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茶富硒银针(紫阳富硒茶的制作过程)
紫阳自唐代开始归金州辖区,紫阳生产的“茶芽(今‘紫阳毛尖’前身)”作为贡品其时已饮誉朝野。《新唐书》载:“金州土贡:麸金、茶牙—–”。据《华国志 巴志》载,金州(即今紫阳、安康一带)境内“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所产“香茗”等皆纳贡之。当时朝廷将茶叶列为金州(今安康)地区仅次于黄金的第二大贡品, 并沿丝绸之路,远输西域各国。紫阳毛尖茶从此时起“每岁充贡”。有资料记载,初唐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都曾慕名购买“山南茶”,即今紫阳茶。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为紫阳茶开辟了广阔的西北市场,紫阳茶曾左右陕西全省茶市千百年。
而紫阳茶在明代更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茶马法》开始制定和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当时东南茶叶产地远离边关易马市场,运输不易,故私茶出境数量远不如紫阳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用马所易茶不能满足需要者,大多从此输入。明朝廷“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户部统计:“陕西金州诸县茶园45顷,茶86万株—–”,“用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茶马法》的实施,促进了陕南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面积迅速在紫阳等地扩大。
到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陕西通志 茶马志》雍正版),紫阳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明清时期, 紫阳茶一度发挥着联系中原与西北边疆、汉族少数民族的纽带作用,“以茶致番人之死命”(清雍正《陕西通志 茶马志》),曾是明清王朝的重要统治策略之一。清朝中后期,由于全国渐渐统一,“茶马法”废弛,迄清末至1949年期间,紫阳茶的收购和销售全凭私商。
硒元素对于防止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白内障、关节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有明显的效果,另外硒元素还有排毒、解毒、防治肝病、保护肝脏、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的功能。硒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癌症克星”、“心肌保护元素”、“抗衰老因子”、“重金属解毒剂”等。
1989年9月6日,陕西省科委在北京召开了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鉴定会,对由陕西省紫阳县科委主持的“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量及保健作用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鉴定。经以亚太地区营养学会执行主席沈志平教授为首的十三位营养学、茶学、医药学专家鉴定认为,紫阳富硒茶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有益成分丰富,自然品质好。该茶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测定,含氨基酸3.08%,最高达5.69%;茶多酚30.35%;每克蒸青叶含儿茶素207.3毫克;每克一级烘青茶含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122.86毫克。茶叶自然品质好,是适合制名绿茶的优质原料。
(2)无污染。DDT未检出,六六六总含量仅0.0452ppM,国家茶叶卫生标准
(3)富含硒元素。是国内外少有的特种富硒茶。平均含硒0.6530ppM,最高值为3.8536ppM,比我国非富硒地区茶叶平均含硒量(0.1158ppM)高5.5倍,具有很强的营养保健作用。
(4)富硒紫阳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对人体补硒有益,并有一定的增强机体活力、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在国内领先。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