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农产品研究(中国农科院研发的硒产品)
“这个大米是含硒的吗?”“你们的产品有检测报告吗?”“我能尝尝香肠的味道吗?”“咱们可以谈一下合作吗?”……11月20日-22日,2020北京国际富硒农产品暨功能食品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内的屏山展位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硒者,稀也;富硒,富兮!位于四川省南缘、宜宾市西部的屏山县,拥有1504平方千米的土地,大自然为生活在这里的32万屏山人民馈赠了700平方千米的足硒土壤和240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也为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带来了新的“硒”望!
发现——开启“硒”望之门
2013年,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屏山县发现富硒土地资源面积240平方千米,连片分布面积205平方千米,富硒农用地面积有43.35平方千米。2014年,经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评审后,宜宾市政府对媒体公开发布了该项目成果。自此,屏山富硒资源现于人世。
2015-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宜宾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覆盖了屏山县。2017年,成都地调中心在屏山县的龙溪-龙华、夏溪-新市两个集中连片富硒区部署13个村63平方公里的1:1万土地质量调查示范工作,发现了大米、玉米、黄豆、竹笋、蔬菜、猕猴桃等一系列富硒农产品。2018年,屏山县人民政府部署对未开展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富硒区开展1:1万土壤详查工作,摸清了屏山县富硒耕地土壤基本情况,圈出优质富硒产品开发产地,提出了富硒耕地开发利用及规划保护的具体建议。“硒”望之门一经打开,康庄大道跃然眼前,屏山县抢抓机遇,以“硒”为贵!
整装——踏上“硒”望之旅
为更好利用天然富硒优势,屏山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形成“政府+企业+协会+院校”的发展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体系。
屏山县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任组长,相关县领导及院校负责人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富硒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富硒产业发展。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及会议讨论,2020年4月,屏山县富硒产业协会正式成立,现拥有会员单位36家,企业共同抱团发展。与此同时,屏山县与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及宜宾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土壤调查分析、规划编写、标准制定、产品检测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主抓作用的同时,聚集政企院等各方力量,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目前屏山已整装出发,正式踏上了“硒”望之旅。
转化——享受“硒”望之果
屏山县依托富硒资源实际,制定了《2020年富硒产业发展工作计划》及《屏山县促进富硒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指导发展并鼓励促进富硒农产品多样化发展;编制并发布了《关于2020-2025年屏山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支撑。同时明确建设富硒茶叶、大米、食用菌、食用笋、禽蛋、水产6个生产基地,目前已由四川轻化工大学完成了今年第一批64个样品的抽样检测,现正在制定标识标牌。
“人无我有,我无自制。”2020年5月29日,屏山正式制定发布宜宾市首个富硒地方标准-《富硒农产品硒含量要求》,同年8月10日,屏山山海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企业标准《屏山富硒脱水竹笋》,当前,屏山正与宜宾学院开展6类屏山富硒农产品联盟标准的编制。有了标准,何愁没有好的品质?
为擦亮富硒品牌,县富硒办与宜宾学院合作设计“屏山硒品”LOGO专用标识,屏山富硒产品有了自己的标志。昂首阔步,成绩斐然,目前屏山已申请注册富硒专利1个;建立起富硒农产品外观包装设计图库,推出符合条件的富硒农产品7个(富硒猪肉、富硒鸡蛋、富硒鸡肉、富硒食用笋、富硒食用菌、富硒茶叶、富硒大米);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申报认定已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现也已提交给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地调局评审。
坚定——建设“硒”望之城
“投资新洼地,富硒新屏山。”屏山县委、县政府确定“一纺二硒三旅游”发展战略定位,明确“生态、富硒、特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硒对全县农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规划经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园区引领、联农带农的思路,全力打造“屏山硒品”公共品牌,将富硒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独辟“硒”径助农增收。
未来,屏山县将继续加强富硒产品开发,强化基地建设,优化检测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引入市场主体,学习借鉴交流,加强科普宣传,转化科技成果……从土壤源头,到产品研发,再到市场销售,健全富硒产业链条,坚定“硒”望屏山道路,建设真正的“硒”望之城。
万里“硒”行,始于当下。未来“硒”望无限,屏山只争朝“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