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罗富硒大米(据报道富硒大米有多种保健功能)
从重庆万州进入利川境内,沿老 “318”国道,爬完苏拉口九道拐后,放眼就能看到谋道的“支罗三宝”:支罗锁、支罗树和支罗田。
支罗锁和支罗树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魅力,但一直是名不见经传,支罗米却是早已声名远播了。当地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龙潭安抚司在船头寨设立支罗峒后,每年新米出来,峒主就将米作贡品送给皇帝,支罗米是鄂西除绿茶之外的另一个贡品。想当时土司向皇帝进贡土特产品,或许支罗米恰好也在其中,虽然查无史据,但在川江一带民间就以“支罗贡米”称之。
上下支罗一直以来是谋道的“米粮仓”。这一带山清水秀,一尘不染,湿润多雾,气候温和,水丰地厚,本身就是一个出好米的地方。凡是支罗一带的米都是川江一带米中精品,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解放前,相邻重庆的龙驹镇还有一条支罗米街。许多人吃了支罗米就当吃到了支罗贡米,但真正正宗的支罗贡米本地人是知道的,就产自于一个岩洞下一股泉水滋养、面积不足一亩产量不足一千斤的七块小水田里。这七块小水田里产出的米晶莹剔透,饱满滋润,煮熟后清香扑鼻,吃在嘴里香甜可口,吃过一次就不会忘记这个美味。
近几年来,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为了真正过把支罗贡米的瘾,春耕时就先下订金,秋天里刚收的谷子还是湿湿的,就被人用蛇皮口袋运走了。有人看着这米这么吃香走俏,就在下边多开几块田,怪事来了,土是那个土,水是那个水,种也是那处种,结果味道却有了差异。
一般在土家苗寨,人们对未知和美好的东西都赋予一个美好的传说。关于支罗贡米也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在岩洞里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他们起早贪黑,却赶上了天旱,庄稼颗粒无收,当一家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等死的时候,一个白胡子老汉投梦给他们,叫他们天亮后到屋旁边的一个小洞里去掏,就会掏出米来。
天亮后他们一去果然有米,掏出来的米不多不少,刚好供一家人吃一天。一家人衣食无忧后,渐渐懒惰起来,春天村里到处犁耙水响忙耕种,他们一家人却在晒太阳,看到别人秋后丰收了,开始眼红。于是,他们找来钻子和铁锤,把出米的洞口打大,想多出些米,结果米没出来,却出来一股清泉。一家人又回到缺粮等死的从前。这时白胡子老汉又来到他们的梦里,告诉他们要勤劳不要贪心,就在这股水下开田种地,自己动手自会丰衣足食的。于是他们听了梦中老人的话,开始挖土造田,终于又过上了好日子。
恩施有句俗语,叫“金建始,银利川”,是指建始盛产包谷,利川盛产大米。利川地势开阔,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水田面积大,是鄂西著名的水稻主产区,年产水稻10万吨以上。且利川水稻籽粒饱满,米质好,出米率高。特别是产于谋道支罗村一带的支罗米,因其独特的水质、土质和所需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滋润可口,香味独特。光绪《利川县志》称:支罗“置少许甑中,即清香扑鼻”。古时川东万县城,曾专设支罗米行,凡支罗米,价高一等。史为土司贡米。
(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谋道镇精准扶贫“夏季拉练”现场会在该镇支罗村召开,与会人员见证了支罗大米加工厂奠基仪式,参观了支罗大米生产基地样板田——支罗梯田,目睹了社会企业贯彻落实“谋道镇精准扶贫‘六个一’帮扶措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