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蔬菜含硒(蔬菜里含硒量比较高)

硒宝 11-18 18:11 137次浏览

恩施富硒生态农业创新方式的研究 摘 要:恩施富硒绿色产业集群已纳入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故富硒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是农户脱贫致富的关键,恩施富硒生态农业在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升富硒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以及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方面有创新举措,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松散、产业带动力弱以及缺乏安全监管等问题。本文从加强政府引导、重视品牌建设以及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富硒生态农业的试验示范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恩施;富硒;生态农业;创新 一、恩施富硒生态农业分布概况 生态农业要求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突出资源特色,形成种、养、殖良性循环。恩施素有“世界硒都”之称,地处武陵山地区,围绕“烟、茶、畜、果、药、菜”六大特色产业进行建设,令富硒生态农业有了快速发展。2014年,恩施州富硒产业总产值近70亿元,占全国富硒产业总值的1/3。 1.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结构分布 在特色农作物的种植中,恩施州建成湖北省最大的富硒茶叶、中药材、魔芋生产基地,有着良好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了农业种植和养殖基础。恩施州当地农户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种植各类特色农作物,包括茶叶、蔬菜、药材、药草等。

在受调查的已种植富硒农作物的农户中,有93户种植了茶叶,76户种植蔬菜,34户种植药材,58户种植烟叶,另外还有24户种植了其他作物,如图1所示。 2.特色畜牧产品养殖结构分布 在畜牧业领域,畜牧品呈现生产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恩施州已累计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4716个,畜牧业合作社1392个。农户养殖的畜牧品类包括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水产养殖等,其中以家畜和家禽饲养居多。受访者中有46%的家庭养殖家畜,35%的家庭养殖家禽。 3.富硒产业链及品牌分布 恩施州富硒产业已具雏形,涵盖富硒茶、富硒蔬菜、富硒中药材等十大富硒产业。将富硒产业与烟草、茶叶、生态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链的建设紧密结合,不断延伸,提升特色。近年来,恩施州富硒品牌数量增长迅速,涵盖茶叶、畜牧、蔬菜等领域。其中湖北省名牌产品有38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有42个,中国驰名商标有2个。 二、恩施富硒生态农业创新绩效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创新举措 (1)打造循环农业模式。在加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恩施州也在同步推进农业生态化、绿色化的建设。恩施州积极探索和发展“猪―沼―X”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富硒蔬菜含硒(蔬菜里含硒量比较高)-硒宝网

这种生产模式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还有效地提高了茶叶品质和土壤肥力,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提升富硒产业链整体水平。恩施州首先强化组织领导,先后在州委、州政府成立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小组,统筹全州富硒产业的发展。其次,建立健全富硒产品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力度。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和引导硒产品生产企业的建设,提高富硒产业链的整体水平,推动富硒产业集群化发展。最后,提高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水平,发展生态旅游业。在富硒资源地区,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硒产品生产企业,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富硒产品,并引导投资建设农家乐,发展休闲旅游。 (3)重视富硒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恩施州立足硒资源优势,支持和发展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的富硒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恩施特色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结合国家、省富硒产品标准,制订和完善符合恩施州实际情况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落实到生产、加工等环节。鼓励和支持硒产品研发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国际商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

富硒蔬菜含硒(蔬菜里含硒量比较高)-硒宝网

同时,推进富硒产品营销方式的变革和建设,加大传统销售和网络销售两个领域的销售力度。 (4)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一环。2014年,恩施州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42669户(其中新建沼气池24513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67户、生物质炉灶14989户,巩固提高后续服务体系(网点)122处,减排净收益达1690.7万元。 (5)掌握和巩固富硒产品话语权。作为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掌握富硒产品话语权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经济效益,会对富硒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恩施州立足“世界硒都”的高起点,通过举办或参与展会的方式,加大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力度,逐步提高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认可度,增强了富硒产品的话语权。 2.成效分析 (1)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通过品种优化和选育,科技研发和标准园建设,恩施州不仅提高了现有的土地利用效率,也提升了产业的综合功能。 (2)富硒产品品牌价值高速增长。打造和建设富硒品牌一直是恩施州发展富硒产业的重点。以茶叶为例,恩施州两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恩施玉露”和“恩施富硒茶”近年来发展迅速,品牌效应明显,市场影响力显著提高。 (3)富硒原料生产发展迅速。

