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富硒有机茶(富硒有机茶价钱)

硒宝 12-21 18:07 171次浏览

作为广东重要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茶香已在梅州土地上萦绕千年。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长寿”,好山好水为梅州带来了嘉应好茶,清代初期梅州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被誉为八大历史名茶,“茶乡”美名远扬。

惠州富硒有机茶(富硒有机茶价钱)-硒宝网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提出打造客家绿茶、富硒红茶和客家乌龙的产品发展方向,至目前全市已规划建设有4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抢抓当前良好机遇,梅州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拓市场,做强嘉应茶优势传统产业,全力促进农民耕山致富。

小小茶叶正在形成新产业。在2018年广东省农业品牌发展报告中,嘉应茶位居“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13名,品牌价值66.8亿元。

22日至24日,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将在丰顺县举行,借此契机,梅州希望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推动“嘉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历史悠久

清朝年间已形成八大历史名茶

时值秋季,天气微凉。清凉山白雾霭霭,隐藏在雾气后的是层峦叠嶂的青山,驱车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蜿蜒而上,缕缕云烟缭绕,如入仙境。

清凉山山高雾锁,环境优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加上其独特的土壤条件,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清代光绪年间《嘉应州志》载:“州境山高石露,故产佳茗,而以清凉、阴那、三台诸山所产为最,味清冽,似龙井。”

“据相关记载,清凉山种茶历史达数百年。”梅州市农业专家、高级农艺师江载宝说,从清代乾嘉年间开始,便吸引了居住在附近的农户迁居高山,成为今天的茶乡人家,发展至今已有茶园1万多亩,茶农1000多户。

清凉山是梅州众多茶山之一。

梅州茶区是广东重要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素有种植茶树、制作茶叶的习惯。据梅州市农科院副院长黄海英介绍,1974年,广东省考古专家在梅县三角地寮背岭的墓葬群中,挖掘出唐代釉陶器古茶具,由此推算,梅州的茶叶生产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唐末五代)以前。公元960—1280年间《惠州府志》中也有长乐(今为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

“到明代时期,茶叶生产已遍布全市,清代期间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誉为八大历史名茶:梅县清凉山绿茶(现清凉山已划入梅江区管辖范围)、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绿茶、丰顺马图绿茶、平远锅叾绿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和大埔西岩乌龙茶。”黄海英说,明清时期的客俗婚礼,视茶叶为吉祥物,摆设于洞房中。

1860年,汕头辟为商埠后,梅州市的茶叶远销东南亚,特别是梅县清凉山绿茶,条索紧结,匀整油润,香气清芳馥郁,汤色碧绿,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滑,耐冲泡,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华侨中享有盛誉。但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汕头沦陷,出口中断,茶价下跌,加之连年战乱,农民无力经营茶园,仅限于山区或寺庙零星种植。

“改革开放后,梅州茶叶生产发展迅速。”据黄海英介绍,20世纪60至70年代,蕉岭、梅县、兴宁、大埔、五华、丰顺等地相继兴办了以茶叶种植为主的茶场。与此同时,在继续发展小叶乌龙、锅叾水仙、潭山水仙、岌头苦丁等梅州地方品种的同时,梅州还引进云南大叶、梅占、凤凰水仙、毛蟹、本山等优良茶树品种。

近年来,梅州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茶叶种类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共同发展。截至2018年底,梅州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4.9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产量达到1.97万吨,被命名为“中国单丛茶之乡”,对全省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规模发展

一片叶子开辟村民致富路

“望到西岩不尽峰,连天翠色意何浓。一朝雷雨绕云起,却怪深山有伏龙。”清康熙年间进士杨之徐游览西岩山后曾写诗赞道。粤东奇峰大埔西岩山,主峰海拔1256米,常年云雾缭绕,梯级蜿蜒的绿油油茶田,是常见而迷人的风景。

高山秀水出好茶,因为适合茶树生长,这里成为广东省优质茶叶基地之一,出产的茶以“香、甘、清、滑、醇”的品质特点闻名于世。广东凯达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场基地就位于西岩山顶,现已成为周边村民的“自由就业基地”,一片片茶园已成为村民奔康致富的“绿色金矿”。

家住枫朗镇上山下村的林姨是一名采茶工,从家里到茶场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采茶季节,每天清晨她都和丈夫骑摩托来茶场干活。“茶园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像锄草、摘茶等地都行。”林姨说,茶场不仅能保障周边村民就业,还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种茶致富。

近年来围绕西岩山,周边10多个村庄3000多户农户都种起了茶叶,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

在丰顺县龙岗镇,很多村民也是从一片茶叶中开辟出脱贫致富之路。当地种茶历史悠久,世代种茶让大多村民掌握了种茶、制茶技艺。炒茶师傅饶富亮在当地茶企丰顺县龙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上班,因儿子生病,前些年家庭一贫如洗,凭着祖传的炒茶手艺和自家种的茶,年收入达20万元,生活越来越好。据不完全统计,龙岗镇马图村有七成村民因种茶在梅州城区或丰顺县城买房安家。

事实上,看到种茶致富的前景,越来越人返乡发展,梅州的茶叶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或是家族有一定积累的新农二代,或是白手起家投向农业的青年新农民,或是在其他行业有了积累再投向农业的“白领农民”,成为梅州“耕山致富”群体的典型,也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

