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富硒茶绿茶(富硒绿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这里,茶叶跟“废品”一样多。
这是一个茶海羌寨,这片土壤种出的茶、莼菜、制作神豆腐的叶子、土豆都是富硒的。
黄金洞麻柳溪,是恩施地区一个很安宁的羌族村寨,有山有水蕴诗篇,享有着中国中部最后一个香格里拉的美誉……我们是在游览恩施咸丰县的黄金洞之前,走了一遍这个羌寨。
它美又不美,算是我见过最独特的村子了,就像一篇父亲写的散文诗。
它美是美在这里的羌族人不需要食用有添加剂的食物,这里无污染、无疾病、无争吵,就好像是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它不美是因为它超级的朴实无华,不似那种繁花拥簇的村庄,它一层层的石阶小道旁都是茶叶。
你很难在这里找到一件事情刷爆网络。但你千里迢迢的来了……你看到它,有爱有恨。
有很多琐事,有点“浮生六记”的味道。
麻柳溪的男孩长大了,他们大多姓“姜”,要把茶叶卖出去,用这一笔钱承袭父亲精益求精的精神继续修整吊脚楼的环境:一泓清水,几亩良田,及修整过的茶园;绿柳成行,果树成荫;瓜蔬满园,鸡鸭成群;田园乐趣,宜家宜居。采茶的时节和节假日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欢聚一堂,尽享乡情亲情。
如果说,我们都是通过和别人相遇,以及自我思考,寻找到了最终的答案,然后重获新生。
那么,我在想,我在麻柳溪这个羌族小村落得到了什么新的东西,看到了哪一种生命,遵循了哪一种韵律。
一切都是有用意的。麻柳溪的存在,是有用意的。
麻柳溪人,像陪伴爱人陪伴友人一样陪伴着他们的茶叶逐一成长。然后你会遇到很多茶叶的行家。头一天晚上在麻柳溪吃晚饭,第二天上午又在村子里闲逛,一路遇到不少麻柳溪的茶农,有一家五口,有夫妻搭档着的,有笑容灿烂的大姐。
我逐渐发现,他们对茶的了解比我们想象的要内行,比许多单纯卖茶叶的人更内行,因为他们不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货物。这里的景致是需要静静打量的,正如这里的富硒的茶是需要细细品的。
他们一再地讲述,这里的茶是富含硒的。
对他们来说,茶叶从七八十元一斤到两三百元一斤,又或是还有上等的明前茶,价格有更贵些。但价钱不是最重要的,你认可他们的茶叶你懂他们的辛劳才是最重要的。不像倒卖茶叶的人,眼里只有金钱,他们才不在乎茶的价值,一片茶叶背后的故事。
例如茶商是一两百元一斤批到的,就要以五六百的价钱转手。对麻柳溪的茶农来说:“说真的,我们的土地最值钱!”终年的小桥、流水、茶园、人家;闲暇的时候、农忙的时候、采茶的时候,一双以茶为珍稀而不是以钱为珍稀的眼睛最值钱!
那样采茶、炒茶、带着孙女采茶的茶农,他们的神态沉甸甸却又沉默,哪怕清晨茶园的露水和蜘蛛网会让自己满身泥泞湿漉,他们都是将一片片茶叶当儿女一样呵护进心底。
一株茶树还小的时候,他是它们的的保护神;等到茶树长得过了半身高的时候,去看,他似乎变成了其间微不足道的风景。
茶叶炒制好,开始出售的时候,他对茶叶倾注过的感情,谁能算得清到底有多多呢。
富硒的茶,富硒的菜,富硒的山泉水。富硒食品是难得的营养和保健佳品,一顿羌寨美食,石磨豆腐、凉拌莼菜、神豆腐、鲜炸茶叶、土豆饭、马柳溪的河鱼、腊排骨、厥根粉、蒸南瓜,都是羌族人的家常菜,一顿羌寨特色的美食有十六七个菜,都是当地人自己采得野生菜,豆腐也是自己磨……
恩施,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探明独立硒矿床”所在地,境内硒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是世界天然生物硒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圈。”
在2011年9月19日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仙居恩施国际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被 授予“世界硒都”殊,是全球唯一获得“世界硒都”称号的城市。
硒是人体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已被证明具有防癌抗癌与延缓衰老的功效,长寿地区土壤中大都富含硒元素。
恩施独特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范围内的生物硒资源,也令它变成了养老养生福地。
每一片茶都故事满腔,每一个麻柳溪人都故事满腔。每一栋房子里都装裱着“户户农家春色满,两岸浓荫百鸟啼”的诗句。
所以麻柳溪的人充满了乡音、温柔的一草一木,有清晨和傍晚时分的寂静与神秘,还有采茶人手中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片刻时光。
我想麻柳溪的人,敦厚、善良、十年如一日,像着父亲留下的四字家训:“厚德载物”。没有美丽的霓裳,这里的人晒久了太阳,没有雪玉一样的皮肤。有的只是山清水秀,茶农被太阳照久了的滚烫皮肤。
不是在城市的哪个小世界里封闭自己,而是内心富足,可以对抗一切。
不是住在一个豪华的公寓里,不是和各种有头有脸的人物打交道,不是像刺猬一样躲在一堆尖刺下,不用考虑钱够不够首付。在麻柳溪的茶农自己看来,他们做着一份毫无技术含量的无聊工作,住在二三十年的羌寨老房子里,住的是祖屋,可能一大家都已经是四代同堂了。
于他们自己,是看不到太多的人生乐趣的。在他们自己眼里,除了和茶叶打交道,他们身无长物。
然而,我们却羡慕那种能与一片茶园一颗茶树平等对话的生活。
做着一份毫无压力的工作,和自然相互地吐露心声,每天都是自己真实的样子示人,守护着那一片柔软的天地,有那么多时间领略茶的魅力。
一句话、一杯茶,就可以概括他们一生的行为。这样的简单多好啊。
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应该每天努力,完成自我超越,使自己的每一步,都能成为片刻的永恒。
父亲写的散文诗,茶园里的母亲的采茶忙,吊脚楼下的三岁小孩的害羞,拄着拐杖的羌寨老人曾经也种茶、卖茶、支撑着这个家庭的全部…就像指的偷偷记录在日记本里的一首散文诗。
不是过于地抒情,带给我们的只是波澜不惊又深不见底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