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

硒宝 12-22 18:07 146次浏览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

毛主席批示:此茶很好,今后可在山坡上多种些,此茶可命名为毛尖茶。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

“细细毛尖挂金钩,都匀毛尖传九洲。

世人只知毛尖好,毛尖虽好茶农愁。”

在位于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都匀市,这是当地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首民谣,它道出了当地特产都匀毛尖茶被世人称赞的“形如金钩、清香淡雅”特点,同时也透露了从前茶农内心的忧愁。

香茗一叶出深山

“山上有茶叶青又青,采茶大姐真呀多情,因为家中有困难,小妹我才来采茶街上卖。”

清晨,贵州都匀毛尖镇,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云雾缭绕,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味道,都匀毛尖茶工艺传承人张子全的茶园就散布在十几个山坡上。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

一大早儿,从毛尖镇周边赶来的十几位采茶人就已经散布在了不同的山坡上,她们一边唱着祖辈传承下来的采茶歌,一边将茶树清嫩的芽尖轻轻采下,小心的放入竹子编织的茶篓里。她们中间有采茶十几年的职业采茶人,也有趁着假期前来打工的学生。

上好的毛尖茶是纯手工采摘的,纯粹的独芽,形如鱼钩,更似雀舌,他们都是加工都匀毛尖的最佳原料。一市斤单芽的都匀毛尖所含有的芽头在6万多个,也就是说采茶人往返采集芽头的动作就多达6万次以上。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贵州特有的地貌,而这样的自然条件正是孕育好茶的绝佳环境,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都匀毛尖镇的螺蛳壳山一带海拔上千米,山谷起伏、云雾笼罩,土壤里富含了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微酸性的环境和独特的气候尤其适宜茶树的生长,都匀毛尖就产自这里。贵州省茶叶协会秘书长何钰海: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

“咱们之前叫鱼钩茶,因为它形似鱼钩,卷曲形的,在明清时候就是贡茶了。解放以后,团山的乡亲们制作了三斤毛尖茶送给毛主席,主席喝了这个茶,给乡亲们寄来16元钱,并且给了一个批复:‘此茶很好,今后可在山坡上多种些,此茶可命名为毛尖茶’。”

都匀毛尖的加工

临近傍晚,山上的采茶工开始陆续下山,将采集的茶青送到山下的茶园称重、核算工钱,而茶园的园主——都匀毛尖茶工艺传承人张子全,也开始在自己的厂房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将新收集的茶青摊放在竹子编成的簸箕里,簸出灰尘、杂质以及破裂的叶片,将最细嫩和最匀称的芽尖留下。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

留下最好的嫩芽,张子全把簸箕搬到了屋后的晒台上,风带走嫩芽表面的水分,白色的绒毛更加明显,一到两个小时,嫩芽表面水蒸发干净,炒茶才正式开始。烧火、加温、洗锅,等到锅底微红,等到锅底微红,将茶青倒入锅内,双手迅速抛茶:

“眼睛、鼻子、手都在用,鼻子闻它的香气,眼睛看它的颜色、形状,手感觉它的温度。”

140度的高温,让茶叶瞬间变色,茶叶里的水分被热力逼出,水蒸气里带着浓郁的清炒味道,几分钟之后叶色变得暗绿,此时,张子全让烧火工将锅温适当降低,开始用手将茶青反复捞起、推揉、再撒撒入锅中。炒制一锅茶要用半个小时左右,待到茶叶开始变得紧缩,卷曲,发白,张子全让烧火工再降一点锅温,他要进行最后一个工序:提毫。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

茶叶被张子全握于两掌之间,揉搓成团,又被抖散炒干,反复数次,改为双手捧茶,边搓边炒,茶叶神奇般的泛出白色的绒毛。都匀毛尖的炒制全凭一张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一气呵成,高温杀青,低温揉捻,中温提毫焙干,就完成了毛尖茶的炒制过程。

