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钠计算公式(补钠公式计算器)

硒宝 12-04 10:08 142次浏览

前方大量临床常用计算公式来袭

别眨眼哦!

一、补钠

1、补 Na+ 量(mmol)= [142 – 病人血 Na+(mmol/L)] × Kg × 0.6(女性为 0.5)

2、补氯化钠(g)= [142 – 病人血 Na+(mmol/L)] × Kg × 0.035(女性为 0.03)

3、补生理盐水(mL)= [142 – 病人血 Na+(mmol/L)] × Kg × 3.9(女性为 3.3)

补充说明——

二、补钾

补钾原则——

1、能口服不静点

2、 速度 ≤ 1.5 g/h

3、浓度 ≤ 3 g/1000 mL,即 100 mL 中 ≤ 0.3g

4、见尿补钾,尿量在 > 30 mL/h,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约为 60 mmoL,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5、 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100 g 糖 = 消耗 2.8 g 钾。

补充说明——

正常血钾浓度 3.5~5.5 mmol/L,生理需要量 3~6 g/d(40~80 mmol/L)氯化钾。

1 g 氯化钾 = 13.4 mmol 钾

补钾需连续治疗 3~5 d

轻度缺钾 3.0~3.5 mmol/L 时, 全天补钾量为 6~8 g。

中度缺钾 2.5~3.0 mmol/L 时, 全天补钾量为 8~12 g。

重度缺钾 2.5 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 12~18 g。

三、补液

补液原则——

1、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Ps:休克时先晶后胶)

2、补液量 = 1/2 累计损失量 + 当天额外损失量 + 每日生理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 = 前 24 h 尿量+500 mL,

3、若发热病人+300 mL × n(体温升高的度数)。

补充说明——

低渗性缺水(Na+<135 mmol/L)选用高渗盐水

等渗性缺水(135~150 mmol/L)选用生理盐水

高渗性缺水(Na+>150 mmol/L)补水量 =[测量 Na+(mmol/L)-142]×Kg×4

四、输液量计算

临床常用的输液器滴系数有 3 种型分别 10、15、20 滴/mL。代入下述公式即可得出:

1、每小时输入量(mL/h)= 每分钟滴数 × [60(min/h)/滴系数 (滴/mL)]

(1)滴系数为 10 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每分钟滴数 × 6。

(2)滴系数为 15 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每分钟滴数 × 4。

(3)滴系数为 20 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每分钟滴数 × 3。

2、每分钟滴数 =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60(min/h)/滴系数 (滴/mL)]

(1)滴系数为 10 滴/mL,则:每分钟滴数 =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6。

(2)滴系数为 15 滴/mL,则:每分钟滴数 =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4。

(3)滴系数为 20 滴/mL,则:每分钟滴数 =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输液总时间(h))÷ 3。

3、输液所需时间(h)=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每分钟滴数 ÷ [60(min/h)/滴系数 (滴/mL)]

(1)滴系数为 10 滴/mL,则:输液所需时间(h)=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每分钟滴数 ÷ 6。

(2)滴系数为 15 滴/mL,则:输液所需时间(h)= 输入液体总 mL 数 ÷每分钟滴数 ÷ 4。

(3)滴系数为 20 滴/mL,则:输液所需时间(h)= 输入液体总 mL 数 ÷ 每分钟滴数 ÷ 3。

五、体表面积计算

方法 1

(1) 体表面积 = 0.035×体重+0.1(体重 ≤ 30 kg)

(2) 体表面积 = 1.05 + (体重-30) × 0.02 (体重 > 30kg)

方法 2

体表面积 = 0.0061 × 身高 + 0.0128 × 体重-0.1529

方法 3

(1)男:体表面积 = 0.0057 × 身高 + 0.0121 × 体重 + 0.0882

(2)女:体表面积 = 0.0073 × 身高 + 0.0127 × 体重 – 0.2106

(3)若不区别男和女,为中国人适用的通式为体表面积 = 0.0061 × 身高+0.0124 × 体重 – 0.0099

(单位:体表面积—m2;身高—cm;体重—kg)

六、肾小球滤过率(GFR)计算

1、CG-GFR 公式

补钠计算公式(补钠公式计算器)-硒宝网

(1)男性 Ccr=(140-年龄) × 体重 (kg) × 1.23/血肌酐 (umo1/L)

女性 Ccr=(140-年龄) × 体重 (kg) × 1.03/血肌酐 (umo1/L)

(2)或男性 Ccr =[(140-年龄) × 体重 (kg)]/[0.818 × 血肌酐 (umol/L)]

女性计算结果 × 0.85

2、简化 MRDR 计算公式

(1)eCFR = (186×Scr)-(1.154×年龄)-0.203×(女性:0.742)

