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茶种植(恩施富硒茶厂)

硒宝 12-24 18:04 141次浏览

恩施茶产业带动83万人就业

恩施富硒茶种植(恩施富硒茶厂)-硒宝网

春回大地,嫩芽吐翠。3月24日,恩施市茶农趁着好天气,抓紧时间在茶园采茶。 (通讯员 曾晖 摄)

恩施富硒茶种植(恩施富硒茶厂)-硒宝网

3月23日,学员们在硒茶学院学习茶艺。 (硒茶学院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赵盛迷 张宝训

阅读摘要

恩施州是湖北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180万亩,居全国第四。近几年,该州积极探索“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有效对接,巩固了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的地位,还实现茶叶收益5年增,全州83万人吃上“茶叶饭”。

三月好春光,不负采茶人。头戴斗笠,腰挎篾篓,手指飞舞,一幅采茶唯美画卷呈现在恩施州的青山绿水间。

来自恩施州农业农村局的调查显示,今年恩施春茶上市后,量价齐涨,预计全年茶产量达13万吨(春茶约6万吨),鲜叶销售收入50多亿元,加工销售收入约90亿元,均同比大幅增长。

规模、效益齐增长

春茶亩产收入5年翻番

3月26日8时许,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村民廖大海吃完早餐,提起篾篓快速奔向房屋后的茶园。

“现在价格好,多采点。”不到5小时,一片片鲜嫩的茶叶装满腰间的篾篓。送到附近合作社,筛选称重,3斤3两,共计262元。廖大海笑着说,家里种了4亩茶,采摘到6月份,亩产收入超6000元。“这收入,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白杨坪镇党委书记张金元介绍,当时全镇10万亩耕地只有5000亩茶园,产量低、质量差、销售难,亩产收入不足3000元,村民种茶积极性低。

当年,白杨坪镇邀请第三方进行现场评估和市场调查,得出适合种茶的结论后,开始实施“万亩茶园”计划。全镇修缮沟渠30公里,完成1000多亩茶园节水灌溉工程,完善电力等配套设施;派遣技术人员,指导村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鼓励能人返乡,带头种茶、创办加工厂。

推广效果非常明显。如今,全镇茶叶种植面积6.6万亩,加工企业新增1倍多,达31家。2020年,鲜叶年销售额超过3.2亿元,带动3万人增收。

这是恩施州壮大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恩施州农业农村局经作科科长胡兴明介绍,2017年以来,州县两级党委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发展茶叶,使其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基本实现“镇镇种茶”格局。其中,规模万亩以上的乡镇45个,千亩以上的村479个。

规模和效益双增长,见证了茶产业的壮大。5年来,全州茶叶可采摘面积从110万亩扩大到143万亩,增长30%,鲜叶年销售收入从35亿元增长到50多亿元,平均亩产收益增长40%以上。如果仅算春茶,平均亩产收益从3000元增长到6000元。

今年,恩施春茶上市后十分俏销,全国各地茶商云集恩施。截至3月底,该州鲜叶销售已达13亿元。

技术创新见成效

咸丰8万亩茶园减产却增收

3月25日16时,咸丰县唐崖镇钟塘村村民李祖云和老伴,将刚采摘的3斤多茶叶卖给加工厂,得到260元。

“茶叶长得好,价格高,比过去强多了。”李祖云种了4亩“鄂茶10号”,全是春茶,亩产量约160斤,按照2个多月的采摘时间计算,总收入超过4万元。过去一亩地产茶700多斤,4亩收入不到2万元。

产量少了,收入为何却增加了?咸丰县茶叶局局长姚健解释:改良了品种,使用了新技术。

原来,从2018年起,咸丰县大量种植“龙井43号”“鄂茶10号”等优质品种,从种源上进行改良。省州两级农科院积极推广“去夏增春”技术,减少夏秋茶产量,增加春茶产量。

姚健表示,此前,该县采摘的茶叶中,超过九成是卖给沿海企业出口的夏秋茶,价格不及春茶的十分之一,致使茶农收入低。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教农民修剪茶树,从6月份开始不再采茶,让茶树“休养生息”,减少病虫害发生率。经过20多场技术培训,该县有8万亩茶园推广了“去夏增春”,春茶产量和收入成倍增长。

“科技创新是恩施茶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恩施州农科院相关人士表示,近几年,该院联合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全州推广30多个国家级优质品种,选育了“鄂茶1号”“鄂茶10号”“玉露1号”等5个地方优质品种,让茶叶的抗病、抗虫、抗高温冻害等能力提升30%。如今,全州茶叶无性系良种率已达90%。

州县两级政府还联合茶企、高校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茶叶品质。3月19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倪德江在宣恩县成立茶叶人才工作室,旨在建立伍家台贡茶“鄂茶10号”加工绿针茶的技术体系,打造成全国最大“欧标”茶生产基地。

目前,恩施州有机茶基地认定面积达15.4万亩,有机转换认证总面积达12.82万亩。

培养3000名茶艺师

民族、历史文化融入茶文化

“恩施玉露用玻璃杯泡和茶碗泡,方法不同。”3月23日,湖北恩施学院·硒茶学院迎来2021年第一批学员。课堂上,茶艺师专业的知识、优美的动作,让大家如痴如醉。

据悉,在2个月时间里,全州将有1000多名公务员在这里免费培训,学习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人之美、艺之美,最终能泡出一杯好茶。

这是恩施州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酒店、进景区的生动实践。仅3月份,全州就有10多所学校开展学生采茶、参观制茶、泡茶等活动。

“文化是茶的灵魂。”硒茶学院院长何洁表示,以茶为媒,对外交流,品一口好茶,润人心田。推广茶文化关键在人。近几年,恩施州已培养3000名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茶艺师,各种公开场合,通过茶艺展示和专业讲解推介恩施茶,提升其知名度、美誉度。

恩施制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施州即恩施)。清朝康熙年间,“恩施玉绿”(后更名恩施玉露)得名,逐步传播海外。宣恩伍家台茶叶在清代乾隆年间成为贡茶,并被赐匾“皇恩宠锡”。鹤峰是万里茶道宜红茶的茶源地,一度声名显赫。

2018年,恩施玉露和利川红被列为东湖茶叙指定用茶,“一红一绿”香飘世界。

恩施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各县市纷纷举办茶商大会,青年男女穿着土苗服饰,在茶园演唱《六口茶》等民族歌曲,表演肉连响等各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巧妙融合在茶文化中,实现了1+1>2的效果,为壮大茶产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以茶旅融合为例,仅宣恩伍家台茶园一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

恩施州委副书记夏锡璠表示,该州将深度开发挖掘茶文化,加速提高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提升叶子的“含金量”,做强做大茶产业,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