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

硒宝 12-21 18:03 129次浏览

今年的“春天”仿佛来得格外早。

1月13日,新春佳节还没到,水城县杨梅乡杨梅村的茶叶基地里,一颗颗茶树已冒青芽,勤快的茶农们腰挂着小篓,哼着采茶歌,轻捻芽尖,上下翻飞。

茶林“跳”起丰收舞,水城春茶抢“鲜”过年。一个“早”字,让水城县的茶农们抢到了今年的“第一桶金”。仅2019年第一锅拍卖会,3斤水城的早春茶,就分别拍卖出了88000元、98000元、108888元的高价。

一壶春茶,唇齿留香,在水城,“早春茶”喝出了生态的“春天”,喝出了致富的“春天”,更喝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春天”。

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硒宝网

铺一方茶席 守一寸“凉都绿”

三月的水城,正被“春茶”包围。

顺场乡,距离县城110多公里的边远乡镇,曾经为了“饱肚子”开荒种地,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群山裸露,满目荒芜,十年九旱。

“没了树,就没了生活。”大自然给顺场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课”。

挥起植树的铁锹,种下一棵棵树苗。上世纪90年代开始,痛定思痛的顺场老百姓们用汗水弥补曾经的错误,希望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重新构筑一道绿色的屏障。

树种下去了,只见绿色,不见效益。

时间一长,群众的意见又出来了。“总不能守着青山饿肚子啊?”

在当地干部看来,“绿”不但应该带来生机,更应该给群众带来丰厚的回馈。

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硒宝网

茶叶,成为了顺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得益彰的首选。海拔1800米以上,“种绿”的热度年年不减,但品种却换成了茶叶,截至目前,顺场乡已经建设了11000余亩茶叶基地。

茶叶的“绿”鼓了顺场的腰包。去年,顺场乡单单茶青销售就突破两千万元大关,茶叶供应量占据了水城的半壁江山。

茶叶的“绿”更涵养了顺场的生态。森林覆盖率从过去不足15%上升到如今近69.2%。

铺一方茶席,守一寸“凉都绿”。

水城县聚焦茶产业,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种下茶叶,收获未来,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路子。

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硒宝网

品一壶春茶 道一种“茶之理”

千亩茶山,在勺米镇坡脚村雾气缭绕的清晨复苏,一眼望去,满目苍翠。

然而,过去,这里并不“绿”。

作为水城县的产煤乡镇,单单一个坡脚村,就有4对煤矿,整个坡脚村“吃煤饭”“念煤经”,黑色,是这里曾经的底色。

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渠道有限,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百尺竿头,每一步转型都不容易。

可勺米镇却从茶叶中悟出了道理——2013年以来,坡脚村按照“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的模式,共种植茶叶3200亩,带动全村151户700余人吃上了“茶饭”,告别了煤矿,拥抱绿色新生活。

品一壶春茶,道一种“茶之理”。

勺米的“茶理”,其实就是从一颗黑石子到一片绿叶子,从满眼“黑样子”到满山“绿金子”。

勺米不是个例,在水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关键,产业调整是动力,聚焦茶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调”出了生态,“调”出了增收,一片小小的茶叶衍生出一串串充满希望的产业,给经济带来了茶香里的新气象,给群众带来了茶香里的“新春天”。

近年来,水城县以“三变”为抓手,按照“平台公司+村集体+实施主体”等模式,引进民营企业投资、鼓励引导农民参与,不断壮大茶叶产业规模,共带动2.8万农民增收,累计带动贫困户6300人实现脱贫,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追茶”之旅。

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硒宝网

赏一座茶山 乐一群“采茶人”

邓用成的早晨,从一杯甘甜的“早春茶”开始。

2017年,邓用成一家四口从龙场乡挖营村搬迁到了龙场乡位于南部园区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始了茶香萦绕的新生活。

“一开始还担心生计问题,没想到搬到这里没多久,园区的干部就找到了我,说帮我在茶园找了一份采茶的工作。一开始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想着采茶这类精细活路,都是女人在做。”

“不然你先试一试,如果干不下来,我们再帮你安排其他的。”南部园区的工作人员建议。

可谁能想到,这一试,邓用成便上了瘾。

“初进茶园,怎么都看不到刚发出来的新芽,可是当你看到第一叶,把它摘下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看到第二叶、第三叶,就会想着要把看见的都摘下来。”

为了方便采摘,邓用成专门编织了一个竹篓,两边系上绳子。每天早上八点左右,邓用成就斜挎着它,从家里步行十多分钟,走入这片能带着他致富的茶园。

“一天能采一斤左右的茶青,每斤50块钱。天气好的时侯,我也会早起一天,然后晚点回家,能摘将近一斤半。”

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硒宝网

翠绿中带着鸭黄色的茶青,经过邓用成的指尖,从茶树上被摘取下来,装进竹篓,开始了它的旅行。

和邓用成一样,越来越多的水城人认识到了茶的价值,他们种茶、采茶、护茶、制茶、卖茶、围绕茶,形成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茶农们都在产业链里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乌蒙云雾出好茶,凉都福地水城春。

在水城,茶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它的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他是生态茶、早春茶,也是故事茶,更是“三变”茶,多元的内涵让茶成为了水城集生态文明、产业调整、群众致富等为一体的融合型产业。

