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富硒有机茶(富硒有机茶价钱)
2019年度优秀科技调研论文三等奖篇目
发挥茶产业优势助力镇巴产业扶贫
——镇巴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吴军舰 李佼
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镇巴县地处陕西省南部的大巴山西部,汉中市东南隅,县域内土壤地质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茶叶生产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进入新世纪,镇巴茶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18年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了14.078万亩,投产园达到9.98万亩。镇巴县是我市深度贫困县之一,大力发展县域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措。根据县情县貌,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本县“4+x”产业模式,茶产业成为全县3256贫困户10318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所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帮扶着镇巴县小洋镇小洋村,也是镇巴县产业扶贫技术依托单位。为更好的开展产业技术服务,理清技术思路,找准技术服务对策,汉中市农科所按照市农业农村局的要求,由所党委毛书记带队,副所长王胜宝协调一行13人兵分三路于2019年8月15-16日深入镇巴全县有关乡镇和经营主体、业务单位开展产业调研梳理,通过田间地头看现场,经营主体谈经验,贫困户说收益,业务部门谈服务以及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来了解镇巴全县开展茶叶、畜牧、中药材、魔芋四大支柱产业和其它特色产业的模式、方法和经验,对其中的茶产业现状、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技术发展的思路和不足进行了详细了解,对下一步扩大发展探讨了发展思路和技术支撑点,为进一步精准高效开展产业技术服务排好路,起好局。
一、 茶产业发展现有情况
1、镇巴县地形气候特点:
镇巴是典型的山区县,地形以中山地貌为主,平均海拔1231.4米,800米以上海拔地域占全县总面积的91.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6.2%,县域内除了农业企业外,基本无其它工业企业,土壤、大气接近工业零污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40天,水质优良,是全国首批、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镇巴县大陆性气候特点较强,气候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3.9℃,平均日照时数1327.8小时,无霜期235天。雨水充沛,年降水量1250~135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高山、云雾、生态三大优势决定镇巴出好茶。
2、镇巴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县委、政府多年培育和业界的共同努力,茶产业在镇巴县农业产业中的支柱地位和农村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已经初步形成。2018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4.07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9.99万亩。单产超50公斤,亩产值超万元的茶园达2.98万亩。茶叶总产量4510吨,茶叶总产值5.71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7.3%,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3.17%。形成了由64家企业和合作社组成的产业集群,其中茶叶加工能力超过50吨的企业14家,茶叶销售收入5000万以上的企业2家,3000-5000万之间的企业2家,1000-3000万之间的企业11家。
3、茶叶基地建设情况:
按照“陕西省镇巴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计划到2020年全县茶叶产量达到7280吨,新建良种茶园4万亩,改造低标准茶园2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6万亩,良种化率提高到50%。目前茶园扩建在计划内稳步发展,避免了盲目扩大茶园面积。新建茶园科学选址和规划,创建了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9个。其中怡溪春公司自有茶园7000亩,被评为2017年“全国30家最美茶园”和2019年陕西“十佳休闲观光示范茶园”。丰源公司自有茶园4000余亩,着力打造中国最美云海茶园。兴隆镇借助“茶里水街”特色茶叶小镇建设,着手实施高山有机茶示范园建设,星子山隧道贯通后将打造东区茶旅结合的旅游观光茶园,使兴隆镇成为镇巴县名副其实的美丽后花园。
4、茶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
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64家,年加工茶叶近5000吨,茶叶龙头企业42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8家,县级12家。拥有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线的企业有18家,茶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
5、茶叶品牌培育情况:
镇巴县茶叶实行的是“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汉中区域优秀品牌——“汉中仙毫”核心产区的优质绿色、高山富硒这一独特优势,成功注册28个企业商标,创建省级著名商标6个,市级8个。累计获得68个金奖,18个特(壹)等奖。提高了镇巴茶的知名度,推动了茶叶销售从圈子营销、熟人营销到品牌营销。
6、茶产业发展的政府背书:
