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茶好吗(恩施富硒茶)
关于恩施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调研与思考
恩施市政协调研组
2021年6月,市政协副主席刘庆华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及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工作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市农业局、市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等单位负责人,深入新塘乡、三岔镇及部分涉硒企业,实地了解硒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产业基地建设、企业产品研发及生产运营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总结全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工作成效,梳理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如何将“世界硒都”①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献计献策。
一、现实情况 1.资源优势首屈一指
恩施市拥有“世界硒都”的美誉,资源优势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1987—1989年,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在双河硒矿区开展了普查工作,发现渔塘坝地段浅表存在工业硒矿体,改变了学术界硒不能独立成矿的理论,后经查明,该矿带硒金属资源量约45.699吨。
二是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2014—2020年,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对恩施市硒资源进行了详查。调查显示,恩施市富硒耕地土壤面积达116.5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5.96%。其中极富硒土壤(3毫克/千克以上)10.15万亩,富硒土壤(0.4-3.0毫克/千克)96万亩。硒适量土壤(0.175-0.4毫克/千克)17万亩,占比13.76%。硒边缘区(0.125-0.175毫克/千克)面积1665亩,占比0.16 %,缺乏区(0.125毫克/千克以下)面积1545亩,占比0.13。全市绝大部分农作物都含硒,达到富硒标准的占30%左右②,开发富硒农产品前景广阔。
三是拥有超聚硒植物——堇叶萃米荠。堇叶碎米荠,十字花科植物,俗称野油菜,1981年首次在恩施市新塘乡鱼塘坝发现。有关研究表明,堇叶萃米荠对硒有超富集能力,在土壤硒含量为12mg/kg时,植株平均硒含量在1000mg/kg以上,富集系数非常之高,远超其他植物,因此被称为植物中的“聚硒之王”。我市堇叶萃米荠野转家及食用推广③已取得突破,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人工种植规模近万亩。
2.政策引领不断加强
一是从国家层面看,2017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硒产业是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④;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化硒资源为硒产业”,硒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和可开发的资源,发展潜力大。2023年2月之后,较大婴儿(6-12月龄)配方食品中硒为必须成分⑤,这对硒产业尤其是硒蛋白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从省级层面看,《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批复实施,使硒产业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一主两副多级”的重要增长极,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三是从州级层面看,州委州政府将发展硒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编制了《恩施州硒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2018年州委七届四次扩大会议上提出,打造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为组成部分的四大产业集群。2018年州政府与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签定合作协议,组织专家专题研究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硒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20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助推硒产业快速发展。
3.保障服务逐年提升
一是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历届市委市政府把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作为推动区域发展、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展富硒农业。组建专门机构——市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推动硒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以产业集群建设和硒食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稳步推进硒资源保护工作,建设硒品牌追溯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培植壮大企业、搭建营销平台等,“硒品出山”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科普宣传有序推进。一方面走出去在缺硒地区开展宣传,先后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开展中国硒图·湖北恩施全民科学补硒健康知识传播公益活动,同时以企业为主深入开展中国科学补硒、健康生活百城千场公益科普宣传活动,到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宣传。另一方面,将硒旅融合立体宣传,开展硒都养生旅游。将硒的宣传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宣传中国营养学会1998年修订的每日膳食营养供给量,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元素之一,提出成年人每人每天硒的摄入量是50-250微克,使硒产品成为经典旅游产品。
