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

硒宝 11-14 18:05 156次浏览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东北粮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新华社记者 刘伟、王春雨、王建、闫睿

丰收已成定局!喜悦洒满“东北粮仓”。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黑龙江省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新华社记者 王建 摄

占全国粮食产量逾五分之一的东北三省,今年秋收接近尾声,3.5亿多亩粮食作物正颗粒归仓。

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东北粮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局地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再次交上一份有底气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重任。

黑土地上展开“金色画卷”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这是10月7日拍摄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玉米收割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明辉 摄)

金秋十月,又到一年丰收时。收割机驰骋黑土地,描绘出喜人的金色“丰景”。

10月20日,记者来到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所辖的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指挥室,实验人员发出一条指令,稻田旁的农具库卷帘门缓缓打开,无人收割机根据北斗导航,按照设定路线出库,奔向田间。

七星农场农机手陆向导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他说:“我爷爷种地靠人拉肩扛,我父亲开拖拉机,现在我不用下田,远程操控无人机收割。”

目前北大荒集团粮食作物收获全面告捷,预计总产量达460亿斤以上,比去年增加30亿斤。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这是10月8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八五〇农场玉米收割现场。新华社发(董金虎 摄)

在位于祖国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人努力、天又好,水稻亩产平均达1300斤。”

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村民刘延辉非常欢迎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我家每亩田地收入提高了一倍,还不用自己投入,农忙时到合作社干活还能赚点。”她说。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杨树村水稻收割现场,6台收割机同时作业。“种了1000多亩水稻,亩产1200斤,比去年增产200斤,是个大丰收年。”种粮大户丁会利把沉甸甸的稻谷攥在手里,笑得合不拢嘴。

金豆滚滚,粒粒散发着“豆香”。北林区兴福镇金地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里,大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灿灿,散发出丰收的“味道”。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10月8日,在黑龙江省八五〇农场,种植户武洪巍在自家玉米地里展示成熟的玉米。新华社发(董金虎 摄)

这家合作社理事长刘艳伟说:“今年大豆亩产达到400多斤。为了抢收,每天从早上七点就开始作业,要干到晚上八九点。”

不久前恢复全域低风险的黑龙江省巴彦县,上演一场抢夺丰收的“战役”。在巴彦镇前进满族村,多台大型收割机抢收1600亩大豆。“我们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村党支部书记杜顺说。

抢抓农时,与疫情赛跑。巴彦县专门出台《2021年疫情期间秋收生产工作方案》,施行错时、错峰作业,全力加快秋收进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焕忠说,县、乡(镇)、村干部奔波在秋收一线,逐级包保秋粮抢收,截至21日全县342万亩秋粮作物收获已超九成。

实现粮食生产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东北三省时刻铭记、牢牢扛稳的重任。今年,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16亿亩,目前收获已超过2亿亩,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实现“十八连丰”。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10月20日,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进行水稻机械化收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刚 摄)

在吉林,青纱帐里泛着金黄,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在公主岭市集丰机械种植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瞻喜峰看着一车车收获的玉米说:“你看这棒穗多大,一年没白忙活。”

据近日统计,辽宁粮食作物收获已超过2543万亩。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镇,太平凯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1.2万亩耕地,其中多数是蟹田稻,亩产达1300斤左右。合作社理事长郭凯说:“今年风调雨顺,对粮食生产很有利,每亩地净利润三四百元。”

好“芯片”源头助力丰收

今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10月20日,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进行水稻机械化收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刚 摄)

在黑龙江省八五〇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武洪巍今年种了302亩玉米,收获307.8吨。“每亩一吨,实现‘吨粮田’,除了管理好、天帮忙,选择高产新品种也是关键。”她说。

行走在丰收的东北大地,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听到一个声音:国产优良品种越来越多,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10月20日,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机械化收割下来的水稻装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近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试验田,市农业农村局在田间组织了一场大豆新品种现场测产评估会。工作人员采用机械实收和田间采点并行的方法,现场宣布测产结果:5个试验品种实测平均亩产570.3斤。

听到这个数据,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所长曹巨金露出笑容。他说:“大豆单产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大豆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试验高产品种彰显了我国大豆新品种的高产潜力,有利于大豆种业振兴,提升种植效益。”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大官村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七星农场种植户李振春今年种了3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1400斤,我种的品种是‘龙粳31’,这个品种稳产高产、抗病抗倒伏,种好几年了,周围很多人都在种。”

如今,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以“龙粳31”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已成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的主导品种。

辽宁省灯塔市绿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福军说,他们使用的是辽宁省农科院研发的优质新品种。“选好种,才能多打粮,才能打好粮。新品种比一般大米在市场上更抢手,每亩多挣200元。”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这是10月10日拍摄的吉林省吉林市桦皮厂镇周边等待收获的玉米与水稻田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去年,辽宁省启动实施优质米品牌创建工程,主要在沈阳、铁岭、盘锦等地打造水稻丰产增效核心示范区,重点推广10个至15个优质水稻新品种。

“看,这稻谷多饱满,一公顷收了2万斤。”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大官村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志国说:“我们试种吉林省农科院培育的‘吉粳816’两年了。这个品种品质好、产量高,比普通稻谷一斤多卖2毛钱。”

近年来,吉林省在开展种源技术攻关、破解育种创新难题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吉林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

“科技C位”让“中国饭碗”更有保障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10月10日,农民在吉林省吉林市桦皮厂镇周边转运收获的玉米。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近日,在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卫星导航指引下收获玉米。只见这台庞然大物驶过的地块,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脱粒等一次性完成。

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这台联合收割机集合了世界上一流的收获机械科技,装有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在驾驶舱可以看到,玉米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在司机边上的显示屏上实时更新。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机械减损、保护性耕作……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碰撞”,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收获质量更高,农民秋收更轻松。

“智慧农业颠覆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让种田‘更聪明’。”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说,天上有北斗卫星环绕,地上有智能化农机装备穿梭,田间还有多种传感器实时传输农情信息。

康县富硒大米(陕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这是10月11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拍摄的海兰江畔已经成熟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不久前,在黑龙江省红卫农场3600亩的“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3台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按照规定轨迹作业,自动转弯。远处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操控,完成水稻收割、稻谷装车,尽显智慧农业魅力。

在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驾驶舱,有一个四方形盒子,显示屏上闪烁着一些数据。“这个‘37’,表示在头顶上方可以接收到37颗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红卫农场农机科科长李岩说,借助北斗导航卫星定位,不仅提高了收获精度,还可以减少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失。

减损就是增产。今年七星农场组织种植户、收割机手参加减损技术培训班。种植户张景会说:“培训后,我们根据作物品种特性、成熟度、长势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型、收获时期和收获方式,降低了粮食机收损失率,每亩增产三四十斤。”

加大黑土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李晓辉说,他们在农场设置了近百个监测点,开展土壤重金属、物理性状监测分析,借助科技赋能,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生产更安全更优质的粮食。

今年,辽宁省专门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6亿元用于支持耕地保护等方面。铁岭县张庄玉米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保护黑土地的作用。目前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达2875万亩。

这几天,吉林省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在耕地里忙活着。只见收割机走过,玉米棒子被收进舱内,玉米秸秆被粉碎后直接铺在地里,远远望去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

“过去秋收后都烧掉秸秆,现在通过先进机械把秸秆粉碎,明年春天直接进行免耕播种。” 张文镝说。(参与记者薛钦峰、邹明仲)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