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茶红茶(富硒茶恩施)

硒宝 12-24 18:07 85次浏览

(通讯员 杨长勇)恩施州既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又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四大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位于湖北西南部,辖恩施、利川2市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6县,八县市均为国家深度贫困县。全州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3万人。2016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28元。恩施州山地地形突出、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素有鄂西林海、世界硒都、华中药库、贡茶之乡的美称,但“八山半水分半田”是耕地状况的真实写照,闭塞、偏远、贫困是历史上的形象标签,恶劣的生产条件,传统的产业结构,低效的生产方式,使山区农民长期处在贫困之中。如何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在国家农业部定点帮扶、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以烟叶、茶叶、蔬菜、药材、干鲜果和畜牧业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恩施硒茶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使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金银山”,使不起眼的小茶叶变成了“摇钱树”,成为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金链条,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是基地规模全国第四。2016年,全州茶园面积147万亩,茶叶产量9.5万吨,农业产值30亿元,综合产值110亿元,有5个县市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基地总规模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在全国地市州级产茶区中居第四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恩施富硒茶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2016年度97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二是天然含硒品质优异。恩施硒茶产地环境优越,没有大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高达70%,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好山好水出好茶”,浸润在空气清新、无污染环境中的恩施硒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高,在全国茶叶优势区域规划中属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和出口绿茶优势产区,是开发绿色、有机、生态茶品的理想之地。恩施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个高硒区,被世界微量元素大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产自富硒土壤上的“恩施硒茶”含硒均值高,成为角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同志曾题词:“茶以硒为贵”。

三是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恩施地区自唐代起就是贡茶之乡,是全国著名的“宜红”茶核心产区。近年来,立足天然富硒资源优势,成功整合打造了“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通过大力宣传推介,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高。“恩施硒茶”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子品牌“恩施玉露”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恩施富硒茶”入选“中国十大富硒品牌”。目前,全州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或产品保护7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9件、“湖北老字号”2件。

恩施富硒茶红茶(富硒茶恩施)-硒宝网

四是产业扶贫带动力强。全州有7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种茶,常年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有52.3万人。2016年,全州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720元,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5%;茶叶对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额是613元,贡献率为7.3%。全州200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每年解决农村居民近2万人的就业问题;常年从事茶叶购销的农村经纪人有0.6万人;62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向入社社员返利分红人均282元。农业部定点扶贫30多年来,在产业扶贫带动下,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0多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科学规划高位推动产业发展。在推进茶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用规划引导茶产业实施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自1986年开始实施茶叶商品基地建设以来,先后编制了《全州茶叶商品基地建设规划》、《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恩施州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恩施州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开发规划》等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州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茶叶产业链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茶产业作为致富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来重点发展,始终把茶产业放在发展农村经济的突出位置来安排部署,一以贯之地同念一本经、同唱一台戏、同唱一个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几位州县领导被誉为“富硒茶书记”“富硒茶州长”。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产业化和产业链理念,在规划引领、高位推动下,历经1978年至1989年商品基地建设、1990年至2000年推进产业化经营、2001年至2012年推进板块基地建设与标准化生产、2013年开始推进产业链建设“四个阶段”,恩施硒茶产业实现了由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由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全产业链经营的脱变发展。

(二)打造公用品牌引领产业发展。在推进茶产业艰难曲折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深感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只能是外地品牌产品的优质原料基地。在深入剖析本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品牌引领、抱团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推进品牌建设上,借鉴国内外品牌打造成功经验,在行业内部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协会运作”的原则,采取“母子商标、双牌经营”的模式,自2013年开始着力打造“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围绕品牌建基地、扶主体、拓市场、提质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采取举办“恩施硒茶博览会”、“恩施硒茶推介会”、“恩施硒茶茶王大赛”,组团参加全国性大型专业展会,拍摄专题片在主流媒体播出等方式,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恩施硒茶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全国茶叶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价格不降反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恩施富硒茶红茶(富硒茶恩施)-硒宝网

(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采取业主自筹、银行贷款、政府补助等形式,支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增强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在扶持企业发展上,除税收优惠、用地优先等方面的支持外,各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目前,全州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有8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52家,进入全国百强茶叶企业榜3家。

