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帮富硒大米(富硒大米好处)

硒宝 11-15 10:14 150次浏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悯农》,经千年传诵,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艰辛形象,深深烙在人们内心深处。

“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下秧有育秧中心,插秧有插秧机,平时有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服务,割稻子有收割机,连晒稻谷都不用晒谷坪了,用上了烘干机。现在改变了千年种粮传统,一点也不辛苦了,农民’穿鞋着袜’都可以种地了。”近日,于都县段屋乡严岗村党支部书记肖有盛说。

这些变化,发生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挂职干部队伍到来之后。

2020年5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干部姜超,踏上于都这片红土地,挂任于都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并先后协调推动7名科级挂职干部到县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和段屋乡挂职,形成县、乡、部门联动支援机制。三年来,在姜超带领下,这支团队将一件件“难心事”变成“暖心事”,将农产品变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让当地不再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2015年,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请来专家做调查,发现这片土地富含“硒元素”,非常适合农业开发。当时,专家曾对当地干部说:“你们真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呀!”。于都县境内拥有广阔的富硒土壤,已探明富硒土地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富硒土壤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壤”。特别是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时强调,“一定要把富硒品牌打好”。

如何利用好富硒资源,扬优成势?这是姜超团队在挂职期间一直思考、谋划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三帮富硒大米(富硒大米好处)-硒宝网

硒与钨、稀土不一样,不是挖起来就能变现。要将富硒资源转化为富硒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年来,姜超立足于都丰富的硒资源优势,制定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带、两核、三区、四集群”的产业布局;提出将标准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要素,指导出台富硒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统筹制定富硒稻米等团体标准,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规范化、优质化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思路,指导撰写《现代富硒产业园招商引资项目研究及分析》报告,推动新长征富硒产业园项目纳入县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推动于都县人大出台打好富硒品牌的决定;牵头对接中硒集团、奥瑞金公司硒饮料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工作;牵头推进2万吨冷链物流园建设和运营,推动新长征富硒产业园开园运营,指导遵循“一产扩面强基、二产提质增效、三产延链融合”工作思路,支持建设富硒产品科创、检验检测、展示展销三中心,支持引进富硒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富硒与预制菜等产业化项目,全面推进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目前,富硒产业及其辐射带动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年产值突破45亿元,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让农民“穿鞋着袜”可种田

金秋时节,走进于都县段屋乡杜田村富硒水稻种植基地,这里的千亩水稻正破口抽穗,有的由青转黄,秋风吹过,泛起层层稻浪。

“自从有了烘干厂和育秧中心,村民种粮容易多了,少了力气活,也更不受天气影响了。他们可以选择流转土地得租金,也可以选择自己耕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去年村里早稻种植面积增加了163亩,今年增加了196亩。”肖有盛说。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在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需要农业技术的扶持。”姜超说。他带领挂职干部队伍纵深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方位支持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产后服务能力提升。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150万元建设的段屋乡稻谷烘干厂、全程机械化育秧中心建成投产,段屋农业综合体示范项目为县内种植大户提供育秧、烘干、存储等粮食综合服务,带动提升全县稻谷日烘干能力700吨以上、大米日加工能力350吨以上,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需求匹配、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于都建成3个粮食应急加工点及28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协调全省“四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生态化”)粮库仓储设施建设项目落地,于都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此外,姜超团队还协调支援项目资金建成乡镇富硒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协调江西工贸学院开展定点智力帮扶,推动早晚稻上线江西粮食电子交易平台销售,打通乡村“产购储加销”渠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经验。协调创新开发“富硒贷”金融产品,解决种植户融资难题。实施“按需定制+规程化种植”模式,实施种植端、收购端联合补贴,提高广大农户参与富硒产业的积极性。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于都县成功获批全省富硒农业先行示范区、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优质水稻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于都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心获评第三批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让农产品焕发新“硒”望

其实,上述《悯农》只是第二首,第一首更能反映当时的现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现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但如何避免谷贱伤农,让农产品发挥更大价值,让农民真正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却是新时代的新课题。

“我们的玉针香大米一斤卖39元,现在已经全部卖完。我们的底气,一是来自于我们的专业,我们对种植基地的土壤进行改良,保持有机状态等;二是来自于富硒这块金字品牌。”于都雩之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赖辉说。

品牌建设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姜超团队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富硒品牌。协助注册“雩都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注册梓山胚芽米、寒信峡等商标,提升产品品质,强化标准意识、品牌意识,推动于都粮油产业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推动“富硒产业”上升为县域“四大品牌”之一,支持于都县立足资源禀赋,一体推进扩面种植、产品研发、标准编制、营销推广、品牌建设“五大行动”,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脐橙、富硒蔬菜、富硒茶叶、富硒鸡蛋等11类富硒农产品,建成富硒示范基地6万亩,认证富硒产品181个、涉硒商标13个。建成集硒知识科普、硒产业宣传、硒人才培育、硒成果展示及硒旅游集散于一体的中国·于都硒博馆。支持于都富硒大米企业标准获评全国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实现赣州市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零的突破。

高度重视富硒品牌推广。姜超团队在2021年国家粮食科技活动周、首届全国功能粮油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于都富硒大米产品及区域品牌;在第十七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主会场和厦门分会场开展于都富硒品牌推介;代表于都在赣州市(厦门)预制菜及富硒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上推介于都富硒产业;在于都红色旅游(深圳)推介会上推广宣传于都红色旅游文化;在中欧地理标志产品招待会上推介于都硒系列优选产品。协调对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在于都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并完成首批采购任务。协调优质农产品上线全国性电商平台,年度销售额达1000万元,推动消费帮扶向“优品优质优价”转变,让于都富硒果蔬形象登陆央视、亮相全国,畅销全国各地。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有16000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三年多来,工作队倾力做好于都发展智囊团、政策直通车、作风践行者、产业实践人角色,见证了于都县脱贫摘帽的幸福喜悦,参与了乡村振兴的渐次铺开,看到了产业兴旺的累累硕果、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加速建设,还收获了作为见证者、参与者、亲历者的新于都老表身份。三年赣南行,一生赣南情。无论我身在何方、岗在何处,都将全心全意服务好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姜超说。

今年8月,新一轮挂职干部谭毅已到位。他表示:“我将尽最大努力发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口支援优势,助推粮食安全和富硒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记者钟瑜 见习记者李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