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富硒农产品(中农富硒工程)
正值瓜果飘香的季节,要说哪儿的西瓜好吃,自然是中卫的硒砂瓜了。想想那甘甜的瓜汁,让人不禁口齿生津!作为当地富硒产业的主打产品,硒砂瓜自2008年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供农产品以来,可谓声名远扬。如今,中卫硒砂瓜畅销北京、广州、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30多家直销网点和沃尔玛、华润万家、新华百货等区内外10余家大型连锁超市。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香山硒砂瓜”已成为宁夏农产品走向全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石头缝里为何能种出硒砂瓜?
中卫香山地区,山势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760米,全年日照时数2845小时,昼夜温差16℃-20℃,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以苦甲天下而著称,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早在200多年前,当地人为了生存,与天斗、与地争,在干旱的山坡地上,把经过风化、被山洪冲刷到山沟里淤积的砂石,拉运铺压在山坡地上种植粮食,取得成功,把十年九旱变成了十年九丰。压砂地具有节水、增温、保墒的效果,砂石积聚大量天然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和硒、锌等营养元素,造就了硒砂瓜卓越的品质。
硒砂瓜因甘甜爽口、舒心如蜜,且生长在砂石上,被形象地称为“石头缝里的西瓜”。中卫建市以来,通过5年时间建成百万亩硒砂瓜产业带。如今,硒砂瓜被做成中卫大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金饭碗”。
境内40%以上土壤富含硒元素
中卫市农业资源富集,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佳示范城市,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水产品和牛羊肉生产基地,“中宁枸杞”“中卫硒砂瓜”“南长滩大枣”“南长滩软梨子”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辖区拥有436万亩耕地,黄河流经全市182公里,孕育出卫宁平原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物候条件。
在如此优越的农业区位优势下,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境内40%以上、1674平方公里土壤属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卫宁罐区和环香山地区。
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中卫市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打造“中国塞上硒谷”。今年,中卫市更是做优做强硒砂瓜产业,选择含硒量高的地段打造了6万亩硒砂瓜实验示范基地,并严格按照富硒标准化技术规程生产。据初步检测,这里种植的硒砂瓜含硒量远远超过0.01毫克每千克,预计硒砂瓜产量可达10万吨,确保硒砂瓜真正走出宁夏,让更多人品尝到富含硒元素的中卫西瓜。
硒砂瓜为村民铺就小康路
“这几年,我承包了将近200亩地种硒砂瓜。家里人手不够,我还专门雇了几个人帮忙。如今,家里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剩点闲钱又买了辆轿车,想着不忙的时候带家人出去旅游。这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红圈村村民常友海是硒砂瓜种植的受益者之一,他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红圈村大部分家庭的写照。
10年前,红圈村大部分村民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赚的钱也只够全家吃饱肚子。对于常年跑货运的常友海来说,还要面对各种危险。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后,当地政府将硒砂瓜产业确定为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拔穷根”工程。2008年,建成环香山百万亩硒砂瓜产业带,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摸索,现在硒砂瓜产业已经步入发展稳定期。
目前,沙坡头区香山乡种植硒砂瓜22.41万亩,创建富硒硒砂瓜示范基地2万亩,直接解决了全乡1800余户农民的温饱问题。
为富硒硒砂瓜特制“身份证”
作为宁夏硒砂瓜之乡,截至2017年年
底,中卫市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产量1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收入达1万元。
为建立和完善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卫市重点推出万亩小产区培育、品质品牌保护标识统一印制使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福码防伪溯源应用等有力措施,强化硒砂瓜品牌“保真”力度。至今,“香山硒砂瓜”这一中国驰名商标,已经先后通过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专供农产品之一。
近两年,中卫市初步构建了以流通公司、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川渝鄂、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西北区五大区域为目标市场,以专销区直销+电商线上销售+大型连锁超市直供为主渠道的立体营销模式。
今年,为更好地保护香山富硒硒砂瓜品牌,中卫市为富硒硒砂瓜特制了两个“身份证”,即贴两个商标:一个是普标,分沙坡头、中宁、海原产区,标注2018年份,印有香山硒砂瓜区域公用品牌商标和合作社注册商标二标合一的标识,一瓜一标,一年一印,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查询可识别真假;另一个是中卫富硒硒砂瓜2018专用标识,一瓜一标,一年一印,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查询可识别真假。
目前,富硒硒砂瓜已上市销售,中卫市将以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契机,采取富硒农产品推介发布、富硒农产品直销、直营店或连锁超市专供、区域总代理及线上销售、品鉴有奖、网络直播等一系列营销活动,推动中卫硒砂瓜走向全国各地,在提高瓜农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全国各地群众都能品尝到质优价廉的纯正中卫硒砂瓜。
中卫硒砂瓜个大味甜,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