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雨富硒大米(金蛙富硒大米5kg价格)

硒宝 11-15 18:11 80次浏览

蛙雨富硒大米(金蛙富硒大米5kg价格)-硒宝网

11月10日《来宾日报》刊发该文章。

水稻为稻属谷类作物,原产于中国。七千多年前,长江流域的先民开始种植水稻,水稻所结籽粒称稻谷,去壳即成寻常百姓家日常烧饭煮粥之大米,为南方人主食之一。

01

水稻纪事

蛙雨富硒大米(金蛙富硒大米5kg价格)-硒宝网

稻田绕屋,美不胜收。(熊东才 摄)

壮族祖先西瓯、骆越是水稻最早种植者,如今在壮族分布地仍可找到野生稻。在广西各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稻种化石为数不少。

象州东部片区地处金秀大瑶山西麓,河溪纵横,土肥水丰,适宜稻作,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地。据清乾隆《象州志》:“红白稻品第一,五月种九月熟,诸米种植易生。”清同治《象州志》:“多膏腴之田,长腰玉粒(一种优质米)为南方之最,旁郡亦多取给。”当代《象州县志》:“秦汉以后,开始种植水稻。宋代,象州已盛产稻米。宋元明清各代,调运象州稻谷赈济近邻州县及广东等地。”清《柳州府志》载:“红白稻,象州出者第一;粘稻,象州出者佳。”象州水稻种植,源远流长,自古盛产优质米,誉称“桂中粮仓”“广西优质米之乡”,名副其实。

蛙雨富硒大米(金蛙富硒大米5kg价格)-硒宝网

2012年,象州县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覃招武 摄)

新中国成立初期,象州县大力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推广良种良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1967年稻谷总产量首次突破1亿公斤;1997年突破2亿公斤,人均有粮610公斤,居全区第一。2000-2013年,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45万亩左右,稻谷总产量约2.4亿公斤,人均有粮和人均提供商品粮多年位居全区第一。象州先后获评为广西粮源基地县、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广西粮食产业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象州红米”先后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象州大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野生稻既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稻杂交育种的重要元素,具有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优异基因,可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还可减少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

象州县曾拥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技人员深入全县各村屯调查野生稻资源,发现野生稻36处。2019年再次回访调查发现,大部分野生稻已绝迹,仅存少量4处,处于濒危状态。

蛙雨富硒大米(金蛙富硒大米5kg价格)-硒宝网

象州野生稻。(吴永才 摄)

2022年10月20日,象州境内再次发现野生稻。寺村镇上山村的村民发现,村旁一处干涸的小池塘里生长着许多似禾非禾、似草非草的植物,经过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技术人员鉴定,确定其为珍贵野生稻。据农技人员介绍,随着农业种植方式的变化,以及野生稻原生环境受到过度放牧、开垦等因素影响,象州野生稻长势日渐衰落,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此次象州境内再现野生稻,弥足珍贵,相关部门将采取措施,全力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

02

技术革新

象州县是广西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良种良法的推广从未间断。民国时期,象州水稻种植通用旧法,产量不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改单季稻为双季稻,增加复种指数,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大幅度提升。

1972年,象州率先在中平镇组织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工作,涌现出上廷岭、下廷岭、新兴、新庆、平贯、上坪等8个杂交水稻制种专业村,稻种自给有余。

世纪之交前后,该县农技员黄日辉成立象州黄氏水稻研究所,先后培育出特优5号、槟榔红香稻、新香优53、杂交香稻3号等10多个水稻良种,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良种培育专家。其中,槟榔红香稻(米)作为广西唯一的水稻品种,以显著的保健功能、独特的桂林荔浦槟榔芋香味,以及每亩单季产量500余公斤的高产,在首届国际水稻大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

而水稻栽种技术,经历了“绿秧拿在手,从左插到右;弯腰背朝天,争先却退后”的纯手工插秧,到一插数十株的机械化插秧,新技术如虎添翼,1亩水田插秧工作耗时从2个工作日减少到2小时,劳动强度一降再降,有效助农增产增收。

良种加良法催生了一批批种粮大户。2003年,象州农民李利生、韦日荣等5户农户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成为首批全国种粮大户。当年,全区仅有10户农户获此殊荣。次年,韦日荣再次获评,成为象州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农户。2005年,象州农民韦太香凭借种植水稻164亩(复种),品种全部为良种优质稻,总产量7.2万公斤,亩均439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5%,出售商品粮6.9万公斤,获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成为美谈。

在推广良种良法,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象州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03

富硒水稻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科学证明,缺硒容易导致癌症、肝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白内障及儿童发育不良等40多种疾病,间接引发上百种疾病。因此,硒被誉为“生命之光”“天然解毒剂”“心脏的保护神”“肝病的天敌”。

