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大米故事(富硒大米的由来)
百年风华粽香飘
海南文宗粽子加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打包粽子礼盒。 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摄
端午节前,消费者在海南海口国兴大道大润发大卖场选购海南特色粽子。 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摄
“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又到了人们品尝粽子的季节。海南定安深耕美食文化,聚集人气打造美食经济,从悠久历史传承中发掘地域特色粽子产业,抓品质、树品牌,在创新营销上下功夫,不断做大做强“粽子文章”。
琳琅满目、色香各异的粽子,总让人大饱口福。在这林林总总的地方品牌中,海南“定安粽子”以其绵柔浓香、香而不腻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当地3万余人就业。从小食品到大产业的美丽蝶变,定安粽子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源泉。
匠心造佳粽
5月20日,定安县委、县政府在海口举办2022年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节推介会,前来体验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从河北承德来海南旅游的游客梁柏年在“文宗”粽子展台前订购了好几箱粽子,他说:“定安的粽子肥而不腻,包装也很有海南特色,买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准没错。”
“定安已经连续12年举办端午美食文化节活动,正是通过这个平台,让游客从美食的角度遇见定安,从文化的角度感受定安,来到定安、欣赏定安、爱上定安。同时把定安的品牌产品、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助力定安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定安百姓增收致富。”定安县县长冯云飞说。
据《定安县志》记载,“定安粽子”形成于明代,一直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百年风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2012年,定安县委、县政府发现了粽子里蕴含的商机,决定全力将其打造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并扶持创办了定安县粽子协会。“协会的成立旨在促进粽子产业走向正规化、产业化、高端化。”定安县粽子协会会长王沸健介绍,协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八大行业标准,对粽子的原材料、包装等方面做出细致规定,标准又细分为300多条细则,“比如粽绳的绑法也有标准,定安粽子必须是独具本地特色的三横三纵绑法”。
不仅如此,必须使用生长周期为一年的定安黑猪,也成为定安粽子的“金标准”。为此,协会专门成立监督小组,监督和指导每一家会员企业都能遵守相关标准,严格把控粽子品质。“我们还会不定期抽查生产企业,检测原材料品质是否符合相关要求,不达标企业将被禁止参与粽子生产加工。”定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艳侠说。
高标准、严要求助推定安粽子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3月,“定安粽子”被正式核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海南各市县中最早拿到“身份证”的美食品牌,完成了从家常食品到高端礼品的华丽转身。目前,定安县共有粽子品牌50多个,超过30个品牌及生产企业通过考核加入粽子协会,获得“定安粽子”地标授权。
对此,定安文宗食品有限公司经理陈诚锋感触颇深。1993年,陈诚锋在自家小院手工制作粽子,然后顶着烈日,肩挑担子沿街叫卖。近30年过去了,陈诚锋开办了占地20多亩的文宗粽子加工厂,拥有员工100多人。“小小的粽子产业能走这么远,严格的品质管控是基础,目的是一直保持品牌美誉度。”陈诚锋说。
正是有这样的远见,陈诚锋创办的“文宗”牌黑猪肉蛋黄粽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如今,“文宗”牌粽子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远销北上广深等城市,赢得众多消费者青睐。
小粽大产业
近年来,定安粽子正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撑产业。据统计,2021年,定安粽子总销量3220万个,产值4.83亿元,同比增长11.03%。定安粽子的主要原料黑猪肉、咸鸭蛋、糯米和粽叶都来自定安本地,拉动定安黑猪肉及大米销售达600多万斤,咸鸭蛋2800万个,粽叶1.5亿多张。同时带动了包装制作、快递物流、调味用品、煤气供应等行业的就业与增收。
记者近日在定安现龙坊粽子生产车间看到,心灵手巧的工人们铺粽叶、舀糯米、夹蛋黄、添肉馅,动作一气呵成,满满当当地包好了一个大粽子。“我一天可以包800多个粽子,收入300多元。”包粽工人王小丹说。
“小粽子背后是大产业,可以为老百姓常年带来收入,是稳就业、保收入、惠民生的重要支撑。”王沸健说。
以粽子为媒,定安县通过绘制美食文化地图、打造惊喜福袋等创意产品,多维度、立体化展示定安美食和旅游文化。“借助定安粽子的品牌优势,我们还规划以粽子为主题的特色游览路线和节庆活动,配套经营粽子主题农庄、农家乐和生态旅游项目,推动旅游度假和粽子产业融合发展。”定安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黄慧说。
