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富硒大米(富硒大米作用)
9月18日上午,田间露水蒸发散去,仙桃市胡场镇肖家湾村高产粮田基地抢收水稻。 (通讯员 刘贤双 摄)
中央储备粮荆州直属库有限公司严把粮食入库质量,颗粒安全归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通讯员 孙韬 摄)
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建国畈近三千亩土地集中连片种植水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最美,不过秋实。
沉甸甸的稻穗颗粒饱满,穗头低垂。秋风轻拂,涟漪漾开,稻香四溢。
从鄂东到鄂西,从江汉平原到三峡河谷,大地流金,农人正忙。
这醉人的丰收画卷,是“一颗谷”嬗变的原点。
今年是我省建设农业产业强省的起步之年,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局“双牵头”优质稻米产业链,谋定快动,蹄疾步稳,为稻米打造“一链到底”、韧性强大的全产业链,着力“链”出附加值、“链”出新动能、“链”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
“种”出好稻米
初秋,走进孝感市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中心基地,网格状的稻田“有型有款”。
186个优质水稻品种,现场摆擂台,比比谁的株型好、虫害少,拼拼谁的穗粒多、粒型好。观摩中,农民“看禾选种”,企业“看禾订种”,供需双向奔赴,热闹欢喜。
高产与优质,是水稻种植永恒不变的主题。
湖北是水稻大省,常年种植面积约3500万亩,产量约1900万吨,分别占全国水稻面积、产量的7.6%和8.8%。从单产水平和优质品种种植率来看,我省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优粮优产”,第一步是筛选稳产高产、抗性好、食味品质优的水稻新品种。
9月11日,第一届“荆楚大地”好粮油研学班开班,近100家粮食加工企业、27家种子生产企业就“种粮一体化”进行深度对接研讨。
孝感,香稻、糯稻种植面积均居全省第一,“香、粳、糯”年产量达106万吨。以糯稻为例,选育红糯1号、糯两优香6等主推品种,种植形成“一乡一品”,为就地加工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奠定基础。
潜江,培育、推广一批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种,实现良种覆盖率100%,生产稻米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标准。
“优粮优产”,第二步是开展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水稻+”系列绿色高效模式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稻渔共生、稻粮统筹、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等模式大力推广,开辟农业生产新天地。
国宝桥米,在京山石龙镇、孙桥镇流转土地1.2万亩,建设桥米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全市30万亩桥米订单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让种植户进入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模式。
根据《湖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实施方案》,我省将全面发展香、糯、粳米等产业。目前,500万亩再生稻区、600万亩香粳糯特色功能稻区和7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区等三大水稻核心板块稳步推进,糯稻、香稻、富硒稻等特色功能稻势头强劲。日前,我省早稻丰收到手,总产增加6200万斤,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彰。
蹚出新“稻”路
9月,京山孙桥镇,占地500亩的国宝桥米产业园一期完成投产,喜迎开园。这意味着这家拥有35年历史的大米加工企业“重装出发”,踏上新“稻”路。
产业园投资1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年产15万吨桥米智能化生产线、10万吨稻谷仓储设施,通过13道工艺,把控桥米品质,实现全程可追溯;二期建设年产2万吨母婴系列产品生产线、日产50吨米糠毛油和100吨成品食用油配比罐装生产线、年产2万吨米汁生产线。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未来两年,努力把产业园建成国内领先的粮食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国宝桥米总经理彭永洪说。
相较于发达国家谷物深加工利用的产业化进程,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产业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水稻为例,发达国家的初加工仅占20%,深加工占80%;我国初加工占80%,深加工占20%,且产业链延伸较短,附加价值较低。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抢时间、抢进度,制定路线图,重点培育、跟踪支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强化订单生产,改造升级设备,开展产能合作,遴选10家领军型企业、10家成长型企业,提高水稻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支持企业创新迭代米制产品,加强附加值高产品研发与生产,不断丰富稻米制品高档特色品类;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作用,政银携手共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打通金融“赛道”堵点,全力护航重点农业企业上市;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挥院士专家服务团队的智库功能,为优质稻米产业链把好“发展脉”、开好“科技方”。
补链、延链、强链。我省粮油龙头企业摩拳擦掌,对产业链补全优化。
湖北洪森实业有限公司利用副产品生产米糠多糖、米糠膳食纤维、谷纤肽等生物保健品的项目正在审批,车间已落成。
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捕捉到“懒人经济”和健康生活对食品行业的重塑,对成品米进行二次精加工,推出糯米甜点、彩色糯米饭、即食膳食米饭等,以期实现从农产品贸易加工企业向现代食品科技公司的转型。
湖北省慧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深加工“变废为宝”,将碎米处理后浓缩成糖浆,剩下的米渣则被制成蛋白粉,产品畅销河南、湖南、江西等省份。
今年前两个季度,全省1139家主营大米加工企业呈现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加工稻谷、生产大米产品“四增”态势。
“香”飘大市场
251.8亿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连续三年登顶中国小龙虾榜首。相形之下,潜江虾稻稍显“跛足”。
随着大米逐渐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大米市场的竞争早已上升为品牌竞争。当前,我省正着力构建“1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荆楚大地好粮油)+3个地方区域公用品牌(京山桥米、孝感香米、潜江虾稻)”的优质大米品牌格局,以市场决定品牌发展方向,以质量倒逼行业规范。
潜江虾稻,“双轮驱动”——
“虾稻”和“稻虾”共赢,潜江大力实施虾-稻产业“走出去”。全面推进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加工,制定实施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实现优质稻米高产稳产、优加优购优销;出台《潜江虾稻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运营;举办虾-稻产业博览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构建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物流最后和最初“一公里”;开设网上粮店,在京东、淘宝、小米有品、抖音等平台宣传推介,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京山桥米,底蕴深厚——