近年来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加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决定,将茶产业列为省、市、县农业发展主导产业,明确了产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预算专项资金。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117号文)和汉中市政府2013年颁布的《汉中市2013年重点项目计划》汉政发【2013】10号文件、2017年颁布的《汉中市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汉政发【2017】17号文),分别将茶产业列为陕西省和汉中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将茶产业列入重点培育的五大类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2015年镇巴县政府《关于加强茶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2015〕13号文)、《镇巴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推进产业脱贫工作的指导意见》、《镇巴县“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均明确将茶产业列为县农业支柱产业,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政策保障。特别是2018年5月镇巴茶产业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县政府和中国茶科所联手打造的《2018-2028镇巴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为镇巴茶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动力。
7、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情况:
通过探索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精准脱贫新模式, 走出了长效的产业脱贫路。全县从事茶业生产的人口涉及1.98万户共计6.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53%。,其中贫困户3256户10318人,茶区户均茶叶收入2800余元。全县产业脱贫贫困群众茶叶收入占到产业总收入的26%。特别是镇巴县几大龙头企业怡溪春、丰源、熙园等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如陕西怡溪春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桥梁茶厂,实行“公司+村委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带动帮扶贫困户30人。贫困户通过入企务工、鲜叶采摘、鲜叶收购、土地流转等多途径,实现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镇巴县丰源林牧业有限公司形成 “产业融合+可持续增收”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涉及的76户贫困户每年增收流转费2315.8元。此外贫困户通过入园务工、特色农产品出售等途径实现了增收脱贫。
二、 茶产业发展的不足和完善措施
1、茶产业发展的不足:
(1)支柱产业地位仍需不断强化。全县现有茶园规模仍较小,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占汉中市总面积的10.16%,占全省面积的4.8%。市场主体数量较少,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全县仅有2家省级和8家市级龙头企业,现有茶叶企业生产能力偏小,持续投入能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2)品牌建设滞后,增效能力弱。镇巴县茶业品牌建设采用双品牌战略。公用品牌为市级公用品牌“汉中仙毫”,品牌建设主要依托汉中市政府的统一宣传,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镇巴茶的特色和优势。企业品牌较弱,全县仅有21个茶叶商品名,28个注册商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普遍较弱。
(3)科技水平较落后,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全县整个产业链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低产老茶园比重大,全县有20%左右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低产低效茶园;二是良种化程度低,全县无性系茶园比例为38.3%,远低于全国的63.6%;三是生产管理技术落后,大部分茶园的管理技术仍处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四是茶叶精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加工技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五是技术支撑力量薄弱,全县20个乡镇中18个乡镇都产茶,唯一服务茶产业的茶技站在岗13人,真正从事产业服务的仅5—6人,年龄偏大,学历低,知识更新慢。技术服务与产业发展不配套。
(4)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镇巴是国家级深度贫困的山区县,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产业配套的道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现有产业经营主体以返乡创业者为主,部分企业持续投入能力不足,低水平建设比例较高。涉农资金整合到扶贫上去了,扶贫资金又整合到贫困户了,产业发展主要靠经营主体推动,经营主体带贫发展模式易造成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茶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茶园前期建设、茶厂建设以及茶园管理成本很高,尽管有扶贫资金的支持,但经营主体带贫项目往往一个经营主体仅有不到20万的带贫资金,资金少而分散,无法集中满足一个新建茶园的需要。例如单一一套茶叶热风杀青流水线价格就在100万元左右。
2、茶产业发展的完善措施:
(1)明确发展目标。2018年镇巴县政府聘请中国茶业研究所制定了《镇巴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优质化、质量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方向,坚持优生适生、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科技创新和企业主导的原则,严格“一轴二翼三园”规划,制定了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年度发展计划,为科学发展茶产业指引方向。
(2)县财政整合资金,保障茶产业发展。县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500万元定向投入茶产业。
