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地瓜产地(富硒地瓜口感怎样)

硒宝 11-16 18:04 158次浏览

426年前,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籍商人陈振龙历尽千辛万苦,将原产于美洲的番薯从吕宋(菲律宾)引入家乡福建。此后,陈家几代人身体力行劝种番薯,加之朝廷也大力宣传推广,到清乾隆年间,番薯已广植大江南北。因其“广种耐瘠、生熟可食”,成为中国亿万农民度过荒年的恩物。

因为来自海外,故名“番”薯。在几百年的演进过程中,各地百姓赋予其不同的称呼:山芋、地瓜、红苕、白薯……在北方地区,人们则称其为红薯。困难年代,农民不得不“瓜菜半年粮”,吃红薯是无奈的选择。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才发现红薯原来是一种营养齐全而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富含蛋白质、钙、钾、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其蛋白质含量是大米的7倍,维生素A的含量是马铃薯的100倍。红薯脂肪含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十分丰富,因此是公认的天然减肥食品。食用红薯能迅速中和米、面、肉、蛋等食品在人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血液弱碱平衡,因而红薯又有“长寿食品”的美称。

2019年9月30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印发《关于命名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的决定》,正式命名忻府区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从此,“杂粮之都”忻州又多了一个“国字号”品牌。

富硒地瓜产地(富硒地瓜口感怎样)-硒宝网

为什么是忻府区

忻府区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区,也是红薯的主要产地。

解放初期,为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地方政府大量引入红薯推广种植。忻府区的气候、土壤、降水特别适宜红薯生长,所产红薯甘甜可口、品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元素,因此成为全省红薯的主要种植基地,红薯品质、产量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忻府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红薯产业发展,形成了合索乡、奇村镇、高城乡、曹张乡、董村镇、西张乡等6个红薯集中种植区。“西呼延红薯”“游邀红薯”“西张红薯”“金山红薯”不仅在忻州、就是在全省来说也很有名气。“十二五”期间,忻府区把红薯产业列入全区八大优势农业产业,成立了红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组,对全区红薯种植进行了合理规划,根据薯农需求创建了“节能地暖式储藏库”,引进并完善了《富硒红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在“十三五”规划中,确立了打造“红薯之乡”的战略。2014年,山西省农业厅总投资115万元的“千亩富硒红薯种植建设项目”在董村镇遊邀村实施,带动扩大了富硒红薯在全区的种植面积。2015年至2017年,忻府区连续3年把发展富硒红薯无公害种植基地列为区委、区政府兴办的20件民生领域实事之一。2018年,忻府区寇丰农业有限公司在游邀村和相邻的紫岩乡双堡村建立了400亩红薯实验田,聘请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专家到田间实地指导,薯农从育苗、脱毒、栽培、施肥、浇水到收获,均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公司引进、培育、推广的秦薯5号、日本新紫、北京53、红香蕉、烟薯25号、西瓜红等红薯优良品种在忻府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7年5月,原忻府区粮食局接受申报“中国甘甜红薯之乡”的任务。近3年来,局领导和相关人员深入乡村调研,总结近年来全区红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品质不断提高的发展状况,形成数据翔实、客观准确的汇报材料,一年3次向省粮协、国家粮协汇报。并把各个品种的红薯样品送交省、市有关机构多次检测化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忻府区红薯营养含量及品质特征的检、化验资料。为了宣传、推荐、扩大忻府区红薯的知名度,该局多次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粮食交易会、杂粮产品展示会和品牌创建活动。2018年9月,国家粮食协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第16届国际粮油设备展销会,该局在会场设立红薯展厅,现场请与会人员品尝烤红薯、红薯副产品和由红薯制作的饭食,国家、省粮食协会会长等领导到展厅参观、品尝后赞不绝口。2018年10月,省粮协授予忻府区“山西红薯之乡”称号。今年6月,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忻府区红薯在山西产品展示厅进行了展示。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大大提高了忻府区红薯在全国的知名度。

2019年9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组织专家组到忻府区实地勘察、评审、论证后,认为忻府区发展红薯产业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优势突出;种植悠久、品牌集聚效应显著;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决定命名忻府区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

“国字号”名片的“含金量”