五华县登云嶂云雾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温育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温育文原来在珠三角开办工厂,2010年选择回到家乡五华县龙村镇开山种茶。龙村镇是盛产绿茶的老茶区,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后,他决定回乡投资茶叶产业。“从小我就目睹祖辈们种茶、摘茶、制茶,从懂事起也跟着上山采茶、手工炒茶,对茶叶有着跟城里人不一样的情结。”温育文说。

目前登云嶂云雾茶叶有限公司已发展了茶叶基地面积1000多亩,由于坚持绿色种植,严控质量,短短几年该公司产品获得QS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生产的黄金芽绿茶、登云金雀绿茶先后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近年来,在梅州市、县等农业农村部门强力引导、扶持推动下,组建了市级茶叶协会,协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会员单位76家、个人会员138人,全市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63家,其中省级25家,拥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从零散到规模化种植,梅州茶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嘉应茶”品牌

今年,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壮大特色现代农业,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客都米等优势传统产业。

如何壮大做强?一场茶产业的“突围之战”打响。

梅州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此外,梅州超过一半的土地为富硒土壤,一大部分茶园就在这些富硒土壤区域。素以“山多、山高”闻名的梅州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得天独厚条件。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梅州茶叶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从近5年的数据看,全市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茶园总面积占全省2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是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虽然梅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优势明显,但随着茶产业形势的发展,梅州茶业的发展瓶颈也逐渐突出。”黄海英说,各县(市、区)茶业发展不平衡,在标准化、品牌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此,近年来,梅州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高校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茶树良种,建设种苗基地;全面加强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建设,大力整治茶叶加工环境,持续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产地产品认定。

在茶业标准化进程方面,目前,梅州有梅县雁南飞茶田、平远源丰茶业、丰顺马山茶业等18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大埔飞天马茶业、梅州凤山茶业等7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五华松岗嶂茶业、大埔凯达茶业等41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获得SC认证的企业35家。分别通过举办茶叶质量评比活动和技术培训班,评选出梅州市“十大优质茶”,推动了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培训了228名高级评茶员、4名评茶技师、2名高级评茶技师、67名茶艺师、1名茶艺技师等一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

在茶叶品牌建设方面,自2013年起,梅州市农科院成功注册嘉应茗茶系列商标,包括“嘉应茗”“嘉应”“嘉应名”“嘉应绿”“嘉应红”和“嘉应乌龙”等6个商标,同时出台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名牌产品数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不断增多,全市拥有44个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茶叶产品,10个获得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名单的茶叶产品。西岩乌龙茶、马图绿茶、蕉岭绿茶、清凉山茶、大埔乌龙茶等5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异军突起。以茶为媒,融合山景风光进行开发,打造田园综合体,梅州涌现出一批像雁南飞、西岩山、阴那山、韩山等变茶园为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

为转变现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群体与大规模有机结合,到今年,梅州已有丰顺、梅江、五华、大埔4县(区)成功申报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此为契机,梅州将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做活茶文章,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推动“嘉应茶”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线实践

呵护一片小茶叶培育一个大产业

俯瞰丰顺大地,绿色的茶园如同碧玉明珠镶嵌在一座座高山上,众多高山为茶叶种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也是丰顺县做优茶叶品质的基础。

今年68岁的何火球,是丰顺县茶叶产业的见证者。从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茶,算下来自己也做了50多年了。何火球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想过种茶的,因为觉得种茶是一件辛苦而且不赚钱的事情。“那时候的茶叶没有产量也没有质量标准,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味道,种植方面也是家家不一样。”也正是这个原因,马图绿茶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打不开市场。

在外接触潮州茶商的何火球,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品质和品牌,这两个必须找准定位,缺一不可。”在何火球看来,马图茶拥有高山云雾的种植环境,茶青品质优良。“以前的马图茶苦涩,没有清香,有股焦味,根本原因在于制作,必须改良制作工艺。”

2001年他创办梅州市马图茶业有限公司,根据父辈的教授和自己的学习与摸索,何火球在制茶工艺上不断改良,做出了口感更佳的马图绿茶。在何火球手上,马图茶不仅品种众多,还根据不同地区的饮茶差异,量身定制。“改良制作工艺后,一斤茶叶最高可以卖到数千元。”何火球说。

2014年,马图绿茶获批“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何火球、何运新父子分别荣获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代和第三代马图茶传承人,马图茶制作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火球从种植到制作精益求精,让马图茶名气鼎盛,开创了马图村产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带领众多村民种茶致富。像何火球这样的茶人还有很多,梅州的茶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种植,茶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带动更多农户耕山致富,目前,梅州规划建设以“嘉应茶”为主导产品的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为丰顺县茶叶产业园、五华县茶叶产业园、梅江区茶叶产业园、大埔县茶叶产业园。

其中,丰顺县茶叶产业园规划“一核”(高山名优茶发展核心区)、“二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古茶树文化旅游融合区)、“一组团”(八村联动茶乡旅游组团)、“八基地”(八个茶旅融合基地)的总体空间布局,打造规模化生态茶园、茶旅融合示范基地;五华县茶叶产业园利用“高山云雾出好茶”及富硒、岩韵资源优势,以打造茶叶全产业链为切入点,重点建设“一心三区一园一带”;梅江区茶叶产业园规划“一核两区四组团十基地”的功能布局,重点围绕以西阳镇为中心的有机茶生产核心示范区;大埔县茶叶产业园茶产业已基本形成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品牌化、茶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马吉池黄培强

【通讯员】肖铭浩陈裕锋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