(3)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产业主体。对县上确定的重点企业、经营主体,集中资金、技术、项目予以扶持,使其尽快做优做强。
(4)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升茶产业科技。镇巴县茶技站技术人员积极外出交流学习,实地考察茶树品种,近年来引进推广了优质适生的中茶108、陕茶一号、名山131等茶树良种,全县良种率提升至38%。大力推广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通过每年技术培训逐步提升镇巴县茶叶加工人员加工水平。同时大力发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控茶叶质量,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
三、我所在镇巴茶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技术贡献思路探讨
汉中市农科所是汉中市唯一的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着全市农业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其下设的茶叶研究室有专职从事茶叶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7名,其中高级农艺师2名,硕士研究生3名。主要承担着省、市下达的茶树科研工作。该研究室在南郑区法镇拥有80余亩的茶叶综合试验基地,引进国省审茶树品种近80个,最早最全引进黄化叶变茶树品种8个,搜集扩繁陕西地方茶树群体种株系近500份,开展了茶树无性快繁技术、特异茶引种示范和茶树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品种、技术、加工创新等方面有一定的人员和技术储备。
同时,汉中市农科所是汉中市产业扶贫的技术依托单位,担负着与镇巴县的产业扶贫联县服务工作。在镇巴茶产业发展中,我们紧紧依托全县实际,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我所茶叶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好我所茶叶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研究成果优势,为镇巴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宜从以下几点着手开展服务工作:
1、落实好县委县政府联手中国茶科所制定的《2018-2028镇巴茶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是结合镇巴县情县貌和茶产业实际,高起点制定的镇巴未来10年茶业扩大发展的思路、出路和方法。我们在指导经营主体和产业服务中要紧紧依靠《规划》,宣传好,实施好规划要求。
2、做好技术培训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品种储备筛选优势、栽培管理优势、信息发展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就地开展好品种宣传、技术培训、信息传导、人员培养和市场对接等工作。最终使镇巴茶产业发展中的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品种有门道,技术有人才,加工有创新,信息有渠道,市场有对接。
3、突出生态优势,实施绿色崛起。充分发掘镇巴全县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1200米的半山或山区的生态环境,茶树年生育周期中光、温、水、热同季的气候条件和茶叶品质优异等比较优势,实施“全域有机绿色先行”战略 ,打造好中国高山有机茶第一县的称号。俗话说:“树要旺,根保障”,组织实施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充分就近利用好农家肥,秸秆、落叶腐熟还田,改变茶园土壤理化结构和生物群落,提升茶鲜叶品质。搞好绿色防控工作,在全县宣传推广农艺措施、生物防控、物理机械防控措施,在茶区建立绿色专用农资农药专柜,杜绝高残留剧毒农药和除草剂在茶园的使用。建立联防联治、统防统治的病虫预防机制,和植保部门密切配合,做好茶网蝽虫害的绿色防控工作。
4、推广茶树良种,打造特色茶品。镇巴的茶业发展要在做优做强上下功夫。要尽快提质增效。提质工作重要的一环就是品种良种化,良种对品质的贡献率接近50%。 通过茶叶科研单位引进并筛选出适宜汉中山地茶园栽植,适制镇巴特色绿茶的茶树良种,在未来的新建茶园中推广栽植,并提供配套栽培技术指导。能够解决茶树良种化程度低,盲目引种的问题,从品种上提升茶树产量和质量。同时引进高氨基酸的黄茶、白茶品种和高花青素的保健紫茶品种,打造有区域创新性的茶叶新品,引领年青一代的时尚消费,改善陕茶的口感品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
5、技术对接,结对帮扶,增强本县技术服务团队内生力量。针对镇巴县茶园地域大而科技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我所可通过茶叶研究室与县茶技站有效对接,结对帮扶,使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知识培训和切磋,加速站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工作能力,变全县农技人员从小农技向大农技转变,变粮油农技向综合农技看齐。通过网络平台、技术培训、实地考察指导、项目合作、茶树品种引进等多种途径实现镇巴茶产业的科技力量提升。
6、强化品质兴茶,打造有机茶叶品牌。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奠定镇巴茶的品质优势高地,营销“高山有机·汉中仙毫”的概念。逐步实施“全域有机”战略,增加有机认证企业,提高认证茶园面积。目标建成陕西有机茶第一强县。在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和加工环节,严格把控绿色有机茶叶生产,长久打造让消费者信服的绿色茶叶品牌,提高镇巴茶叶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牌宣传上,强化标准管理,整合全县力量,借鉴安吉白茶营销经验,政府出面,统一宣传,持久发力。让“镇巴高山有机茶”做响、做大、做强。
7、延长产业链,在做优做强上下足功夫。镇巴茶叶以春季生产的绿茶为主,辅以极少量的夏红茶和秋绿茶。资源利用率低,机械闲置率高。总观全国,绿茶每年过剩30万吨。我们在指导镇巴茶产业发展中,一定要坚持稳定面积,提质增效,提高夏秋茶利用率,延长茶产业链。茶业的最终出路在深加工,我们在提升现有绿茶加工品质的同时,利用好夏秋茶做好红茶、白茶甚至是抹茶的开发加工,这样至少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增值50%。同时迎合市场需要和年青一代时尚消费的趋势,搞好玫瑰茶、桂花茶等复配茶品的研制开发工作。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