2015年,象州县农业农村局抽检土壤样品46个,其中水田土壤样品26个,全硒平均含量0.43毫克/千克,高于土壤富硒标准0.03毫克/千克;旱地土壤样品20个,全硒平均含量0.64毫克/千克,高于富硒标准0.24毫克/千克。工作人员还发现,土壤硒含量高的地方多为百岁老人生活地。

象州县象丰富硒生态农业合作社是当地富硒农业开发的先行者,多年试种富硒稻米、富硒茶叶、富硒红薯、富硒花生,均获得成功。其中,富硒黑米于2014年荣获“中国硒之光”创新品牌奖,硒锶紫红米于2015年获“中国富硒行会金奖产品”称号。

蛙雨富硒大米(金蛙富硒大米5kg价格)-硒宝网

富硒水稻种植区。(区海平 摄)

2018-2019年,象州县高丰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桂天下”黑米,象州县太粮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鸣象”大米、象州县双惠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齐寿达”大米,先后通过广西富硒农产品协会检测,认定为富硒农产品。

2020年以来,象州县坚持“打富硒品牌、走高端之路”发展思路,引导帮助马坪镇新庆村群众统一谷种播撒、统一科学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抱团销售,创建万亩富硒水稻示范区。万亩稻田宛如拼布一般,一块接一块,如诗如画。田埂小道,阡陌纵横,美轮美奂。稻熟时节,天上云卷云舒,白云漫舞;地上稻穗金灿,稻浪起伏,微风中夹着醉人稻香,沁人心脾。笔直的田间小道旁,沿路竖立着30块各约1平方米的广告牌,“发展富硒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象州壮欢功能性农业万亩硒锶产业示范园”等大字闪闪发光,彰显富硒水稻迷人风采。步入示范区,一幅迷人的丰收大景映入眼帘,令人震撼。

04

禾下乘凉

“我做过一个梦,梦中我与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乘凉。”禾下乘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袁隆平院士曾这样描述:“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大如花生米,我好高兴!走过去,坐在稻穗下乘凉,心旷神怡。于是我给这个梦取了一个名字,叫作‘禾下乘凉’。”

前些年,象州县先后在妙皇乡盘古村委古朴村、石龙镇新大陆田园综合体、象州镇龙富村委龙富村试种巨丰5号、巨丰6号、巨丰8号等巨型稻新品种。巨型稻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形笔挺,穗大粒多,谷粒饱满,植株平均高达1.8米,最高可达2.2米。巨型稻米粒均匀,米质优良,适口性好,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三级。稻熟之际,成年人走入稻田就会被稻穗“淹没”,这就是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禾下乘凉”。

巨型稻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耐干旱、耐低温、产量高、米质好等优点,象州县土壤、气候等资源条件十分适合种植。如今,巨型稻已成为象州乡村一道亮丽风景。若将单一的巨型稻种植模式改为“巨型稻+鱼”“巨型稻+鸭”种植模式,探索稻田立体种养新模式,还能获取综合效益,满足游客体验禾下散步、禾下乘凉以及观赏稻中之鱼、稻中之鸭的需求,一举多得。

古往今来,象州与广西各地一样,稻作生产为主要农耕生产方式。古代劳动生产力低下,人们大多靠天吃饭,稻作丰欠主要取决于气候好坏。每年蛙声一片时,雨季随之而来,一切生机勃勃。古人认为,青蛙与上天有某种联系,能调节气候,可支配雨水,因而衍生“春天到青蛙叫,你也叫他也叫,东边叫西边叫,润禾风雨就来到”“青蛙叫,大雨到”等谚语,继而衍生对青蛙的图腾崇拜。

现在,象州民间还传唱青蛙护粮、人民感恩青蛙的歌谣。象州出土的铜鼓装饰有生动的青蛙浮雕,栩栩如生,彰显古代象州人对青蛙的感恩情怀:

青蛙青蛙宽嘴巴,巡察稻田护庄稼,

纵身一跃把虫抓,粮丰民安感恩它。

八月十五是中秋,稻熟只等人来收,

丰收不忘敬青蛙,优良传统要保留。

蛙雨富硒大米(金蛙富硒大米5kg价格)-硒宝网

在中平镇罗汉村出土的铜鼓。(廖才兴 摄)

目前,象州已出土古代铜鼓7面,主要集中在县域东部中平、寺村、罗秀三个乡镇,彼此相邻,稻作经济相对发达。这些铜鼓,均属冷水冲型,为汉至南北朝时期铸造。鼓面大都装饰有青蛙浮雕,少则2只多则4只,作匍匐跳跃而起之状,造型别致,生动传神,据说那是青蛙专注稻田害虫的飒爽英姿。青蛙护粮,有功于民,民铸其型于鼓面作图腾崇拜,也是古代象州盛产稻米、稻作经济发达之重要印证。

这些青蛙、骑士、鱼等精美浮雕,以及太阳纹、水波纹等精致花纹,生动再现古代象州人民奋斗、生活、娱乐场景,仿佛在述说象州历史之久远,稻作经济之发达,文化之厚重。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