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茶特性(恩施特产富硒茶)
2020年12月,一段“羊来茶往”的佳话,让湖北茶叶作为国礼再次吸引世界目光。
时隔一个月,我们又迎来了湖北茶产业首次立法。
这些“高光时刻”,正汇同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2020年,载入史册,极大鼓舞全省600万茶人的信心,也必将推动湖北茶产业迈向新跨越。
交出英雄答卷
2020年初,正值新茶吐绿,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多地出现茶叶生产难、销售难、融资难、运输难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搭把手,拉一把”的号召下,全国人民纷纷出手“为鄂拼单”“买光湖北”,很快化解困境。
4月8日,武汉解封。经历了疫情洗礼后的荆楚大地,加速焕发出蓬勃生机。
进入5月,全球迎来首个世界茶日。作为茶叶大省,我们率先响应,以“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为主题,开展“鄂有好茶 礼谢天下”系列云活动,并发布《国际茶日湖北倡议书》,引起茶友们的热烈响应,合力营造了全球范围内线上线下知(湖北)茶、品(湖北)茶、爱(湖北)茶、兴(湖北)茶的浓厚氛围。
进入9月,第21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在浓浓茶香中拉开帷幕。湖北茶企占到参展企业半数以上,销售和协议金额、现场销售分别占大会的47%、44%。博览会的成功落幕,向消费者宣告:楚茶无恙,强势归来!
回顾2020年,全省茶产业实现逆市突围,画出了一道来之不易的“V形”上扬曲线。
这份上扬,既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和湖北茶人疫后重振的不懈努力,也宣告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茶人最终和全省人民一道,交出了一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英雄答卷。
产业不断突破
湖北茶产业实现逆袭,不仅延续了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少指标还实现历史新高。逆袭的背后是产业不断的突破。
据湖北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19年全省茶园总面积521.5万亩,总产量35.3万吨,农业总产值194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7.3%、25.6%和35%。综合产值突破650亿元,茶园总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规模效益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在“拓展、升级、提质、增效”思路综合推动下,湖北茶叶涌现出更多高质量发展指数——
优势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催生了一批优势特色茶叶大县、大乡、大基地,茶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全省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大县由2015年的17个增加到20个;20万亩以上的大县由2015年的7个增加到11个,产业区域结构进一步合理,坐拥鄂东大别山名优绿茶区、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富硒茶和宜红茶及乌龙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区、鄂南幕阜山青砖茶区、鄂中大洪山名优绿茶及出口茶区五大优势产区。
产业化经营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全省茶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15年的63家增加到94家,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较2015年增加6家。以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理念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现代茶产业,一批综合型茶叶加工实体相继涌现,中国海外营销中心(俄罗斯)、智能饮茶机、抹茶、茶食品、杯泡茶等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发展。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省有160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较2015年增加71个,认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有机认证面积达35万亩,较2015年增加13万亩,带动了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农业农村部多次开展茶叶质量抽查,湖北省茶叶产品合格率近100%,居全国第一位。
品牌建设突破性发展。截至2019年,全省21个茶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较2015年增加10个;3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中华老字号”;84个省著名商标,较2015年增加40个,2项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宜昌宜红”区域公用品牌被授予“世界经典红茶”,武当道茶、恩施玉露荣获“中国优秀区域公用品牌”。
茶事活动丰富多彩。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推出湖北名优茶健康边疆行、沿海行等系列推介活动,湖北茶企抱团发展,先后聚集在浙江、广东、山东、内蒙古、新疆、青海、俄罗斯等地开展推介活动。借助举办东湖国事茶叙、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中国国际茶博会、国际茶日系列活动等重大契机,进一步打响了“恩施玉露”“利川红”“赤壁青砖茶”等茶叶品牌。
出口一年一个台阶。“十三五”期间,湖北省茶叶出口一年一个台阶,产品远销欧盟、非洲、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截至2019年,湖北茶叶出口量1.74万吨,较2015年的1.22万吨增加0.52万吨,增幅42.6%;出口货值2.14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近1倍,位居全国第四位。
科技进步取得新成果。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自2015年以来,全省茶叶领域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0项、获奖成果9项,其中农业部丰收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市场迎来新机遇
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湖北茶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新契机。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活力。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新发展格局,将给湖北茶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擘画新蓝图。“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愿景,给湖北茶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迫在眉睫。
消费趋势打开产业新空间。新经济环境和消费理念下,茶产业强调全民消费、平民消费,适应大众消费需求、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品牌影响、增加消费体验,成为广大茶企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而经疫情培育的消费习惯,已让更多消费行为走上线上。从网购来看,茶叶已经成为淘宝网销量最大的农产品,未来的茶叶销售不再是线上线下割离的状态,而是线上线下交融的状态。全景营销成为抗风险的一种选择,从茶园到茶杯,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广大消费群体的卖点。
紧跟市场环境变化,化危为机。赤壁青砖茶由“青”变“轻”,更加时尚化、轻便化、功能化,带动整个青砖茶产业探索转型。美灵宝创新推出茶泡腾片、颗粒茶、丸茶等新式茶饮及杯泡茶,深受年轻人追捧,产品出口3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年销量超1亿杯。
南方有佳木,荆楚出好茶。通过重走“万里茶道”和“一带一路”,再现“东方茶港”贸易的辉煌;通过大力弘扬“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等湖北悠久的茶历史茶文化,再造强大鄂茶发展气场;通过重塑和重振恩施玉露、宜红茶、赤壁青砖茶等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茶品牌,再铸湖北历史名茶的雄风。
再展宏图正当时
习近平总书记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发展阶段,湖北省茶产业希望与挑战并存。面对挑战,我们将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具体来讲,就是要紧扣《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目标和全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聚焦发力、精准施策,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围绕“稳、提、强、扩、延”总体思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稳面积。当前全国茶园种植总体产能过剩,湖北省须合理控制茶园面积增长,更加注重改造提升和优化区域布局。
提品质。从基地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化种植、清洁化加工、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湖北省茶叶的质量和品质。
强品牌。着重打造“一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宜红茶、赤壁青砖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更多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茶叶品牌。
扩出口。在外销市场抢占更大市场份额,拓展湖北茶叶销售渠道。
延链条。实施“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三产融合,鼓励支持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把湖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茶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出口和文化中心。
围绕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将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纳入省规划重点产业来实施。建立省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茶产业主产区政府要相应配套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办不到、企业办不好”环节的以奖代补。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扶持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
围绕产品品质,进一步强化质量兴茶——
坚持质量兴茶,安全第一,促进茶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建立完善湖北特色绿茶、红茶、黑茶等茶类标准化体系。
进一步完善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体系,坚决消除茶叶农残超标隐患。
进一步完善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体系建设,加大茶叶“两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工作力度,确保湖北省茶叶安全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围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
从省级层面推动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茶、宜红茶、赤壁青砖茶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推介机制,加强与“万里茶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交流和贸易。
支持武汉市整合三大茶叶专业市场,重建中国茶叶贸易中心,重现鄂茶名片——“东方茶港”辉煌。支持全省各地挖掘湖北茶历史、茶文化资源。
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公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重点对外宣传推介。
围绕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过程中有关重大问题。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具体工作,并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科技、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茶香悠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乘着茶产业立法的东风,迎接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系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