三是涉硒科研得到加强。恩施市硒产品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目前恩施市境内拥有国内数量最多,覆盖最齐全的硒研发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科研孵化器1家,省级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涉硒高新技术企业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在国内率先完成大比例尺硒矿资源、富硒土地资源、富硒生物资源普查,为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布局提供了详实的定量定位资料,开展了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生物源高有机硒食品原料的基础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支持硒学科建设、硒科普宣传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4.产业成效逐渐显现
一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五大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富硒茶叶基地12万亩,富硒高山蔬菜基地10万亩,富硒中草药基地5万亩,富硒粮油基地20万亩,富硒家畜20万头、家禽30万羽。形成了恩施富硒茶、富硒高山蔬菜、富硒小杂粮、硒虫草及食用菌、富硒食品饮料、硒多元矿物肥料、富硒中草药、富硒饲料与畜禽产品、富硒型天然饮用矿泉水等十大富硒产业。
二是质量认证和品牌打造有所突破。先后制定了茶叶、蔬菜、山茶油、食用菌种植技术地方标准和硒茶叶出口检验检测标准,申报湖北山友、湖北金果等企业的葛根、茶叶、杂粮等产品为湖北名牌产品,完成了恩施硒土豆、恩施黄牛、恩施黑猪地区标志商标注册,申报恩施硒土豆、恩施思乐等两个品牌为中国驰名商标。“世界硒都·中国硒谷”成为唯一得到国际机构认证的区域品牌,“硒引力”不断增强,“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在2019年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中,分别为20.54亿元、16.44亿元,2018年,习总书记在武汉东湖招待印度总理莫迪茶叙用茶“恩施玉露”享誉中外,并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独家供应商。“恩施硒土豆”已成为国内销售火爆的网红土豆,“恩施硒茶”入选第一批6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恩施“硒博会”成为国内外知名销售品牌。目前,恩施市初步形成以区域品牌为统领、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支持的多层次品牌体系。
三是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20年全市硒产业总产值130亿元,其中硒食品精深加工总产值达41亿元。全市已摸清底数涉硒企业511家,重点涉硒企业288家,其中硒食品规模以上企业达33家,总产值15.33亿元,产值过亿企业3家(思乐牧业、德源健康、徕福硒业),硒食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企业达10家。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硒产业总产值28.02亿元,较2019年增长17.9%,硒产品精深加工产值8.8亿元,较2019年增长33%。
二、主要问题
1.“世界硒都”品牌影响力弱,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世界硒都”这一称号将恩施全面推向了世界大舞台,提供了世界结识恩施的名片,也对恩施产业实力、城镇建设、营商环境等对接国际化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恩施在富硒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与世界“联通”,即国际化发展上还任重道远。“世界硒都”还停留在“资源之都”,要成为硒产业的“研发之都”“产品之都”“品牌之都”等还任重道远。“硒+”功能农业、“硒+”大旅游、“硒+”大健康、“硒+”科创服务业等还有广阔空间。
2.产业链不完善,市场主体不强。全市富硒产业虽经近十年发展有所壮大,但一二三产业融合仍然不够。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接不紧密,没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市场定位不准,产业发展存在盲目性,市场主体盲目跟风现象突出,一说富硒茶,几乎所有茶厂全都打富硒牌,其实恩施本地产的茶叶并不全都富硒。富硒粮油、富硒蔬菜、富硒畜禽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全市虽有涉硒企业500多家,但整体实力弱。许多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主打产品和核心竞争力,遭遇市场波动,发展必然受挫,企业在生存边缘挣扎。许多涉硒企业产品结构相对低端,加之部分硒产品价格虚高,消费市场受局限。还有少数企业仅仅是以“富硒”为噱头,追逐眼前利益,必然不会长久。
3.硒产品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不完善,服务市场主体能力弱。目前全市涉硒产品种类繁多,许多产品存在标准不明确或不科学的问题,对我市“硒品出山”有很大制约。如硕品农业在本土中提取的硒蛋白因国家标准问题不能批准上市。同时,由于全市耕地资源详查结果未及时运用,没有充分发挥资源分布情况对农产业的指导作用。各土壤片区生产的农产品含硒量差别较大,造成农产品含硒指标不稳定,加之检测体系不完善,产品抽检覆盖率低,可能出现某些涉硒企业所生产的硒产品未严格的检测,产品存在含硒量不达标或者不稳定的问题。另外,我市富硒产品容易伴生的镉超标问题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遇上“职业打假人”,企业将陷入危机,付出惨重代价。
