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堂富硒产品(德膳堂富硒大米)

硒宝 12-17 18:08 289次浏览

河南富硒产业起步旱,发展慢,潜力大,后劲足。目前,河南省正在富硒产业战略设计、产品研发、园区建设、标准制定、平台搭建、品牌打造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全面发力,全方位推进。具体而言,河南富硒产业发展要十措并举,全速前行。

德善堂富硒产品(德膳堂富硒大米)-硒宝网

一、摸清富硒资源家底

摸清家底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基础,富硒资源尤其弥足珍贵。河南的富硒资源更是稀缺资源。目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已经制定了富硒土壤标准(河南省地标),根据此标准,已经认定1500万亩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一点三线(即,芒砀山一点和太行山,伏牛山和秦岭三线)。这是河南发展富硒产业的宝贵资源。就目前情况看,河南省富硒资源调查仍存在空缺和粗放,例如:秦岭一线和大别山地区还是盲区。应该结合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进一步调研河南省富硒土壤资源的分布及数据,在此基础上,绘制河南省富硒土壤分布地图(河南省硒地图及重点地区的硒地图),为发展富硒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在摸清河南富硒土壤资源的基础上,调查天然富硒农产品分布情况,找出富硒土壤与富硒农产品的对应关系,探索天然富硒农产品的规律性,做好富硒农产品资源的评价,以确保富硒地区农产品富硒品质与农业安全。

二、编制富硒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蓝图。鉴于目前全国多省及河南省洛阳等地已经发布了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的情况,河南省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借鉴兄弟省份的经验教训,制订河南省及重点地市的富硒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明确提出河南省富硒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区域布局、发展方针及战略措施等。各个重点地市、重点单位要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方案,形成切实可行的周密的富硒产业规划体系。

三、突出富硒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支柱。河南是全国闻名的农产品大省,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潜力巨大。虽然富硒产业属于特殊的功能性产业,要求具有富硒土壤或特殊资源,但是,通过富硒营养强化技术,同样能在非富硒土壤上生产富硒农产品。河南省优质农产品及优势产业是有待开发的"富矿"。要划分区域,突出重点,培植特色产业。例如:南茶北谷(五谷杂粮)、西果(水果)东面(面粉)、中部西瓜大蒜等。要在重点产业上做出特色,做出亮点,提质增效,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富硒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富硒产业发展的后劲。要努力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富硒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引导富硒特色产业拓展和延伸,围绕产业链,打造富硒产业园(如永城富硒产业园、叶县富硒小麦产业园等)和产地型物流园。同时,发展横向合作,协同创新,组成产业集群或富硒产业集聚区。

四、培育富硒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领头羊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河南省涉硒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但是,大多产品不精细,实力不强大,规模偏小,竞争力不足。全省上下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优选一批有潜力,有优势,有后劲的企业,在政策、项目、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引进、科学管理,帮助他们壮大市场竞争力。同时,龙头企业要牵头组建产业化联合体。

五、建设富硒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不仅产出优质的、批量的农产品,而且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建立在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例如:信阳的富硒茶叶,原阳及开封的优质富硒大米,永城、太康及叶县的富硒小麦和面粉,灵宝的富硒苹果,汝州的富硒鸡蛋…

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求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打造优质绿色安全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对于示范基地,要经过调研、评审、验收程序,方能挂牌。对示范基地所生产的富硒农产品要进行检验检测,认证赋码,建立产品追溯系统。对基地要实行动态管理,能上能下,达标验收,谁建立谁管理,谁建立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

六、打造富硒品牌

品牌既是商品的牌子,又代表着企业,标志着品质,蕴含着文化,象征着财富和信誉,是一种富贵的无形资产。要引导涉及富硒的生产经营主体努力打造富硒品牌。要用质量打造品牌,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汇聚资源,让消费者体验品牌价值。要围绕两品一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要加强富硒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管理和地标品牌保护;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塑造企业品牌,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培育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好、优中优”的“土字号”、“老字号”、“乡字号”富硒产品品牌。要讲好品牌故事,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品牌溢价能力。

当前,河南省部分富硒地区、富硒产品和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例如:汝州的中原硒海、济源的富硒济源、洛阳的硒谷庄园、豫硒明珠、南阳的硒域传奇、商丘的硒来硒往、黄河沿线的炎黄硒谷、太康的泰康硒谷(小麦、面粉)以及知名的企业或产品品牌,如焦作的硒为贵、平顶山的硒粮香、硒香玉、夏邑的寿之乡、舞钢的硒瓜小镇,洛阳的岭上硒薯、济源的硒百康以及硒品汇、德善堂、健硒宝、硒施宝等。但是,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品牌不响不亮,品牌的含金量和溢价能力更为欠缺。河南要向湖北、陕西等兄弟省份学习,举全省之力,打造富硒名牌!

