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大米检验(大米检验富硒的标准)

硒宝 11-14 18:09 140次浏览

富硒大米是通过在种植稻米时候的补硒,即补充硒元素。从而生长出富含硒的大米。属于功能性农产品,是富含硒的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硒大米硒含量标准

富硒稻谷(GB/T 22499—2008)

富硒稻谷国家标准(DB/T 22499—2008)规定,样品加工成GB 1354规定的三级大米,按GB/T 5009.93执行。富硒稻谷加工的大米检验结果硒含量在0.04~0.30 mg/kg之间的,判定为富硒稻谷;检验结果硒含量小于0.04mg/kg 的,判定为非富硒稻谷;检验结果硒含量大于0.3 mg/kg的,判定为含硒量超标稻谷,不应食用。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把提高化肥利用率上升到法治的层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鼓励高效优质肥料的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用新型肥料、高新技术产品解决土壤面源污染,尤其是应用于板结土壤和盐碱地改良,是关系亿万群众身心健康的科学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对于我国盐碱地的改良,常规的挖沟渗碱、大水压碱、化学中和治碱都不能根治盐碱地,且成本较高。所以,必须要有高科技的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盐碱地的改良。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硅谷有机硅水溶缓释肥料在解决土壤板结,治理盐碱土壤,恢复作物原生态味道,促进作物营养稳定均衡,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上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富硒有机肥含有足量的硒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特殊有机质,还含有多种有益菌株,能起到固氮解磷解钾的作用,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有机氮供给植物,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有机肥主要来源是动物或植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在发酵有机肥时,可以加入肥速生,可以转化其中的有害物质,抑制其他病菌的存在,疏松土壤,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有机质。

富硒大米检验(大米检验富硒的标准)-硒宝网

无论是硒无忧富硒肥还是常规肥料,其本质必须是肥料,离开肥料,则无从谈起所谓的“新”与“旧”。限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土壤学名词,所谓肥料,是指“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我国的国家标准《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GB/T6274-1997)中把肥料定义为“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根据以上术语,植物激素类(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和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肥料之列,声、光、电、磁等物理因素更不是肥料,如磁肥的名称是不正确的。因此将诸如此类的物料称之为新型肥料是站不住脚的。

大豆被称为“豆中之王”。研究表明,大豆含有核黄素、卵磷脂、异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肉量明显增多。然而,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进行的对中国12省居民膳食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摄入大豆食品的数量近20年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上保持在每日摄入量13克-16克之间。2019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豆振兴计划。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6条核心营养建议之一:每人每天摄入25克-35克大豆及坚果类。

富硒大米检验(大米检验富硒的标准)-硒宝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黑龙江省委会副主委,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王伟明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发展大豆食品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会发言。他认为,大豆的营养保健价值尚未得到重视,国内大豆功能食品较少。

王伟明提到,日本已经有计划地推动和扶持作为大豆发酵食品的纳豆产业发展,将其列入儿童营养午餐。而中国居民对大豆丰富的营养和功效缺乏现代认知,食用大豆制品与慢病预防、“治未病”的关联理念尚未形成,其在“富贵病”防控及全民健康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王伟明通过在市场调研发现,国内大豆功能食品研发成果较少,市场上缺乏品质与口感俱佳的科技型、健康型、主食化的现代大豆食品。

富硒大米检验(大米检验富硒的标准)-硒宝网

第一,联合政府、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制定符合不同地区的大豆食品营养发展计划。建立覆盖全国大豆主产区的资源动态监测网络,为研发、生产、消费等提供实时咨询服务;从全民健康工程战略的高度,搭建大豆食品官方科普教育平台,组织专业人员对大豆进行全面信息收集,充分发挥宣传部门与媒体报刊的作用,有效普及大豆营养常识,引导教育国民正确消费大豆食品;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央视等媒体进行公益宣传,使全民系统科学地认识到包括发酵类在内的大豆食品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大豆食品开发者合理利用中医药、林下果蔬等自然资源,不断增加大豆食品的经济附加值。

第二,对大豆食品研发予以重视。将大豆食品精深加工作为振兴大豆产业、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对大豆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予以特别支持,例如,对大豆多肽、磷脂、低聚糖、异黄酮中的主要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构象与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保健品。目前,大豆经发酵后的营养价值、食养功效、菌群作用机制是世界科研的新热点,可成立大豆食品发酵学术专业委员会,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第三,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型、健康型大豆食品落地。鼓励科研院所创新开发一批符合健康观念、作用机制明确、产品形式时尚、满足市场需求的大豆功能食品,并将其作为重点项目给予扶持,走出“有营养、想吃,但不好吃、不方便、不安全、买不到”的发展窘境。推动我国大豆食品向营养精细化、产品功能化、定位高端化、延伸链条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建设大豆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引导大豆产业与中医药产业、发酵产业、健康产业等进行交叉融合,集成优势资源要素,加强大豆在食养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在园区内培育新型大豆功能食品研发机构,设立专用生产线;加强大豆食品精深加工,加快大豆食品产业向营养健康转型,打造一批以改善健康为诉求的大豆食品企业,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创造更多消费需求和经济价值,全面推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升级。

第五,联合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与科技部等多部门共同实施大豆食养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行动。大豆营养丰富,既适合大中城市、也适宜贫困落后地区,是真正具有普惠性的大众健康食品,应该成为饭桌上的主角,承担起改善国民营养的重担。应加强学校对教师、社区对家长、教师家长对学生的食育工作,将大豆食养进校园与学生营养餐相结合,充分发挥营养功效;支持“健康厨房”建设,为营养餐制作相对标准化的大豆营养食品,为各类食堂提供更多优质大豆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