(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护航产业发展。一是推进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出台了《恩施州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实施方案》,围绕打造全国最大天然富硒茶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基地,提升绿色加工水平,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强化绿色农资监管,培育绿色营销品牌,引导绿色健康消费。二是开展产地环境评估。对全州茶叶基地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以及土壤中硒含量等进行普查和监测,形成了《恩施州百万亩茶叶产业基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和硒资源分布图,对恩施硒茶核心基地进行认定备案。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2002年参与制定了NY/T600-2002《富硒茶》部颁行业标准,2005年制定了《恩施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同时,2005年出台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州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目前,全州成功创建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国家和省级茶叶出口基地县4个,全州取得有机食品认证标识17个,绿色食品标识122个。四是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农药管理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及生态安全的意见》、《关于深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严格茶用投入品监管,实行茶用农资定点经营制度,建立违规主体黑名单制度,对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在核心基地和重点企业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和质量溯源管理体系。近年来,茶叶质量安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没有发生一例质量安全事故。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产业开放发展。恩施地区历来是宜红茶出口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为稳定拓展国际市场,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先导产业来建设,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以整体创建国家级茶叶出口基地为抓手,全力推进茶叶出口基地建设。2015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国家级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目前,鹤峰县、宣恩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宣恩县、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通过省级茶叶出口基地县认定。全州茶叶获得直接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17家,有3家企业直接到国外建立分厂或办事处。2016年,全州茶叶直接出口(商务部门数据)2000多万美元,间接出口7300多万美元,直接出口额占全州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4.6%。产品主要销往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六)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产业发展。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州农科院组建了茶叶研究所,该所茶叶创新团队进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备6大类1519项产品、2189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二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先后从地方茶树种子资源中,成功选育了鄂茶10号和鄂茶14号2个通过省级品审品种。在农业部支持下,建有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和6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州茶树良种化率达到78%,比全国高21.5个百分点。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州人民政府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有战略协作框架协议,聘请了以陈宗懋院士等六位国家级专家为我州茶产业发展顾问;各主产县市均与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院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为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目前,全州茶叶加工机械化率达到98.2%,连续化加工率占17.9%。

恩施富硒茶红茶(富硒茶恩施)-硒宝网

(七)加强三产互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茶产业与硒产业、资源型新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茶产业与相关产业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使茶产业率先步入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通道。在茶文化建设上,恩施玉露蒸青制作技艺,已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湖北省第二个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茶旅融合上,在旅游六要素中融入茶元素,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恩施州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州”,恩施市、咸丰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州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9个;以茶为主的4A级景区2个,与茶有关的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五星级农家乐14家、四星级农家乐38家。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旅游观光园呈蓬勃发展态势。

(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和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和各级项目扶持资金,集中统筹用于发展茶产业。全州每年整合捆绑各类项目资金近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6.5亿元,重点支持绿色生态茶叶基地、标准化加工厂和清洁化生产线建设。特别是1994年通过实施“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综合富硒茶开发项目”,极大地提高了我州茶树良种繁育能力,提高了名优茶生产水平,促进了恩施富硒茶品牌品牌建设。2000年开始实施的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快了茶叶基地规模化建设进程。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部门创新推出了“茶商通”、“助保贷”、“邮储农业贷”等金融服务产品,有效缓解了茶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产业发展升级。如,1997年咸丰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台湾客商在该县投资开发乌龙茶,不仅引进了高品质的乌龙茶品种、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和管理技术,而且成就了咸丰县乌龙茶产业,形成了湖北省最大的乌龙茶生产基地。

二、主要经验

(一)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在推进产业发展中,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同时更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监管作用,只有发挥政府、企业、茶农三者的联动作用,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自愿,全州建成万亩以上专业乡镇43个、千亩以上专业村361个。

(二)坚持培育龙头与培养新型农民相结合。在推进产业发展上,既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强,也要扶持中小企业做大,更要提升传统农民素质,形成宝塔式的经营主体群,才能确保茶产业稳定发展。在提升农民素质上我们把解放思想、提高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自主发展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企业与贫困农户结对帮扶机制建设上,重点推广了“121+x”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州有98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贫困村268个、13513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750元。

(三)坚持特色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恩施地处长江中上游,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区,绿色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名片。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最大的生态产业来建设,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极,促进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肥药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品无害化“三化”目标,全面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土更净”专项治理工程,净化美化产地环境。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推进农业生产全域绿色化。

(四)坚持体制创新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一是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钱养事”机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性质得到恢复。二是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流转,支持企业和大户采取土地流转、茶园承包、基地认领等多种形式,建立加工品种对路、质量安全可控的专用原料基地。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将茶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纳入对县市、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几点启示

恩施富硒茶红茶(富硒茶恩施)-硒宝网

(一)选准特色主导产业是前提。凡是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地方,基本上都已经脱贫了,凡是没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地方,大多是特困村特困户。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立体多样,使产业选择的艰难性和差异性凸显。因此,各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本土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产业项目,只有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水土相符的品种、发展适度的规模,才能实现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这是推进产业扶贫的基本前提。同时,主导产业一旦确定,必须坚定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形成真正的支柱产业,若遇到挫折或进入低谷期就见异思迁、朝令夕改,不仅形不成气候,而且还会极大的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二)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是核心。政府发动农民种茶容易,但帮助农民卖茶就难,一旦出现“茶贱伤农”情况,政府就难以置身事外,必须把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他们组织生产、开拓市场、营销产品。政府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监管好市场秩序,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道坚固的桥梁,解决千家万户进市场销产品的问题。

(三)建立抱团发展机制是关键。在产业发展新阶段,在企业弱小、品牌知名度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走抱团发展的路子,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闯市场,才能走的更远、走得更好。

(四)要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线。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类媒体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一个产业、一个产品如果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必将给整个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在产业发展中必须筑牢质量安全防线,把质量安全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恩施州农业局经作科 杨长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