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杰富硒大米(富硒优质大米)

硒宝 11-15 18:06 145次浏览

金秋十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188团海川镇,万亩葵花收获进入尾声。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充实又快乐。

“种植葵花等作物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给村民带来不少经济效益。”10月27日,海川镇六连职工彭辉强算了一笔账,“葵花每亩产量300公斤左右,刨除成本,我们每亩纯收入有1000元—1400元。”

兵团第十师位于葵花子、南瓜子、打瓜子产出的黄金纬度。近年来,师市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规划,不断发展壮大葵花产业。其中,188团海川镇2020年种植葵花3.18万亩,实现产值7440万元,葵花加工产值2.66亿元,合计产值3.4亿元,占全团总产值的42%。

经过多年培育,目前188团有14家从事葵花种植、加工的企业或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

北屯市海川沃丰农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春城介绍:“我们整合了32名职工的土地,2020年种植葵花1500亩,单产达到275公斤。职工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由此获得一部分收益。另外,职工在合作社务工还能再获得一部分工资性收入。”

“188团所有农田100%实现节水灌溉;葵花种植田间作业100%实现机械化。团场通过引导职工加入合作社或签订订单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种植葵花职工100%签订订单,订单履约率达100%。”188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庆新说。

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模式,加上点菜式的科技服务指导,使海川镇葵花产业向品牌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由于看好这里葵花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已有13家籽类作物加工企业先后入驻北屯经济开发区,形成了葵花种子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的全产业链,真正使小葵花成为富民大产业。

下一步,团场将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利用葵花开花季节发展旅游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把海川镇打造成师市富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基地,成为集摄影采风和观光赏花为一体的田园花海旅游基地。

幸福生活“枣”知道

成片红枣喜获丰收,枣系列产品加工生产厂房内机声隆隆……深秋时节,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呈现出一幅产业兴旺、村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画卷。

阿日希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阿日希村黄沙已变沃土,通过发展红枣产业,很多村民成了致富能手,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要说变化,不得不提阿日希村村民口中的“沙漠种枣人”——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漠枣业)董事长李鹏。

2009年,退休后的李鹏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劝阻,一头扎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阿日希村种树。12年间,阿日希村2000多亩沙丘变成了绿洲,一棵棵枣树结出了甘甜的红枣,成为当地的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示范基地。

“我跟妻子都在红枣示范基地就业,学会了红枣种植技术后,自己也开始承包土地种枣树。2020年我家收入10万余元。”该村村民买买江·司马伊力说。

瑞杰富硒大米(富硒优质大米)-硒宝网

如今,沙漠枣业累计用工18万人次,发放劳务费2000万元。阿日希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2173元增加到2020年的11950元。

为提升红枣产品附加值,2018年秋季,在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支持下,沙漠枣业在阿日希村建成了一座年加工能力6000吨的红枣加工厂。加工厂对外采取代加工、代储存、代销售模式,帮助策勒县枣农提升红枣附加值;注册了“沙天红”“阿日希”“策果田园”“沙漠种枣人”4个品牌,先后推出初加工高品质原枣、烘干枣片系列产品,以及冻干枣片、高品质枣粉、早餐营养粉、枣酒等精深加工产品,带动形成区域特色枣产业群。

种植富硒作物增收

10月30日,走进沙湾市乌兰乌苏镇一家富硒农产品专营店里,富硒大米、富硒玉米、富硒小香薯……琳琅满目的富硒农产品摆满了货架。

乌兰乌苏镇是全国有名的“富硒小镇”。资料显示,沙湾市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富硒土壤达到1050平方公里,其中乌兰乌苏镇南部为富硒土壤核心区,每公斤土壤含硒平均值为3.08毫克,普遍高于国内其他富硒土壤区每公斤0.25毫克的含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沙湾市乌兰乌苏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书记常鸣婕说。

借助这一优势,近年来,乌兰乌苏镇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富硒农作物2.5万亩左右。

“2021年我种了近百亩富硒小香薯,亩均收入在4000元至5000元,收入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乌兰乌苏镇黄家梁新村村民刘丽笑着说。

