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富硒大米(富硒的大米)
地理环境
天造地貌似马蹄 地造稻香飘神州
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东部,北与通河县隔江相望,东与依兰县为邻,东南与牡丹江市林口县、海林市接壤,南与尚志市、延寿县毗邻,西与宾县相依。总面积2993平方千米。境内三山环绕,九河汇流,平原坦荡。方正大米正是在这别致、富饶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生。
俯瞰东北是一个“马蹄形”地貌:中部是海拔150米左右的肥沃平原。平原三面环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分列在东、北、西三个方向,山地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河谷盆地,马蹄形的敞口,便是南方朝向渤海的一面。镶在“马蹄形”边上的东北山脉,哺育了4片大森林:长白山森林、小兴安岭森林、大兴安岭森林和张广才领森林。“马蹄形”的地势,使得从日本海吹来的风和从西伯利亚吹来的风,在东北地区相遇,因此“马蹄形”的周边地带,便不断有降水发生,无论是冬天的雪,抑或夏秋的雨,都集中在“马蹄形”的周边。连绵不断的降水,使得松花江南北两源水量充沛,从而滋养了流域内茂盛的绿色植被。“马蹄形”的地貌,成就了东北地区的“马蹄形的富饶“。
方正位于松花江中游南岸,场边山支脉张广才岭北段西北麓,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方正原始森林保护区位于张广才岭西坡、老爷岭北麓,距方正县36千米处,占地130公顷,野生植物2000度种,主要树种100多个,可食用野生植物达1000余种。莲花湖位于方正县西郊5000米处,其湖面广阔,总面积70度公顷,其中有莲花自然生长的面积大约在30多公顷。湖内有莲花约500 多万株,是同纬度面积最大、水生花卉最多的一处天然莲花湖。方正不仅为大米种植提供了天然有利的自然环境,而且肥沃的土壤以及溪涧山泉的灌溉,更是给大米增加了蛋白质、氨基酸、钙、铁、锌、硒等多种元素和矿物质,让方正县大米的品质有了更突出的表现。
方正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6℃,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秋季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加之水资源充沛,自然水灌溉,水温高。因此,方正稻米营养成分含量高,米粒晶莹剔透,香甜适口。方正县水稻进入黄熟期通常在每年的8月29日——9月18日,这时的谷粒恰好变黄变硬,黄熟末期收割既保证了品质,又提高了产量。
方正县七分山水、三分庄园,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而且大、中、小型水库、河流、塘坝构成丰富的山泉水资源,其浇灌的水稻加工出的稻米口感非常好。此外,方正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酸碱度。方正地区土壤类型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经多年耕种形成优良的水稻土,土壤通透性好,是生产优质稻米的优越条件。
文化背景
藤原长作先生和旱育稀植技术
方正县是中国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发源地,它得益于20世界80年代初期引进的日本农民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先生研究推广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81年,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率先在方正推广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掀起了中国水稻的“二次革命”。同年,黑龙江省科委组织省内水稻专家评估论证,定名为“寒地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技术”,简称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是黑龙江省稻作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被誉为突破性增产措施。该项技术在方正县获得了成功,亩产实现了539千克,达到了国际同纬度先进水平,结束了以黑龙江省为代表的北方稻作长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发展迟缓的徘徊局面。
藤原长作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优势是:第一,壮秧是基础、旱育稀播、带蘖插秧、根多苗壮、插后返青快、有效分蘖多。第二,以底肥为主、不追或少追肥、孕穗期追施草木灰(每公顷2200克)做到农化肥结合,一次施足底肥,当年底肥每公顷施氮、磷、钾复合肥450千克(氮、磷含量各占20%)。第三,稀植靠分蘖增产,这是该项技术的核心,每平方米18穴,每穴有效穗数达28个(1981年调查数据),比当地对照的密植法每公顷保苗增加82.5万株,且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第四,浅灌水、增地温、促早熟,可实现节水种稻(每亩节水1/3以上),降低了用水成本。第五,成本低、技术简单、好学易懂。没公顷用量不足70克,每平方米播量为250克。秧本田比为1:80;当地湿润育苗密植法每公顷用种量330克。每平方米播量达500克以上,秧本田比为1:25~1:30,仅此一项不仅体现了成本的明显差距,而且省种也等于增产。
稻作博物馆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演变,在方正县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为促进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年,方正县政府投资800万元修建了中国方正稻作博物馆,面积约1500平方米。馆内设置10个展厅,分别以文字、影像、图片等资料以及模型、实物等方式,展示水稻的起源进化及种质资源、水稻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水稻插秧与收获机械、稻谷的储藏与加工、方正水稻文化、水稻产品及工艺品等方面内容。
该稻作博物馆的建立,全面展示了方正县、我国及世界水稻的种植历史,介绍水稻栽培技术、耕作水平、植保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水稻的综合利用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对提高方正县稻作文化与方正大米的知名度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发掘祖国稻作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稻作博物馆的建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了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媒介作用,推动方正稻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希望之米
方正是稻米之乡,稻米也是方正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位于方正县内名为《希望》的稻谷雕塑正是方正文化的象征。雕塑的主体是一粒汉白玉的巨大稻米,它凝聚着生命、未来等含义,体现了方正人民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雕塑用金色双手托起米粒,寓意方正人民共同见证和创造了方正的发展。雕塑的主体又是中国传统美术工艺金镶玉的体现,同时,底座用镂空的红色展现了方正的民间剪纸艺术以及人民对幸福的向往。雕塑的基座是由莲花抽象变形而成,共分27个花瓣,其中26个花瓣代表26万人民;最后一个花瓣,被其他26个花瓣环抱,寓意方正人民的强大和向上发展。方正大米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方正文化的精髓和根基,对未来寄予厚望。
品牌建设
态、现代、持续的方正米
20世纪90年代,方正县确定了“品种种植优质化、区域化”战略,建立了千亩良种试验、繁育基地,彻底结束方正县水稻品种“多乱杂”
的局面,并逐步完善了“有主推、有贮备”的水稻品种体系,确保方正大米“主打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方正县总结出了“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及应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使当地水稻优质品种率达100%,绿色食品稻米的售价高于普通稻米的20%以上,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为了推进水稻生产再登新台阶,近年来,方正县加大科技投入,哈尔滨·方正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方正水稻研究院等基地相继建成。同时,购进无人机、农业专用飞机各一架,用于农业作业。形成了育苗工厂化、生产机械化、产品优质化、栽培标准化的水稻“四化”栽培模式,使水稻生产迈入高产、高效、高质的“三高”农业之路。
现如今,方正县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15万亩,稻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20家,其中,东方集团(方正)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为当地龙头企业之一,年产稻米30万吨,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