远程会诊,看病不用出远门,在这里就能连线大城市的专家”……吴丰兰话一出口,引来其他患者纷纷点头应和。
吴丰兰患有心脏病和慢性胃炎,此前在这里通过中医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想再找中医馆的大夫瞧瞧。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不仅带火了这家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更推动了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3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把各项防控措施常态化”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全市持续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大幅提升。人们纷纷感叹:“看病不再难,健康有保障,好日子是真的来了!”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市紧扣“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全面打好“控、防、救、治”组合拳。防控策略调整后,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推动疫情平稳转段渡峰。新形势下将重点转向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规定及防控措施的落实,全力防控甲流、诺如等传染病,有力守护了群众生命健康。
为巩固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全市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药物资供应体系,医疗机构床位数增至19261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7.8张。建立29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建成临床重点专科和学科110余个。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市县镇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累计开展远程会诊20万余例次。消除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1907个家庭医师团队为全市34.8万名群众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编制了十四五“1+9”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建设项目58个,完工42个,累计完成投资13.37亿元。全市中医医疗机构达139个,14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中医科,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国医馆,137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在春风浸润中托起希望的明天
迎着春日的朝阳,老县镇中心小学从青山绿水间“醒来”。
早晨琅琅读书声结束后,教师赵永霞组织学生们有序进入多媒体教室。今天他们要通过中小学智慧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同上一堂课,远程接受大城市的教育滋养。
大课间,孩子们纷纷涌出教室,和着动感的音乐,跳起学校自编的武术操。欢快的舞步很快驱散了学习的疲惫,灿烂的笑脸如花朵般绽放。
“学校大变样了!”赵永霞说,“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都在不断变好。”
阳光下的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四处生机勃发。3年前,也是生机勃发的季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老县镇中心小学,寄予大家“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嘱托。3年过去了,学校新建了餐厅宿舍楼、部室综合楼,对运动场、教学楼进行提等改造,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部室一应俱全。
变得更好的不只是这所山村小学。三年来,沐浴在春风里,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同步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精神更富足,人格更健全。在常规教学之外,全市坚持以“三全育人”大德育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聚力打造独树一帜的“德润安康”品牌。汉滨小学积极开展爱国、诚信、友善、勤劳等12个主题品格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养,涵养品格。安康高新区第六小学创立“美德银行”,将“量化积分”理念引入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中。全市各学校利用文化走廊、校园广播、校刊等各类载体营造浓厚德育氛围,“让每面墙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
头脑更充实,体魄更强健。全市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证每名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创建全国校园篮球特色校10所、冰雪运动特色校2所、足球特色校77所、足球特色园23所、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县1个。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和优良率由2020年的26.2%和92.59%提高到2021年的28.41%和93.28%。
“小眼镜”越来越少,“精气神”越来越足。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学校共投入资金3645.5万元,配备可调节课桌椅15.76万套、坐姿矫正器1835套。确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校21所、省级试点县1个、国家级试点县1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1个。对12个县(市、区)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因素进行监测与干预,每学期开展1次视力检测,确保视力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资源更均衡,教育更公平。聚力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组建各类教育集团63个,覆盖学校382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3年免费教育和贫困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也实现全覆盖。聚焦“城挤村弱”“大校额”“大班额”等矛盾,及时编制《安康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规划项目学校206所,规划投入资金13.2亿,“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4.1万个。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过去的3个春天,安康人民以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担当作为,各项工作结出累累硕果。未来,还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多实绩实效迎接更加生机蓬勃、姹紫嫣红的春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