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的得名不可考——传说是某朝某县令四处游览,路过该村时村民邀其进村观光,此说似乎牵强。其实,除了红薯,游邀村在中国考古界名气很大——1987年、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游邀村南进行了两次挖掘,发现了大量泥质灰陶,判定其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如此说来,至少在4500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不过,当地人都管这村子叫“牛叫”,说是跟忻州是“卧牛城”有关。

10月12日,记者一行赴“牛叫”村采访。一进入董村镇地界,就看见十几亩、几十亩一片的红薯地里农民正忙着收获。在“牛叫”村口一块红薯地里,3位身穿类似“防化服”的人员正用尺子测量刚起的红薯。一问,方知领头的是山西省玉米研究所的专家张红梅。张红梅说,研究所从2017年开始与该村党支部书记苏全虎合作进行脱毒育苗的试验。今年试验的品种有济薯26号、烟薯25号、普薯32号(又名西瓜红)。采用脱毒薯苗,亩产最低5000斤,最高可达8000斤,而且品相、口感均优于采用传统薯苗。张红梅说,“牛叫”村虽说有种红薯的传统,但村民在肥料配比、甘薯挖蔓、栽培等方面还与标准化栽培有一定差距。试验的目的,就是要推广良种、良技、良法,提高忻府区红薯的产量、品质。

2016年元月,退伍军人、“牛叫”村党支部书记苏全虎发起并注册成立“红又甜红薯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集品种选育、种薯脱毒、种苗繁育、绿色种植、品种示范推广及商品薯销售于一体,目前有签约社员200户,种植总面积3000亩。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承担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试验和示范任务。到目前,合作社已为忻州、定襄、原平总面积上万亩的甘薯产业基地提供优良品种20余个,其中新一代济薯26、烟薯25、普薯32、秦薯5号等品种被广大农民认可。

富硒地瓜产地(富硒地瓜口感怎样)-硒宝网

“牛叫”村共有耕地1万多亩,其中3000多亩种植红薯。苏全虎今年种薯100多亩,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装箱。起出的红薯一堆一堆摆在垄上,皮色红润、个头硕大。董村镇党委、政府支持农民种红薯,去年引回的两台收获红薯的农机具在田里穿梭,一台除蔓、一台起薯。苏全虎说,用农机收获,效率起码提高3倍以上。

以苏全虎为例,今年“牛叫”村村民种红薯,平均亩产5000斤以上。每斤地头价0.8元,除去租地、薯苗、有机肥料、浇水、人工等投入,每亩纯收入至少在2000元以上。

苏全虎的地头,停着几辆买红薯的汽车。刚起的红薯一装箱,过秤后立即装车运走。除了“支应”这些来地头收购的,“牛叫”村的鲜薯已打入太原、阳泉、北京等地的超市。苏全虎说,外地客商来村考察后,有好几位表示“有多少要多少”。

忻府区寇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宿林燕从事红薯产业纯属“跨界”,她上大学时的专业是“行政管理”。种种机缘巧合,宿林燕投资60万元在“牛叫”村建起占地3亩半的育苗大棚,从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济南农科院引进优良薯种育苗。今年,该公司脱毒育苗(济薯26号)200万株,向周边村民提供薯苗100万株。明年计划育苗500至600万株,可满足2000亩薯田使用。宿林燕说,寇丰公司培育的脱毒薯苗成活率达95%,比传统薯苗高20%以上。今年,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命名寇丰公司为研究所的山西省实验基地,除向其提供全国红薯生产信息、优良品种、高效脱毒育苗技术、专用有机肥料外,还在高产栽培、冷库储存、包装、互联网、物联网销售诸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公司计划两年内推广红薯种植面积1万亩,带动1000户农民每户增收2万元。

对薯农来说,鲜薯保存是个头疼事。储藏红薯所需温度为10—150C,不少农民在冬天只好把红薯堆放在住人的土炕上。忻府区发改(粮食)局副局长杨茂平说,忻府区现有的几座储粮仓的温度为恒温120C,共可储存红薯3100万斤。储存有一定费用,但春节前后红薯的行情每斤在两元左右,这个账还是完全算得过来。

农业的现代化,建立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忻府区被命名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忻州农业又多了一张在全国叫响的名片。以此为契机,忻府区的红薯必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