富硒蔬菜含硒(蔬菜里含硒量比较高)-硒宝网

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建设,恩施州富硒产业的原料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茶叶、生猪、畜牧业等原料产量都逐年上升,2013年,茶叶年产量增长率为5.9%,生猪增长率为4.1%,畜禽肉产量增长率为4.9%。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机制未有效建立,产业带动力弱。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合作组织,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间、企业与中介组织之间未能有效联动,导致恩施富硒生态农业的收益率仍然偏低,现在仍然处于简单的买卖关系中,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稳固的资产约束关系。恩施虽已形成如湖北思乐集团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由于地处武陵山区,基础设施等硬件及文化教育等软件建设滞后,导致产业带动力弱,对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产业扶贫的作用有限。农产品市场的行情波动使得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出现不稳定性,导致双方都有毁约的现象。 (2)缺乏安全监管,企业面临市场与品牌建设的两难之境。因缺乏硒资源的科学评价,对资源状况缺乏客观真实的了解,如何开发硒资源,如何保证绿色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存在方向不清、目的不明等问题。要把富硒产业与生态农业完美结合,就需要研究制订富硒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加强品牌建设,但这之间往往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富硒蔬菜含硒(蔬菜里含硒量比较高)-硒宝网

以湖北思乐集团为例,公司为提供绿色生态肉产品,和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养殖,签约收购,建立有完备的产业链,但有时面临的是鼓励养殖市场主导价廉但口感欠佳的三元猪,还是口感好但价高的恩施黑猪的矛盾。公司结合当地“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对农民养殖进行培训,但许多农户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种植与养殖知识,为增收而大量使用农药或催生剂,致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添加剂含量过高,使龙头企业很难控制生产环节上的质量安全问题。 (3)产业链松散,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种植业和养殖业,还需要进行产业链延伸。恩施地处武陵山地区,土地资源分布广泛但分散,导致企业招商难,相应的产业链也较难开展。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和特有专利,就只能将原材料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就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深加工的能力弱,就无法在相关产品上有所创新。产业链延伸不够,致使特色农产品不能通过高加工、高附加值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高端农产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富硒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富硒生态农产品的质量 政府对富硒生态农业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虽然恩施州富硒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相当突出,表现在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富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质量检测标准和品牌管理不够深入,农民种植特色农作物的比例不大,收益水平也不高等方面。

富硒蔬菜含硒(蔬菜里含硒量比较高)-硒宝网

对此,恩施州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富硒产品生产和品牌使用上要加强监管,确保富硒产品的市场信誉。同时,提高富硒产品生产的准入门槛,制订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用先进标准倒逼“硒都制造”的产业升级。 2.重视并加强富硒生态农业的品牌建设 恩施州的硒产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小、加工水平低,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另外,由于不同企业的规模差距较大,小微企业对富硒品牌的维护意识较弱,生产的富硒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对此,硒产品生产企业间需要加强合作交流。龙头企业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设备升级等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指导。对外,要团结一致,统一富硒产品的宣传口径;对内,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强品牌意识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品牌维护氛围,共同推动富硒品牌的发展。 3.提升从业人员生产技术和创新素养 作为富硒产业的基础,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十分重要。政府要整合企业、协会、高校的资源,强化对农民的生产技术指导,完善健全农业合作社机制,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加大网络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网络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发挥农民的生产创造力。

4.重视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试验示范作用 产业集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农业产业集群的建成和发展也成为当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恩施州应该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立足特色,发挥优势,逐步延伸和扩大产业链,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在企业培育上,恩施州要积极引导和壮大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要促进小微硒产品企业扩大生态农业生产规模,提高生态农业的企业竞争力。另外,恩施州应积极组建硒产品企业联盟,扶持从事硒产品生产、经营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汪露希(1995― ),湖北咸宁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 程红丹(1970― ),湖北京山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杨春燕(1995― ),云南昭通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