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米产品简介(富硒米有哪些品牌)
从一粒米,到一个产业,再到一个业态。
十年来,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建设加工厂房、引进“头部”企业,把“粮头”成功连接到“食尾”,提升“一粒米”的附加值,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稻”路。
如今的东庄村,先后荣获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池州市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先行村、“池州名村”等荣誉,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01
实施土地流转
因地制宜选准水稻产业
位于黄湓河畔的东庄村,拥有良田千亩,土壤富含硒、锌等元素,灌溉条件好,素有“石台粮仓中的明珠”之美誉。
过去,这里就以种稻闻名,但却没能实现靠种稻致富。2013年前,村里土地大量荒废。“人都走了,还谈啥发展?”这让不少村民深感困惑。
面对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带富?成了摆在东庄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大难题。随即,东庄村干部开展调查研究,一致认为村里的优势资源就是土地。
“要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将现有的连片土地充分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种植。”说干就干!东庄村“两委”干部起早摸黑,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全村土地丈量、画图、登记工作。随后,东庄村成立村级专业合作社,按照每年每亩不低于400元的标准,流转农户土地1150亩,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管理。
拿到土地就有了谈判的资本。通过多轮的调研和考察,东庄村将流转的土地发包给一家企业发展富硒水稻产业。2014年,东庄村就获得土地租金收入44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200余人次,劳务增收10余万元。
近日,记者走进东庄村,只见田地成片相连,灌溉渠系纵横交错。如今,村内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年产700吨稻谷,每年带动就业务工1300余人次。
02
延链条树品牌
适销对路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粮食种出来了,还要解决卖出去的问题。
在发展富硒水稻产业中,东庄村“两委”发现东庄及周边几个村水稻每年大约有1000吨的产量,但本地却没有大米加工厂。“收割的稻谷只能运往外地进行加工,每吨稻谷仅烘干一项加工费用就要140元,如果再加上贮存、脱粒则需要450元。”东庄村党支部书记郝陈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因此,那时村干部日思夜想就是一件事——建设大米加工厂。
想法有了,但资金成了第一难题。“为此,2016年、2018年,村‘两委’干部先后以个人名义垫资和担保贷款36万元。”郝陈琳回忆道,与此同时,村里通过争取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等方式筹集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最终顺利建成了一个集粮食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米生产加工厂。
日前,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中洁白的大米正脱壳而出。大米成品的外包装上,“东庄大畈”的LOGO十分显眼。
“我们的大米不光口感好,还富含硒,才加工出的50吨新米早已销售一空。”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村振兴指导员陈尚友告诉记者,村里统一种子、技术和包装设计,注册了“畈乡缘”“东庄大畈”等品牌,由引进的安徽中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硒科技”)负责销售及深加工。
如今,东庄村大米加工厂每年加工水稻2000吨左右,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50万元以上。
03
从按“吨”变论“克”
适销对路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走进中硒科技硒米三产融合示范园,富硒米蛋白、七彩米线、慢糖米等产品琳琅满目,都是选用东庄富硒大米精制而成。
近年来,东庄村聚焦“粮头食尾”,打造水稻全产业链,持续提升“一粒米”的附加值。
今年播种时节,东庄村有400亩地种上了自己育秧的“海丝”水稻秧苗。“与传统的人工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效率高、抗灾害能力强、秧苗生长快。”郝陈琳介绍,2023年,村里新建工厂化育秧中心,从源头把控水稻质量,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食尾”这端,中硒科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合作,“吃干榨尽”一粒米,研制出了许多新产品。
“你看,我们这一盒450克的醇香米浆粉80多元,和卖大米比利润多出了百分之四五十。”为何能卖出如此高价?中硒科技总经理樊繁解释道,米浆粉以大米胚芽核心部分为原料,通过冻干真空干燥技术,保留了米汤的原味和营养,能让消费者品尝到儿时的美味。“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大家青睐。”樊繁笑道,从按“吨”卖变成论“克”卖,一粒米在东庄村身价飙升,示范园自今年5月份正式投产以来,产值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
“今后,公司将依托硒米三产融合示范园,尝试‘工业+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让游客来此参观农耕文化、大米加工和产品生产过程,最后到展销中心了解产品、购买产品。”樊繁说。
“经过十年发展,东庄村的大米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由育秧到销售的一体化稻米全产业链,实现了农业产业节本增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提质,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达60万元。”展望未来,东庄村党支部书记郝陈琳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硒科技深度合作,沿黄湓河沿岸打造一个“生态+观光”的文旅康养融合示范园。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秦峰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