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富硒产品(河南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硒宝 12-19 10:03 306次浏览

河南省富硒产品(河南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硒宝网

河南省富硒产品(河南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硒宝网

河南省富硒产品(河南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硒宝网

河南省富硒产品(河南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硒宝网

河南省富硒产品(河南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硒宝网

45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

45年来,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济源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展。每一个变化,都写在企业家奋斗成长的脚步中,写在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的探索中,写在新农民科技耕耘的汗水中。

不同人对改革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悟。在济源,让我们走近一个个企业家、科研工作者、新农民……倾听他们的讲述,在他们的人生故事中,透视改革开放的力量,印证时代发展的步伐。

济源海关关长王健:

推动济源贸易走向全球

□本报记者成利军本报通讯员钟游鹏

近日,济源海关发布数据,2023年前10个月,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320亿元,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30%,增速居全省第3位。

“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起伏动荡的市场背景下,济源外贸依然韧劲十足、一路走高。”济源海关关长王健介绍,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2016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20年以来更是接连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大关,居全省前列。

一不通江、二不靠海、三不沿边的济源,何以取得如此亮眼的外贸成绩单?在王健看来,这得益于济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头跑”、中小企业“加速跑”的外贸发展新格局。2018年海关总署批准建设济源海关,2020年济源海关正式揭牌运行,不仅为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营造了更加高效便捷的环境,也进一步打通了济源企业走向全球的“黄金通道”。

“济源海关开关以来,深入分析研究济源外贸特点,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助推地方更多特色企业更快、更好融入全球化大格局。”王健说。

为了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济源海关联合地方政府部门构建了跨境贸易“闭环”服务模式,进一步畅通了外贸开放通道;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开放性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助力济源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区落地;促进济源外贸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深耕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市场,今年前10个月,济源对东盟10国进出口总值7.8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132.5亿元,均实现大幅增长。济源海关先后帮助7家企业通过海关AEO认证及复审,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外,济源海关还在助力乡村振兴、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及保障物流畅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全面推广“两步申报”等业务改革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紧盯地方发展战略,助力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材料、纳米材料等重点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济源外贸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王健说。

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田:

涅槃重生新济钢

□本报记者成利军

提起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对济源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济源钢铁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到质嬗变的一个标识。

作为济钢的领军人物,李玉田带领济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济钢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只有发扬钢铁精神,坚持不懈、敢于创新,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李玉田说。

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济钢应运而生。当时,100多名工人踏着泥泞、点着油灯、喝着蟒河水,把一根根桩基打进了荒草丛中,靠手拉风箱、铁锹上料的最原始方式点燃了最初的钢铁强国之梦。

20世纪60年代初,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济钢举步维艰,而那时候的产品仅限于做饭用的铁锅和蒸笼、犁地用的犁面和犁尖、取暖用的火盆等支农产品。由于工艺落后,济钢几经下马、合并、转产、上马等曲折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济钢以补偿贸易的形式,逐步建起两座100立方米的高炉,生产由“纯手工”转入机械化。但此时的济钢仍然是一个年产10多万吨生铁的小型炼铁企业,一直到1994年炼钢一期工程投产,济钢才真正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厂。

“1997年是难忘的一年,当年,济钢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30万吨棒材连轧生产线,一举成为河南省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实现了铁、钢、材的成龙配套。”李玉田说。

“2001年,济钢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体制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今日的济钢已具备了年产400万吨铁、400万吨钢、400万吨材,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生产经营能力,主导产品实现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梯级跨越,也使济源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特钢生产基地。”李玉田自豪地说。

依托济钢的钢,济源的钢铁产业链在迅速延伸。截至目前,济源有规模以上钢铁及装备制造企业67家,其中钢铁及钢产品加工企业10家、机械及零部件加工企业40家、电工电气企业17家,产品涉及钢丝绳、锻件、紧固件、矿山和石油钻井设备等,已由当年的济钢“一枝秀”发展为现在的钢铁产品“花满园”。

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

“美丽经济”富山乡

□本报记者樊霞成利军

“我从19岁就开始与种子打交道,当时咋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会带领上万名农民在遍山金黄的鲜花丛中从事‘美丽经济’。”12月5日,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感慨地说。

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的侯三元,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19岁那年被选中加入村里的农业科研组,从此开始了与种子打交道的漫漫长路。

“那时候的育种条件太差了,整地、灌溉、施肥、收割全靠人工,效率低还影响收成。”在如此差的条件下,侯三元在科研组一干就是13年。13年的锤炼,也让他成了一名资深的育种“土专家”。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王屋山,不少农民开始在土地上尝试着种植经济作物,但因产量低、销售难等问题发展缓慢。