4.科技支撑不足,部门力量整合不够,“硒能量”未能充分发挥。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恩施市虽然拥有国家级科研孵化器、省级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单位,而且数量还不少,但成功研发形成的国家专利并不多,专利实际推广应用效果好的则更少。我们现有的富硒产业,有大量的补链、延链、强链工作要做,涉及若干部门和单位,一二三产业全覆盖,需要整体联动,方能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这其中良好的部门服务和强大科技支撑不可或缺。目前我市涉硒部门服务重点不明确,现有硒专家和硒人才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整体效果的发挥。
三、对策建议
1.高起点规划,让“世界硒都”真正国际化。充分利用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抢抓国家、省州对健康产业、富硒产业高度重视的机遇,寻求国家智库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制定“世界硒都”中长期发展规划,让其成为一张对外开放的名片,获得最大的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支持“借帆出海”,以大健康为载体,充分释放资源潜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立足中长期规划、结合现实发展实际,制定短期目标,加快补齐各种短板。结合土地资源详查情况,制定农产品发展规划,精准部署富硒产业生产基地,打造“区域品牌”。解决农产品含硒量不稳定的问题,为硒产品研发、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形成可追溯的品牌,提高社会认可度,形成综合效应。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和国家专利、名优品牌申报的服务和奖励,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加强硒矿床保护和科普宣传。渔塘坝硒矿床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独立硒矿床,加强核心区域的保护势在必行。建议在做好硒矿床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解决通行条件,允许游客错峰进入游览和观赏,发展科普旅游。在矿洞附近(如现停车区)建立渔塘坝硒矿科普展览厅(可结合国家实验室、硒产品研发中心、青少年夏令营科普基地等同步考虑),运用现代科技展示渔塘坝硒矿床的地质演化及发现过程,虚拟进入矿洞体验探明识别金属硒;陈列硒矿标本及各类科普读物;展示硒科学研究成果及富硒产品,通过展览,彰显硒文化,提升“硒引力”。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的硒元素,建设“世界硒都”标志性建筑和硒博物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硒科普,让每一名干部、每一名导游都成为“硒专家”,让每一个恩施人都“知晓硒”,同时走出去尤其是到缺硒区开展硒科普宣传和硒产品推介,为硒产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3.锚定“人才之都”,加强科技创新。结合“世界硒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实验室、科研院所等落户恩施(单独建立或设立分部),着力打造“研发之都”。立足硒科研前沿阵地,推进硒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专利产品应用转化提供优质服务,并完善硒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品牌之都”。积极参与涉硒标准体系建设,随时掌握涉硒标准及更新标准体系库。现阶段,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设立奖励基金,努力整合现有科研单位和涉硒科技人才,激励科研团队独立或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和研发更多专利产品,形成科研洼地,增强吸附功能,引进高端人才,为硒产业突破性发展献计出力,助力恩施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对本土人才和干部队伍的培养,为硒产业链条延伸各领域提供智力支撑。
4.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领导和部门配合,举全市之力发展硒产业。尽快出台《恩施硒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让硒产品认证有章可循,完善硒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认证产品经得起市场检验。推动堇叶萃米荠,山桐子、三叶木通、绞股蓝、黄莲花等获得新食品原料认证或者湖北省特色食品认证。落实好全州《关于推进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好硒食品加工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央企、外资企业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开发我市硒资源。培植壮大现有涉硒企业,推动硒资源转化为硒资本,硒产业转化为硒经济。全力打造硒产品城市公共品牌,以硒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为重点占领大众市场。搭建富硒产品营销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精心策划硒博会(掌上硒博会),引导企业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新媒体建立多元营销模式,为全市硒产品营销造势,推动“硒品出山”。加强对外合作,组织涉硒企业参加国内举办的特色展销会及其它商务展销活动,与品牌电商合作开发恩施市硒产品特色专区,鼓励涉硒企业在各家电商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支持引导企业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将硒和文旅有机结合,弘扬富硒养生文化,发展现有休闲度假复合型养生产业,让恩施硒游、恩施硒养成为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