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富硒地瓜(富硒地瓜好吃吗)
开篇语:
“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精神在海南的具体体现,是海南在新一个时期发展的历史选择。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对绿色崛起战略的前提、支撑、出路、依托、目标和思想保障都作出了全面、科学的阐述。有了好的思路,就关键在落实;有了顶层设计,还要有基层创新。因此,南海网将目光投向了离老百姓、离民生最近的乡镇,它们是怎么因地制宜,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落实“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对镇域经济的麻雀式解剖,将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即日起,南海网将推出特别策划“寻找海南镇域经济发展的新榜样:绿色崛起看基层系列报道”,敬请期待。
澄迈桥头镇:一村一品商标富农 小地瓜迎来大效益
位于澄迈县西北部的桥头镇,是一个农业镇,也是革命老区镇。上个世纪50年代,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包港登陆战就发生在桥头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桥头以一个农业镇形象,默默地偏居海南北部版图的一隅。
如今,伴随着澄迈县的发展,桥头的“名气”也随着“桥头富硒地瓜”“桥头无核荔枝”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而升温,特色农业的无穷魅力正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可以说,在海南180多个镇域中,桥头镇并不是一个经济最突出的镇域,自然资源也并非最好,但是桥头镇的发展同样让人刮目相看,它根据自身资源的特色,在探索创新“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凸显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实现产业升级、绿色崛起等方面,为海南省的乡镇发展迈出有探索意义的步伐。
小地瓜大效益 “特色”农产品富民
正如其名,位于桥头镇东部的沙土村委会,13个自然村的土壤都是沙质土壤,一直以来种不出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等高效农作物,只能种地瓜。
“我们这里只能种地瓜,可是以前种的本地品种,口感比较差,亩产不到2000斤,每斤只能卖几毛钱甚至几分钱,村民很穷,哪想到现在还能卖地瓜盖新楼。”6月20日下午,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委会村民温天秋回忆起过去村民种的地瓜,发出如此的感慨。
地瓜,是海南的传统农作物,在海南的许多乡镇都有种植。自从桥头镇从日本引进、推广脱毒的地瓜新品种,加上地膜覆盖等种植新技术,种出的地瓜纤维少、甜度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再加上澄迈桥头镇一带,因为土壤含硒非常丰富,经常食用富硒的地瓜可起到防癌、抗癌、美容、抗衰老之功效。澄迈县和桥头镇有了打造“桥头富硒地瓜”的想法,因为挖掘出当地的“富硒”特色,桥头地瓜有了无以比拟的“特色”优势。
为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桥头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桥头镇沙土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克就成立了“桥头沙土甘薯专业合作社”,并申请将“桥沙甘薯”注册成商标。
“有了商标包装,桥头地瓜每斤的收购价可以卖到1块多元。”桥头镇北山村农民符礼升说。
桥头镇镇长郑光伟说,近几年来,澄迈县以及镇里之所以对桥头富硒地瓜不遗余力地进行推介,举办地瓜节,多次赴岛外进行宣传促销,就想把这个桥头地瓜这个产业做大,把特色农产品做强,一起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有了政府扶持,市场拉动,桥头地瓜的种植已经连续3年成倍增长,成为当地又一个新兴产业。据统计,目前整个澄迈参与种植富硒地瓜的农户已经达到1020户,种植面积为10380亩,今年的总产值可达7785万元,户均年增收2.7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谓小地瓜大收益。
如今,在桥头镇东部的沙土村委会,每家每户都有种植富硒地瓜,村里随处可见新盖的“地瓜楼”,闲聊中,当地村民无不在感慨,没有想到种地瓜都能盖得起房子。
分析桥头地瓜产业的成功之道,澄迈县农业局局长邝道义认为,地瓜虽然是传统农作物,但桥头农民走的是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政府的扶持下,地瓜种植农民抱团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并成功注册商标,改变过去那种农民各自为政的种植、销售方式,产业发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桥头镇沙土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克透露,为了做大桥头地瓜产业,目前合作社正在和国内两家地瓜加工企业洽谈,谋划建设一个年产值几亿元的地瓜加工合作项目,年内会最终确定合作企业,项目建成后,桥头地瓜的种植规模还要再扩大8至10倍。
桥头镇的地瓜种植农民抱团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并成功注册商标。(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桥头镇北临琼州海峡,根据实际情况,镇里引进公司在道僚建设鱼苗育苗养殖基地,在新兴开展深海网箱养殖,以公司带动农户,进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桥头镇雷公角,渔民们在沙滩上编织渔网。(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一村一品 商标富农延伸至村
