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富硒大米(据报道富硒大米有多种保健功能)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采访团走进苏州太仓市东林村,田间风吹麦浪,“振兴号”观光小火车串联起陌上东林好风光,彩虹大道、特色驿站、穗月广场、河湖一步一景。
在这里,秸秆发酵饲料,饲料喂养湖羊,羊粪生成有机肥,肥料撒进沃土,沃土滋养鱼米之乡,“优质稻麦种植、秸秆饲料生产、肉羊生态养殖、羊粪制肥还田”的生态“轮回”形成了“一片田、一株草、一只羊、一袋肥”农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农牧循环产业不断放大生态循环效应,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无废生活”。
没人要的秸秆“轮回”成了宝贝
打捆机、搂草机、直播机、植保机、包膜机等先进的现代农机设备在东林村1000平方米农机库里一排排整齐停放。
“用搂草机把散落在农田里的稻草搂成一拢,一拢拢稻草秸秆再用打捆机压缩成圆捆,一捆捆重达上千斤的秸秆被包膜机用白色薄膜缠绕成‘啤酒桶’状放上田埂运到饲料厂。”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告诉记者,太仓市的秸秆大多会送到东林村,像这样包膜在厌氧环境里发酵,再送到秸秆饲料厂,秸秆被切碎,加入豆渣、玉米等发酵加工,没人要的秸秆被加工成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饲料,成了喂养牛羊的天然饲料。“秸秆收储、饲料加工、肥料再加工等都靠引进的先进设备,投入很大但效益和价值也可观。”
2016年,东林村和江苏省农科院合作,通过秸秆饲料化产业研究,将秸秆“过腹还田”,摸索出“种植—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料—种植”绿色循环农业的新路子,打造秸秆利用产业化链条。目前,已实现稻麦秸秆全量增值利用,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东北黑土”标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100%,化肥减施20%,农药减施50%,通过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希望田”种出“好大米”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种出的大米就品质好、口感好、营养好,我们的大米特别好吃,还在氨基丁酸的提高上、富硒上做文章,开发做生态米、功能米、品牌名,既有嚼劲,口感也很糯,营养还好,销量不愁。”苏齐芳自豪地说,东林村通过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将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和农产品生态循环技术充分结合,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培育出富硒大米。
如今的东林,迎麦浪、闻稻香,五谷丰登粮满仓。村里的“金仓湖”富硒大米被评为“江苏好大米十大创优品牌”和“苏州名牌产品”,还成为了本地及昆山、上海、常熟等周边地区很多市民喜爱的大米品牌。
“现代农业有希望,循环农业有可为。”作为驻村32年的村书记,苏齐芳回忆,提出“大承包、小包干”种粮激励政策让庄稼人有了种好粮的信心和干劲之后,十多年里东林村深耕农业,通过技术引进做强农业产业,种好安全粮、品牌粮,乡亲们在现代化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美、越走越富,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一年。
“美丽乡村”深耕“农文旅”融合
碎石、铁轨、汽笛,绿色的“东林号”火车缓缓驶入站内,从始发站东林站缓缓驶向新横站,路上“红、黄、蓝”车道的分隔线形成了一条“田园新干线”,横穿满眼翠绿的草坪和金色巨毯般的稻田。
沿途的田园风光、生态果园、乡村驿站让农田变景区,记者坐在小火车里游走林间田头,“伸手”就能碰到已经结出小果的葡萄藤。
“这样的一条路,不仅是农村‘一处景’,更能带动农文旅产业发展。”苏齐芳告诉记者,他心里一直有“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发展理念,立足循环农业优势,东林村依托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打造美丽乡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下“真功夫”,在2200亩的高标准农田内嵌入5.38公里田园游道,投资1300万元建成5.3公里的轨道小火车游览线,途经味稻公园、木香花隧道、乡村振兴实践学院等多个网红景点;在2.8公里的河道内铺设500万株水草,构建了7.3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依托皮划艇可畅游游船码头、名人水街、紫藤花长廊等多个景区,形成了以“味稻彩虹路”“现代田园路”“水街风光路”等“乡村振兴带”,让更多的游客流连忘返于水乡韵味和田园风光中,感受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幸福底色和美丽画卷。
“以生态优势打造美丽乡村,东林村从曾经的贫困村到如今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成为了网红打卡点,特色农产品、农业产业也成了村民的金饭碗。”太仓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东林村闯出了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东林“循环农业”模式会持续推广到周边村,实现循环农业面上的扩覆,让乡村生产更添绿意,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张承辰)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