作为明朝嘉靖贡米,京山桥米生米青艮如玉,煮后洁白如雪,粒粒饱满,入口绵软不腻,回味甘甜。作为京山桥米的代表作,国宝桥米秉承初心和匠心,精挑细选,从上亿株桥米种苗中选出10株最优苗种繁育而来,从种子到餐桌经过十几道工序,全程闭环管控,升级大米口感,打造颗粒分明、软糯适中的优质南方籼米,连续5年湖北高端大米销量领先。
孝感香米,标准先行——
孝感常年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香稻75万亩,制定《孝感香稻生产技术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生产过程中按标准机械栽插、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2021年,修订《孝感香米》孝感市地方标准,实现孝感香米从种到收再到加工流程标准化。应城糯稻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组织生产,稻米含有10多种微量元素,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8%,成为食品加工和酿酒的优质原料。
仙桃香米、枝江玛瑙米、监利大米等一批地方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应用生态、地理、文化等元素,锻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讲好湖北大米故事。
今年7月,优质稻米产业链工作专班赴江苏问“稻”,向“苏米”取经。“紧紧围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这个核心,强化标准化生产,突出品质提升,注重全产业链管理管控,是推动产业步入良性轨道的关键。”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表示,“湖北优质稻将进一步串联种植、加工、商贸、物流等各环节,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与产品溢价能力,共同推动湖北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质稻米产业链“施工图”
【思路】
产业链前端:稳定水稻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种植比例,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强化“五良”配套,引导推广订单生产模式,着重解决“优粮优产”,将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产业链中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成长型企业,支持企业去同质化分工、产品精细化分类,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着重解决“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实现优质稻米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链末端:重点打造优质稻米产业服务平台,强化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构建完善湖北大米“1+N”母子品牌体系,着重解决“优粮优销”,全力提升湖北大米系列制品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扬优势】
水稻生产能力基础稳固:我省水稻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水稻面积、产量的7.6%和8.8%,是名副其实的水稻大省。
水稻高效模式亮点突出:“十三五”以来,我省全力打造以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为代表的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升级版”。
稻米加工规模日益壮大:我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以稻米加工业为主、米面油多业发展格局,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农业科技研发实力雄厚:一批以水稻为研究方向的知名学者、研究院所、创新平台,在推动水稻种业创新、绿色生产、质量安全等方面成果丰硕。
【补短板】
围绕全产业链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金融保险联动等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实行“按图索稻”,鼓励龙头企业对优质原粮开展“优质优价”收购,采取先收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发展订单生产的龙头企业予以支持。
围绕企业实力不强,重点打造领军企业,规划建设优质稻米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培育极具成长潜力的稻米加工企业,实行“一县一企一策”;支持企业上市,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研发生产新产品、综合开发附属品等,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围绕品牌建设不够,构建完善湖北大米“1+N”母子品牌体系,培育“荆楚大地”好粮油、“京山桥米”“孝感香米”“潜江虾稻”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富硒米”“香米”“贡米”等地方特色品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宣传推介,讲好“荆楚大地”好粮油品牌故事,提升湖北大米品牌竞争力。
链接
湖北优质稻
三大名片
京山桥米
原产于京山市孙桥镇而得名,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桥米,米质温润,青艮如玉,熟化好、腹白少,煮粥蒸饭喷香扑鼻,绵软可口。据《京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桥米就被作为贡米,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当地划地圈田,监种监收,后历代沿袭。
2020年,京山水稻种植面积89.5万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0万亩,稻谷产量49万吨,企业加工能力300万吨,加工稻米88万吨,优质稻产业集群产值达80亿元。
孝感香米
原产于孝感市,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孝感香米主要为籼稻、粳稻、糯稻。生长在气温、水温相对较低的平原湖区,在灌浆阶段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积累多,其外观谷粒大、扁长、饱满,颗粒晶莹,光滑油润。
2020年,孝感水稻种植面积373.33万亩,产量201.81万吨,水稻优质化率达到98%以上。其中“香、粳、糯”种植面积185.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49.61%,产量106万吨。
潜江虾稻
原产于“中国虾稻之乡”潜江市,“潜江虾稻及图”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虾稻共作,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再收获一季虾,由过去的“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
2020年,潜江水稻种植面积88.67万亩,总产量47.59万吨,其中标准化虾稻面积85万亩,虾稻总产量45.60万吨,优质率100%。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