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润富硒农产品(润农11)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闫盛霆 仇慧清 唐琼
一场秋雨一场寒,寒中透着果实香。国庆节期间,在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的聚相山下,块块整齐的田野里,葡萄、寿桃、黄瓜、茄子等数十种蔬果遍布,吸引了周边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曾经的废弃矿山修复成绿色良田,龙泉镇尚庄村100多亩抛荒的土地变成花的海洋,久润富硒生态科技园里游客络绎不绝,铁壶馆里吸引了众多惊艳的目光。
“近年来,龙泉镇借势借力,创新思路,抓好政策进村入户,引导资本上山下乡,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全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龙泉模式’。”龙泉镇党委书记刘成介绍。
抓规划盘资源
政策进村入户
龙泉镇是山东省罕见的天然适硒区域,土壤中硒含量为每公斤0.487毫克,依托1.2万亩富硒资源,龙泉镇聘请天津大学编制了“富硒养生小镇”规划,规划了10大功能分区,涵盖周边7个村庄,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大幕。同时,镇上通过支持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举措,走出了一条高效农业的“硒”望之路。今年龙泉镇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联系点”。
“久润富硒生态科技园建在我们村,占地1100亩,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试点项目、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种了果蔬及五谷杂粮,建了富硒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采摘,是远近闻名的‘明星园区’。近年来,园区通过流转土地、溢价收购农产品、安置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收益颇丰,简直就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排头兵。”龙泉镇大土屋村党总支书记杨光胜对久润富硒生态科技园赞不绝口。
“资源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原有的村居资源要么被吃净分光、要么被个人承包了,要么大量闲置和撂荒搁置。为此,我们把流失的村集体资源归集起来,让‘躺着睡大觉’的闲置资产变成能产生收益的资本。”刘成告诉记者。
思路决定出路。龙泉镇全面开展了“清资产清合同清租金”活动。通过创新资源盘活方式,把废弃矿山矿坑、荒山荒坡、闲置土地、闲置学校及显失公平土地承包合同进行梳理,有效激活了闲置资源,实现了“枯枝发新芽”。8个村居整理合同480份,集体增收370万元,收回土地1200亩;总投资1.05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全镇域矿山修复土地整理”,新增耕地2327亩,置换土地指标2000余亩。该做法作为山东省地方改革案例上报中央改革办。
龙泉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机,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更上一层楼。措施一:逐村梳理资源对接项目。开展“我在现场”工作落实年活动,镇上带着农业政策,逐村逐项目精准对接,先后争取“一事一议”连片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一二三产融合”试点、精准扶贫等项目资金1.6亿元用于“三农”发展。措施二:逐园区策划项目完善配套。成立富硒小镇管委会,统筹整合50多项政策,综合投资8000万元,配套完善了富硒园区水电路气、闸井机房等基础设施,加快了园区建设步伐。
资本上山下乡
产业跨界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引领了多路资金加速向农业农村农民‘补血’。随着‘真金白银’源源不断注入广袤农村,将有效地激发农村市场的稳增长潜力,资本投入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助推器’。”淄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利民说。
龙泉镇工业经济发达,社会资金实力强,实施工商资本上山,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有先天优势。通过引导土地流转,加大政策扶持等举措,宜龙化工投资1.8亿元,承包荒山荒坡8000亩,建设金毫相休闲园区;锋泰置业投资7000万元,流转土地1500亩,成立裕翔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佛山慧通投资1.4亿元,流转土地2000亩,建设久润富硒生态科技园。目前,龙泉镇成立了20余家农业合作社,开发富硒农产品40余种、富硒深加工产品60余种。
创新景区入园模式,用景区化思路建设园区成效显著。龙泉镇借鉴“五星达标、3A争创”模式,按照3A景区的标准打造农业园区。目前,久润富硒创建为2A景区,与3A景区中华琉璃文创园进行链条互补,结对共建,政策共享,去年游客达到10万人。
“文化增内涵、旅游增收益、研学增人气、科技增实力,向一产要形象、向二产要效益、向三产要活力。我们正全力按照‘现代农业+二产加工+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的三产融合模式,实现接二连三,努力打造‘新六产’,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龙泉镇镇长孙潇说。
目前,龙泉镇将陶瓷文化、琉璃文化、铁壶文化和富硒养生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建设了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申报争创“琉园硒谷”田园综合体;向教育部门申建研学基地,实施嫁接旅游,打造多类型大师工作室和观光工厂;成立山东富硒产业研究院,成立了博士工作站等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