水城,正在把春天“酿”成一杯茶,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

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硒宝网

水城县县长赵庆强

【访谈】水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赵庆强

乌蒙云雾出好茶 凉都福地水城春

踩着春天步伐,我们与水城县县长赵庆强的交流在龙场乡万亩茶园展开。

“水城县主产的水城春茶,有别于其它,是一杯生态茶、早春茶、故事茶,‘三变’茶。”在赵庆强看来,水城春茶早已承载茶叶本质之外的意义。

水城春茶,是一杯生态茶。“水城春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栗香高长,富含有机硒及十余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难得的养生养心佳品。水城县地处北纬26度,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提供了茶树有利的生产环境。加之水城多山、且山高多雾,丰富的漫射光促进了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份的积累,使茶叶别具香气和滋味,水城春富硒茶就是在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下孕育而出。”赵庆强如此介绍。

水城春茶,是一杯早春茶。腊八节,当北方还在零下15度的寒冬里喝着腊八粥的时候,“第一锅”水城春茶已经走进了大众视野。赵庆强告诉记者,水城早春茶开园要比贵州省内早15天、比江浙一带早25天左右,这得益于水城县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朝云暮雨,特殊的高原小气候使得茶产区早春回暖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积累养分,茶叶萌芽早、持嫩性好,芬芳物质多,茶香醇而不涩。

水城春茶,是一杯故事茶。赵庆强也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关于茶的故事,“明朝中期,勤劳聪慧的汉族人把茶叶带到水城蟠龙木城,木城茶一度成为朝廷贡茶。汉族人用贡茶敲开彝族人的寨门、白族人的院门和苗族人的家门,成为他们的待客珍品。久而久之,种茶、制茶、饮茶、卖茶走进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当前,水城县种植茶叶10万亩,覆盖杨梅、龙场、顺场等25个乡镇,形成了彝族茶园、苗族茶场以及贵州最大的白族茶叶小镇。

水城春茶,是一杯“三变”茶。赵庆强说,“三变”茶,还变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水城县把茶叶作为特色产业、重点产业深入推进,以调优结构,做精、做细、做强茶叶产业为发展目标,打造出高精尖的“水城春”茶品牌。同时,选准茶产业作为富民产业,积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而,种茶、采茶、管护茶等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要手段。

水城县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变合作模式,去年,仅“水城春”一个品牌就实现销售收入1.74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带动2.8万农民增收,其中贫困人口6300人实现脱贫。”

茶产业需要“抱团”发展,在赵庆强看来,水城和凤冈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茶叶,但是从全省来看各自为阵。“希望能在省级层面统一打造贵州“欧标茶”茶叶大品牌,抱团发展,并成立集团公司运营管理,同时加大项目支持,实现提质增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加大资金支持,设立发展基金,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人才培训,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整合各县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构建销售网络,实现贵州茶‘风行天下’。”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赵庆强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与凤冈县一道,同持一碗贵州茶,寄与爱茶人。

水城富硒茶产量(富硒茶园)-硒宝网

【连线】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明

六盘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产茶区域海拔在1400米以上,年均温13℃-14℃,立体气候明显,大部分土壤为黄壤和黄沙壤,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特点。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了六盘水的茶叶“早”“古”“高”“优”4个突出优势。

聚焦茶产业,六盘水市将围绕巩固建设现有茶园的目标,多措并举,提质增效,综合施策,抓好茶产业发展。

狠抓茶园基地提升,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合作社成为茶园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主体。加强茶园肥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管理,促进幼龄茶园尽早投产。加强投产茶园管护,配套完善茶区水电路基础设施,推广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管护与采摘。大力推进老茶园提质改造,重点推进低质低产茶园换种改植,扩大高标准茶园面积。

大力培育公共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六盘水市茶产业发展实际,突出比较优势,从现有品牌中选择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相对较大的“水城春”等品牌,树立为全市集中扶持的公共品牌。制定和完善统一的公共品牌产品标准,统一公共品牌产品的外在形态、内在品质、包装标识等。全市所有符合公共品牌产品标准和使用管理条件,愿意参与公共品牌建设维护的企业,均可冠名使用公共品牌,共享公共品牌价值。

大力推进加工升级,增强产品竞争力。制定和完善公共品牌茶叶采摘、运输、保鲜、初制加工工艺和精制加工工艺技术基本规程,规范初制加工,升级精制加工。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加工企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早春茶、古树茶、秋茶、抹茶、含笑花茶开发力度,丰富和优化产品结构;鼓励支持企业研发茶食品、茶酒、茶枕、茶化妆保健品等,延长茶产业加工链,提高茶资源利用价值。

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支持企业在全省城镇开设茶叶经销网点。支持公共品牌企业在大中城市建设六盘水茶专卖店、销售专柜等。加强与国际茶商和茶叶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茶叶国际贸易企业,推动茶叶出口。鼓励支持茶叶企业在大型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开设销售店,支持公共品牌茶叶企业扩展经营电商业务。

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夯实核心竞争力。对全市连片500亩以上茶园编录建档,实行一茶园一档案管理,从严防范茶园外源性污染。严格禁止施用118种茶园禁用农药,从严打击违规使用农药、催芽素、除草剂等行为。大力支持各地积极申报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

茶产业既是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更是脱贫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六盘水将认真贯彻国家、省、市的安排部署,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全市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