都匀毛尖的品牌之路

“都匀毛尖”历史悠久,早在1915年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摘取过金奖,但多少年来,这一品牌却并没打响,如何让这个古老品牌重塑辉煌,让老百姓能脱贫致富呢?除了张子全,黔南州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并在近年来逐渐放开手脚,开始强力推进茶产业,大力支持老百姓发展茶叶合作社、成立茶叶加工企业。

张光辉是匀市坪阳村河头茶叶合作社的带头人,几年前,做了十几年煤炭运输生意的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带领村民发展起了茶产业:

“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就是有7000多亩茶园,我们这几乎全是靠种茶,2008年前,我们人均收入不到2000块钱,现在大部分都在8000多元,合作社的社员在10000元多一点。”

而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如今,都匀毛尖的市场也在不断拓展,价格也在逐渐走高。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

手工炒茶是都匀茶农世代相传的手艺,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技艺,由于纯手工炒茶的数量有限,茶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张子全:“好的我们就要卖两三千元一斤,最低我们要批发一千八,一个是因为量小,再一个很辛苦,五六万根芽头才拿到一斤,还有我们是用手来炒的。很多消费者都喜欢买这个手工茶,我的茶都没有卖给茶商,都是知道我的,就跟我联系,我要三十斤、五十斤、十斤、八斤的。”

如今,张子全也告别了以前一个人、一口锅、每年只能炒制几百斤茶的老作坊,在政府的支持下,现在他新建了厂房,炒锅新增到20几个,并开始招收学徒,一方面传承手艺、增加茶叶产量,另一方面也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张子全:“都是邻居啊,寨邻啊,各个村的,我们就要把他们带动起来,让大家会炒这个茶,他今年在这里学了技术了,明年自己可以开一个(炒茶作坊),质量达到我的标准了,我就拿来给他销售出去。现在我们一年教给50个炒茶工,有些是我常用的职工,有的是我的邻居前来学习的。”

曾经在毛尖镇主管农业的高级鉴茶师吴敏章,也见证了毛尖茶茶叶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吴敏章:“老百姓首先在采摘茶青方面有了收入,一个人最少可以达到200元,晚上加工茶叶,一个工人可以拿到300块,老百姓有自己的茶园还可以加在合作社里面。现在我们毛尖镇那边有90%的农民都是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叶的收入占他年均收入的60%到80%。”

记者手记“诗赋作画,墨浸桃花,谁人知己对饮茶。”在文人墨客那里,茶是心里的情思,无言的知己。而在茶农和制茶人那里,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茶都更像是一种上天的恩赐。

笛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而茶叶也是一样的,“茶只不过是一片叶子,是自然界最廉价的东西,但是它是一片被赋予了文化韵味的叶子”。正是这一片有文化韵味的叶子,给了当地百姓太多太多的回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山里的布依族开始采集茶青,炒制新茶。也许以前世世代代的布依人只是单纯地享受着茶叶带来的清香,过着茶余饭后艰苦而平淡的日子。而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人们也开始尝试着把这种茶叶做的更加精细。挑选什么季节、什么形状的的叶子,用什么样的温度、什么样的方法让它的香味更加浓郁。慢慢地,炒制好茶成为一种精致复杂而只能为少数人掌握的手艺。人们也在品茶时,也开始用美妙的语言给它无尽的赞美。它也开始跟随商人的马队,在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穿过一条条神秘的茶马古道进入明、清皇室的深宫大院,进入历史的舞台。这时,都匀的茶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叶子。

在都匀采访期间,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茶叶的魅力。人们谈到它时,会讲起与它相关的故事传说,会从非常细微的角度去品评它的优劣,并在这种讲述与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丰润,获得无尽的精神享受。

而现在,茶作为一种产业在也在给都匀人带来越来越多的物质回赠。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采摘茶青、炒制茶叶赚取手工费,茶农、制茶人则通过成立合作社、成立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随着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红火。

如今,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改变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让养在深闺的“都匀毛尖”从山野奔向更远的远方,又成了当地茶业发展的新课题。

这让我深深感到,茶是一种生命的精灵,它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每一个新的时代,也都在赋予它新内涵,给予它新的生命活力。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紫阳富硒茶北京(紫阳富硒茶园)-硒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