为了帮助村民拓展销路、提升价格,沙湾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黄家梁新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党员组成了一支近20人的队伍,协助注册了由致富带头人担任理事长的康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对红薯、谷子等农作物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由合作社统筹加工、包装和销售。

如今,社员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每年村集体收入130万元。

“规模化种植让我们实现了节本增效。加入合作社后,我种植了谷子、赤小豆、黑花生等富硒杂粮。”黄家梁新村村民马德礼说。

目前,乌兰乌苏镇已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模式,打响了“鸭子泉”“千泉湖”“谷香园”等富硒农产品品牌。

优质米添彩“塞外水乡”

霜降过后,温宿县托乎拉乡3万余亩水稻收割完毕,与泉水相伴的稻田显得格外恬静。金灿灿、沉甸甸的稻谷,从田间地头送到了村里的大米加工厂。

“2021年初,我们和好几个村的农户签合同,为他们提供种子和肥料,秋天收购他们的稻谷。现在,他们都丰收了,我们企业也‘丰收’了。”新疆喀尔苏米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托合提·买提热依木高兴地说。

10月30日,在新疆喀尔苏米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大门口,有送来稻谷的拖拉机,也有运走大米的货车。

水稻还没收割时,托合提就接到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等地老客户的订单。自从这个小型碾米厂1994年开办以来,这些客户就认准了自带清香的温宿大米。

托合提把家乡大米获得的各种认证证书、获奖证书和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展柜里展示。最近,温宿县托乎拉乡(大米)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托合提对前来交售稻谷的农户们说:“咱们托乎拉的米越来越有名气了,明年要继续好好种水稻。”

记者了解到,温宿县2021年种植水稻10万余亩,其中3万余亩在托乎拉乡。在这个河渠交错、泉眼遍布的“塞外水乡”,水稻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乡有大米加工企业7家、合作社1家,主要产品有“金托丰”“天山雪”“润丰五福”“西域农垦”等17个品牌系列。全乡大米平均年产量达2.7万吨,年产值达1.3亿元。

在托乎拉乡尤喀克库尔巴格村,全程机械化、高效标准化种植技术已经应用到水稻产业,乡里和科研部门、种子企业合作,引进、培育出“越光”“秋田小町”等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

优质的大米,使得托乎拉乡名气更大,也让农民的增收道路更广。托乎拉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莫衣东·毛尼亚孜介绍,现在,托乎拉乡的水稻种植业、水稻加工业带动了劳动力灵活就业、线上线下销售、物流运输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今后,托乎拉乡将紧抓机遇,进一步延长水稻产业链,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农产品品牌与旅游业品牌共同提升。

无花果成了“开心果”

“进入挂果期,无花果每年能采摘3次,每亩地能产800多公斤。2021年,我家一枚无花果卖到1.5元,一亩地纯收入近万元。”岳普湖县岳普湖乡英买力村村民阿木提·阿卜杜热依木笑着说。

岳普湖乡是远近闻名的无花果之乡。近日,农业农村部公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岳普湖乡(无花果)榜上有名。

近年来,岳普湖县充分挖掘无花果种植的传统优势,通过引项目、强服务、拓渠道,精准助力无花果产业做大做强,形成集育苗、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2021年,岳普湖县无花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7万亩,有新疆早黄、布兰瑞克等12个品种。

岳普湖县无花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吸引了一批加工无花果果酱、果汁、果干、果酒的企业落户当地,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018年,落户岳普湖县的新疆森瑞亚中保鲜科技有限公司经过4年研究实验,将无花果保鲜期延长到25天。其研制的无花果采摘“神器”,确保了无花果果实的完整性,提高了无花果的商品率。

“9月中旬,经过保鲜技术处理,我们将4.5吨无花果发往成都,实现了无花果大批量出疆。今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尝到新鲜的无花果了。”新疆森瑞亚中保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说。

围绕无花果产业,岳普湖县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不断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把老产业做成新产业,把小产业做成大产业。

如今,随着岳普湖县电商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三大物流”体系的健全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直播带货等方式的助力下,岳普湖的无花果走向了全国市场,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果”“开心果”。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