(2)c-aCFR =(186×Scr)-(1.154×年龄)-1.154×(女性:0.742)×1.233(中国人修正)

(3)Scr 为血清肌酐 (mg/dl) , 血肌酐的单位换算: 1 mg/dL = 88.41umol/L

补充说明——

正常成人 GFR : 90~125 mL/min。低于 60 mL/min 时,则认为已经处于慢性肾衰疾病三期的状态,需要认真进行治疗,降低也见于肾实质性损伤及失水引起的血液浓缩,滤过能力下降。增高可发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并发症, 引起蛋白尿、血尿等。

儿童:40~65 mL/min。

七、血气分析

1、正常值

pH:7.35~7.45

PaO2:80~100 mmHg

PaCO2:35~45 mmHg

AB(实际碳酸氢盐):22~27 mmol/L

SB(标准碳酸氢盐):24 mmol/L

BE(碱剩余):-3 ~ +3 mmol/L

BB(缓冲碱):45 mmol/L

SaO2:95~100%

2、判断所检测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对于一个不存在明显缺氧、休克等情况的患者,出现 PaO2 不足 60 mmHg,SaO2 低于 80% 的情况,就要怀疑是不是抽到静脉血了。

3、看氧合状态

PaO2< 60 mmHg,PaCO2 正常或下降 —Ⅰ型呼衰,

PaO2< 60 mmHg,PaCO2> 50 mmHg —Ⅱ型呼衰。

4、根据 pH 值看酸碱失衡

pH<7.35 表示酸中毒;

补钠计算公式(补钠公式计算器)-硒宝网

pH>7.45 表示碱中毒;

pH 在 7.35~7.45 表示正常,也可能是代偿状态,也可能是混合性酸碱失衡。

5、判断原发酸碱失衡类型

主要是看 PaCO2(呼吸因素)、HCO3ˉ(代谢因素)与 pH 值的变化方向。谁与 pH 的变化方向相同,谁就是原发因素。

在酸中毒(pH<7.35)情况下,如果 PaCO2 升高,表示为原发性呼酸;如果 HCO3ˉ 降低,表示为原发性代酸。

在碱中毒(pH>7.45)情况下,如果 PaCO2 降低,表示为原发性呼碱;如果 HCO3ˉ 升高,表示为原发性代碱。

但对于存在混合性酸碱失衡的情况,比如同时存在 PaCO2 升高和 HCO3ˉ降低的酸中毒,或者同时存在 PaCO2 降低和 HCO3ˉ 升高的碱中毒,需要根据临床情况判断原发失衡。

如果存在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慢阻肺、呼吸衰竭等因素,则考虑为呼吸为原发因素;

如存在低血压、血容量不足、感染、大量利尿剂应用、胃肠减压、肝肾功能不全等,则考虑代谢为原发因素。

6、AB、SB、BE 值

AB>SB——呼酸(CO2 潴留);

AB<SB——呼碱(CO2 呼出过多);

AB↓ SB↓——代酸;

AB↑ SB↑——代碱。

BE>3——代碱;

BE<3——代酸。

7、判断是否存在代偿和混合性酸碱失衡

如果检测结果中 PaCO2 和 HCO3ˉ 和变化方向相同,则表示其中一因素为代偿改变。

但如果 PaCO2 和 HCO3ˉ 的变化方向相反,则表示存在混合性酸碱失衡。

见下图:

PH

PaCO2

(mmHg)

BE

(mmol/L)

酸中毒

<7.35

>45

补钠计算公式(补钠公式计算器)-硒宝网

-3 ~ +3

呼酸

<7.35

>45

>3

呼酸肾代偿

<7.35

>45

<-3

呼酸合并代酸

<7.35

35~45

<-3

代酸

<7.35

<35

<-3

代酸呼吸代偿

碱中毒

>7.45

<35

-3 ~ +3

呼碱

>7.45

<35

<-3

呼碱肾代偿

>7.45

<35

>3

呼碱合并代碱

>7.45

35~45

>3

代碱

>7.45

>45

>3

代碱呼吸代偿

pH 值正常

7.35~7.45

>45

>3

呼酸合并代碱

7.35~7.45

<35

<-3

呼碱合并代酸

7.35~7.45

35~45

-3 ~ +3

正常

注:PaCO2——呼吸因素——肺 HCO3ˉ——代谢因素——肾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 内科学 (第 9 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2] 郝芳芳, 柳文娟, 潘新亭, 等. 滴速-滴系数对应关系及对静脉输液速度计算精度的影响 [J]. 护理学杂志,2019,34(09):47-50.

[3] 陈德鹏. 实用内科学 [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 钱桂生. 现代临床血气分析 [J].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