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产品要延伸,产业要融合,企业要联盟,互联网+的模式非常适合富硒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首先,富硒农产品要成龙配套,形成系列化,保证应有尽有,满足市场供应。目前,河南基本形成了米面粮油、瓜果菜菌、蛋奶肉禽、酒水茶饮、保健食品等五大系列产品。但是,仍存在加工精度不够,科技含量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及宣传推广不力的短板,最为卡脖子的是电子营销网络平台薄弱。要引导县域富硒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富硒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前端联结农业研发、育种、生产等环节,后端延展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要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平台,打通上中下游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创、渠道共建和合作共赢。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利益链的六链同构,实现富硒+N的产业发展格局。

富硒产业除了与产业兴旺相融合,还要与相关的行业产业相融合。比如:要与全民大健康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硒产品的营养和养生保健功能;要与长寿之乡的创建相融合,要进一步探索长寿之乡(如夏邑、永城、宁陵、封丘等)与硒元素的关联性,实现通过富硒来提高人体抵抗力、免疫力和生机活力,减少疾病,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梦。

八、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要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提高富硒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要培养一批人才,创造一批成果,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批产业。要建立河南省富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功能农业研究院,搭建富硒产业研究平台,把富硒产业研究纳入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全民健康等项目之中,在硒产品、硒技术、硒肥料、硒理论、硒文化等方面催生一批专利成果。要设立富硒学科和硒学专业,培养硒科学高端专门人才;要把富硒一线人才的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之中,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有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研发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广高新科学技术,推动河南富硒产业大跨度、超越式的发展。

九、搭建富硒产业平台

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瞄准国内外研究前沿和瓶颈问题。组织研发团队,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要创制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建设一批集成度高、系统性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用高新技术武装富硒农业技术创新产业园。河南尤其要在富硒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打造河南富硒产业的大粮仓、大磨房、大厨房和大餐桌。

除了产品研发平台,还要搭建科普宣传平台,通过影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多媒体或举办富硒文化艺术节(如原阳富硒大米节、太康富硒小麦节、舞钢富硒西瓜节、平顶山富硒红薯节、温县富硒山药节等)、编印富硒科普资料(如富硒发展报告蓝皮书)进行立体式的广泛宣传(如马向阳下乡记和石头开花富硒科普电视剧),以提高人们对硒的认知度和接受性,尤其是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和全民大健康理念。

此外,还要搭建网络销售平台。通过硒博会、展销会、观摩会、研讨会、推介会(如河南广电硒博会、中原福塔硒博会、郑州文博城硒博会等)或直营店、生活馆及超市(如焦作富硒生活馆、商丘硒来硒往富硒超市及硒品汇、德善堂、硒优季富硒馆)等,集中展销产品、推广技术、转化成果,通过电商和网红带货推介产品或文旅服务。有些地方领导也积极进行网络宣传和直播带货,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富硒农产品,塑造了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

十、加强富硒市场管理

富硒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监管缺经验,需要规范市场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保证富硒产业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要强化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富硒农产品不仅要有正面清单,还要检测负面清单,确保质量安全。要与优质绿色生产结合起来,让生产者牢固树立“不合格不上市”的意识。要推行富硒农产品达标合格证(认证)制度。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阳光产品”智慧管理模式。支持富硒产业化经营主体加强自我检测、全过程追溯。加快富硒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订(目前,河南省富硒农产品标准及小麦富硒生产技术规程已经发布-团标,红薯、山药及香菇生产技术规程正在制订中)及田间管理、采后处理、分等分级、包装储运、产品追溯、信息采集等各环节标准研制。(宋光 张峰)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