济源境内山岭纵横,西部、北部有太行、王屋二山屏障,东部、南部有沁河、黄河二河流过,地理、气候条件十分利于发展蔬菜育种。在种子行业浸润多年的侯三元,敏锐地察觉到了蔬菜育种产业蕴藏的大商机。在经过认真思索后,他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同事成立了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接到的第一笔订单是60亩白菜种子。经过给农民做工作,王屋山中的大峪镇东沟村育种基地建了起来,订单得以顺利完成,群众也初步尝到了蔬菜育种的甜头。

“产业发展到哪儿,就要让老百姓富到哪儿。”随着订单的增加,该公司又发展了王屋镇柏木洼村育种基地。转眼到了收获期,种植户细算账,1亩白菜种子单季收入两三千元、1亩甘蓝种子单季收入六七千元,大家心里乐开了花。柏木洼村的各类蔬菜育种面积很快就由110亩发展到1000余亩,每年春天,遍山金黄的菜花也使柏木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截至目前,我们已辐射带动了256个制种基地。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以白菜、甘蓝、萝卜等农作物为主,开展1000多个品种蔬菜种子的生产,单季亩均收入5000元,年均增加农民收入7200余万元,有1.2万余户农民通过蔬菜制种走上了富裕道路。”侯三元说,蔬菜制种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济源农科院院长成东梅:

土里刨金新“硒”望

□本报记者樊霞成利军

改革开放以来,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富硒食品逐步走入千家万户。

“富硒食品在为人们提供营养保健功效的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12月9日,济源农科院院长成东梅介绍,该院在邵原镇崔家庄村建立的富硒苹果科技示范基地,亩均效益3万元;在邵原镇花园村建立的富硒鲜桃科技示范基地,亩均效益2万元;在下冶镇石槽村建立的富硒小麦科技示范基地,亩均效益2800元……

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水平的提高,早在十余年前,济源农科院就率先在全省开展富硒生产技术研究,主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道路,连续开展了小麦等富硒主粮、核桃等富硒果品、红薯等富硒杂粮、南瓜等富硒蔬菜等30余种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和10余种富硒功能保健产品的技术研究。

富硒农产品以其保健功能和本身的高附加值,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也让农民的心里乐开了花。

“富硒农产品售价是一般农产品的2至3倍。”成东梅举例时如数家珍,五龙口镇富硒水稻每亩收入约4000元,承留镇卫佛安村富硒西瓜每亩收入约8000元……

效益就是最好的动力。据统计,截至2022年,济源农科院在济源各个镇(街道)已累计建设粮食、果品、油料及蔬菜等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及产业园区40余个,其中包括红薯等富硒粮食作物6000余亩、桃等富硒果品5000余亩、富硒油料作物和蔬菜4000余亩,其他富硒作物100余亩,仅邵原镇花园村的富硒鲜桃就由之前的50亩很快发展到目前的1000余亩。

在此基础上,围绕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化发展,济源又相继开发了富硒小麦专用面粉、富硒鸡蛋等30多种富硒农产品,开发出富硒胶囊、片剂、护肤品等10多个高新硒产品,并打造出了“牛郎岭”牌富硒石磨面粉等一批富硒产品品牌,力争未来以2至3个主打产品的营销拉动济源特色功能农业产业做精做优。

“我们将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让富硒系列产品成为农民致富新‘硒’望。”成东梅说。

济源示范区政务大数据中心主任王森:

数字政务惠民生

□本报记者樊霞成利军

“很多‘60后’‘70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20世纪末期,如果需要到哪个单位办点事或盖个章,会碰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12月5日,济源示范区政务大数据中心主任王森说,在济源,数字化政务改革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利民惠民的时代进步。

在济源“市民之家”拿到示范区颁发的首张“水电气暖”报装营业执照的姚先生提起当时的心情,还忍不住开心:“没想到‘水电气暖’报装也能在企业开办时一并办理,那么多业务办下来用时不到半小时。”

姚先生的感叹代表了办事群众的共同心声。王森介绍,济源“市民之家”共设置了5个专业服务区、1个综合业务区、65个综合窗口,进驻窗口单位达40家,服务事项多达2300余项。在此基础上推行的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向村(社区)、商场、医院、电信网点等场所延伸,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于2002年开通运行的济源市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内容涉及22个政府部门、2个开发区、16个镇(街道)、131个公共企事业单位、549个村(居委会、社区)等的信息公开,只要是涉及济源的信息,在这里基本可以“一网打尽”。“此外,网站还开通了电脑版、手机版、无障碍版、适老版、自助查询机版和APP客户端等版本,覆盖了所有适龄人群。”王森说。

据介绍,成立于2003年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经过20年的探索与改革,已由最初的“一号”升级为现在的“一号通”,一字之差,却是将22条政务服务热线“打包”联动,同时实施的电话、短信、互联网、微信、领导信箱等多元化受理方式,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更让群众感受到了便利。

“这一切均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我们将用数字化进一步赋能政务服务,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王森说。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