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补硒保健品(补硒保健品是传销吗)
随着HPV和宫颈癌筛查知识的普及,很多女性姐妹们因为HPV感染很惶恐,四处寻找能够清除病毒的方法。
比如“补硒产品有助于清除HPV”,就在民间很火热。
大家懂得,又到小编出场了。
硒和免疫力的关系
硒(Se)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无机微量元素,硒及硒蛋白在人体免疫细胞的形成、调节自身免疫功能和抗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适量的硒对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确实有积极作用。
硒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硒编码合成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具有抗氧化能力。因此,从理论上讲,补硒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缓解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情,而缺硒时病毒易发生突变,病毒复制加快,且缺硒导致的氧化应激使自由基不被吸收,进一步对机体产生伤害,由此引发多种疾病。
硒与抗病毒
补硒可以治疗柯萨奇病毒B感染引起的克山病(一种地方性心肌病)。199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硒缺乏与HIV感染者中CD4细胞计数的减少呈线性关系,硒水平不足可能被认为是HIV疾病进展的有效促进剂。补硒可能在HIV感染的早期阶段抑制氧化应激,从而降低病毒转录速度,有效减缓病程及疾病进展。此外,在乙肝相关的研究中,乙肝表面抗原的转阴率随着补硒时间增加而增加。
但对于H1N1引起的甲流、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等,补硒可能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硒与HPV
当涉及到特定的病毒感染——HPV时,目前尚无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补硒可以直接清除HPV或预防由HPV引起的宫颈病变。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饮食中硒的摄入量与hrHPV感染的风险呈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其免疫调节特性。然而这项研究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无法说明补硒能降低HPV的感染。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和补充试验来验证高硒状态(补硒)是否与HPV感染或者清除相关。
硒虽必需,但不需要特别补充
硒虽然是人体必需的,但补硒却一定要谨慎。一般大家正常饮食的话,其实是不太会缺硒元素的!!!除非是生活在缺硒地区,饮食主要依赖当地农产品的人,或者有胃肠吸收障碍等慢性疾病者。
长期额外补充硒元素,也可能导致硒中毒,症状包括胃肠不适、头发和指甲的损伤,也可能与糖尿病和其他肿瘤相关,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问题。因此,即便是缺硒人群,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硒。
高危HPV感染者,先排查有无相关病变
单纯HPV感染而无病变患者,机体免疫力对于HPV清除起重要作用。硒元素虽然有助于维护机体免疫状态及抗氧化状态,但将补充硒视为清除HPV的直接手段是不科学的,不当的补充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提高免疫力,我们不建议依赖某一种药物或保健品,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熬夜、良好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饮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有相关病变的患者,则应该根据病变的程度进行相关治疗,如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首选宫颈锥切术:leep术!
另外,定期进行宫颈检查,无生育计划者性生活全程使用避孕套,这些才是管理HPV感染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Barchitta M , Maugeri A , Mastra C L ,et al.Dietary Antioxidant Intake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Evidence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Italy[J].Nutrients, 2020, 12(5):1384.DOI:10.3390/nu12051384.
2、Jablonska Ewa,Li Qi,Reszka Edyta et al.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Selenium and Selenium Compounds in Cervical Cancer.[J] .Cancer Control, 2021, 28: 001808.
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4、汪晨阳,李英华,王长兵,等. 硒抗病毒研究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07):483-487.DOI:10.3760/311365-21
5、SPALLHOLZ, J. E., BOYLAN, L. M., & LARSEN, H. S. (1990).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Selenium’s Role in the Immune System.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587(1), 123–139
6、Look M P ,Jürgen K. Rockstroh, Rao G S ,et al.Serum selenium versus lymphocyte subsets and marker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infection.[J].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997, 56(1):31-41.DOI:10.1007/BF02778982.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