“澄迈桥头地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政府推行的’商标富农’有很大关系。”桥头镇镇长郑光伟说。
自2009年4月,澄迈县就开展“商标富农”工程示范工作以来,积极打造“政府+公司+商标+基地(农户)+金融+强势媒体”的新模式,率先在全省颁布《澄迈县商标富农扶持办法》等规定,并将实施商标战略和“商标富农”纳入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商标示范工作延伸至镇、村、企业、基地。
为了更好地推进“商标富农”工程,2009年,新上任的桥头镇领导班子就通过调研,分析桥头本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希望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村一品”运动在桥头镇展开。“东部发展地瓜产业,北部发展捕捞和深水网箱养殖业,西部发展瓜菜和花卉产业,南部发展无核荔枝产业。”桥头镇镇长郑光伟清晰得描绘着镇里各个片区的乡村“产业经”。
6月20日,桥头镇雷公角的海边海浪平静,渔民们在沙滩上编织渔网,岸上还有刚刚搭建好的网箱框架。
桥头镇玉包村委会新兴村的渔民黄奕锦告诉南海网记者,他所在的新兴村共有240多户渔民,其中有100户渔民加入了深海网箱养殖的行列。
“桥头镇北临琼州海峡,北部几个村庄的渔民一直靠捕捞维持生计,但是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加上渔业资源、航道的保护需要,渔民转型非常紧迫。”郑光伟说,桥头镇港湾多,避风条件优越,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根据实际情况,镇里引进公司在道僚建设鱼苗育苗养殖基地,在新兴开展深海网箱养殖,以公司带动农户,进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2011年,镇里组织我们渔民去临高考察网箱养殖回来后,大家都觉得网箱养殖收益很好,决定大干一场。”黄奕锦说,如果不是去年10月那场台风,渔民们就可以尝到网箱养殖的甜处了。
经历了去年台风的重创后,渔民们完善了网箱的固定系统,继续投入网箱养殖。2012年上半年,桥头镇全镇水产品总量2268吨,其中海洋捕捞987吨,海水养殖1164吨(对虾775吨),淡水养殖117吨。
为促进深水网箱养殖业的发展,澄迈县将采取政府贴息,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扶持。县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 380 万元作为养殖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贴息。另外,凡原从事捕捞生产的渔民转产从事网箱养殖的,在服从用海安排的前提下,养殖用海前三年可免交海域使用金。
桥头镇镇长郑光伟说,今年镇里已经成立了玉包深海网箱养殖协会,统一技术、管理,树立桥头镇的深海网箱养殖品牌。待深海网箱养殖形成一定规模后,将发展深加工业,延伸桥头网箱养殖的产业链,使得桥头的产品走向岛外市场。
做好产业规划 挖掘新的特色产品
按照桥头镇的产业发展布局,桥头镇的西部主要发展瓜菜和花卉产业,南部发展无核荔枝产业。
“从去年开始,桥头镇西部的几个村庄就成立了合作社,生产无公害的有机蔬菜,直销海口小区。目前,此做法也在探索之中,希望以此新做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郑光伟说。
据了解,为了更科学发展,目前桥头镇正邀请专家,根据地方特色,对区域功能进行划分,对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6月20日下午,南海网记者在桥头镇文旦村的田间,放眼望去的是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微风吹佛下,送来缕缕稻谷所特有的清香。
桥头镇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积参介绍,这是今年桥头镇重点挖掘的特色农产品新品种,镇里的农业部门在文旦村等几个村庄的水田里试验种了8个新的品种的水稻,都取得了丰收,因为下雨还没有收割。
“红米种植面积315亩,主要分布在桥东村委会扶西、扶东、博明三个村,预计亩产750斤-800斤。黑米种植面积为8亩,在文旦村种植,亩产在800-1000斤。”王积参说,这些新品种的红米和黑米,产量高,营养丰富,今年晚稻种植时,将在桥头农民中大力推广。
引导老百姓种出了特色农产品,怎么卖出去?其实,最接近当地百姓的桥头镇的领导班子已经想好了桥头镇红米和黑米的销售和“品牌”计划。
“乡镇干部也要从管理向经营、服务的角色转变。”桥头镇镇长郑光伟认为,乡镇干部也要有“市场头脑”,农产品有了品牌价值,卖个好价格,百姓的口袋鼓了,才是真正实现了绿色崛起。
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做精做优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走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精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澄迈县桥头镇,正在镇域里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桥头镇红米种植面积315亩,主要分布在桥东村委会扶西、扶东、博明三个村,预计亩产750斤-800斤。(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桥头镇重点挖掘的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红米(左)和黑米(右),产量高,营养丰富。(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桥头镇重点挖掘的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红米和黑米。(南海网记者秦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