“我们将以定安粽子为代表的美食品牌作为基础,打造海口‘南三环’的美食之城,助推定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更具品位、更有味道。”定安县委书记刘峰松表示,要让“生态定安,美食天堂;游在海南,吃在定安”的形象深入人心,定安粽子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其他地区粽子品牌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竞争态势,定安粽子产业有着迫切的发展压力。我们将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粽子产业,成立粽子产业工作专班或领导小组,对定安粽子企业做好引导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谋发展
记者在“文宗”粽子电商发货点看到,待发的货品堆满了仓库,订单中有不少来自西藏、黑龙江等地区。“我们的货总是供不应求。”这是不少定安粽子生产企业负责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何定安粽子能一直保持产量、产值双丰收?王沸健认为,这离不开创新。
现龙坊粽子工厂负责人何开娇对现代化机器设备的升级更新印象深刻。“在机器锅炉取代人工蒸煮之后,生产效率提升了15%,且蒸煮出来的粽子棱角分明、个头饱满,很受消费者欢迎。”何开娇说。
流量的助力也直接带动了定安粽子的销售。“文宗”粽子电商平台网红“定安娘晶晶”告诉记者:“直播三年来,我们的销量连年创新高,最高时曾达到3000万浏览量。目前,直播销量已经占到文宗产品总销量的30%。”
尝到直播甜头的不止文宗一家。“虽然受疫情影响,大家线下的购买力大不如前。但不少消费者在网红博主的带动下闻讯而来,预计今年我们的粽子及礼品销量能够增长超过10%。”粽企“伍荣昌”负责人朱跃章说。
为了方便快递运输,不少定安粽企专门研发了抗压防挤的电商盒,并与海南银行、邮政和顺丰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时解决了粽子生产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和快递运费贵等问题,燃起消费者的邮购热情。
“定安粽子的销售方式每年都在创新,比如今年我们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以‘2022年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节’为话题,借助直播带货等方式,在端午节前期营造了良好的网络宣传氛围。”定安县发改委副主任吴元玮说。
为让粽香飘万里,产品种类更要创新。2020年2月,王沸健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目标是通过创新改善粽子口感,增加产品种类,适应市场需求。“今年,我们与三亚一个5A级景区签订了粽子礼品加工订单,为其量身打造了热带水果礼盒粽,包含兰花蜜枣粽、红心火龙果粽、芒果粽、凤梨粽、榴莲粽、菠萝蜜粽6种精品水果粽,客户非常满意。”王沸健说。
同时,创新工作室追求更高品质的粽子原材料培育。过去几年间,工作室在定安县翰林镇试种并成功收获50亩新品种糯米,以此研发的150克小型斑兰粽成功上市。工作室还举办了定安粽子裹绑技术培训班等,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通过粽子实现创收。
一招鲜为何能吃遍天
近年来海南定安黑猪肉粽异军突起,在海南乃至全国消费市场口碑日盛,这一采用本地富硒糯米、黑猪肉、粽叶精心制作的节令食品,以其味美馅香、肥而不腻倍受美食爱好者的喜爱,产业不断发展,如今已跃居全国行业综合排名第三位,成为定安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特色产业发掘得好。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立足自身优势,立足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由此形成富有鲜明地域标签的竞争力。定安“百里百村”地区的富硒糯米、农家散养的定安黑猪、富有特殊清香的本地草本植物柊叶,这些特殊的资源禀赋,共同构成了定安粽子产业的基础;发端于明代的定安粽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节令食品。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有口碑,这样的特色小吃,必然具有成长为地方特色美食的竞争力。
龙头企业培养得好。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能不能活起来、火起来,关键在龙头企业的规模、水平和引领作用的发挥。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其强大与否,对产业集群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早期的定安粽子由于众多生产企业各家打各家的品牌,生产出来的粽子不仅名称五花八门,也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不仅无法树立定安粽子的品牌,在食品安全方面也难免有隐患。定安成立了粽子行业协会,制定了定安肉粽生产地方标准,从质量、包装等各个方面规范粽子生产,要求企业加强质量监督,禁止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力推黑猪肉粽“三个统一”:包装统一、规格统一、质量统一。正是在这样的规范和引导之下,定安“文宗粽”“伍荣昌”“现龙坊”“新明记”等知名粽子品牌脱颖而出,涌现出上规模企业50多家。
产业培育坚持得好。前不久“2022年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节”如期举行,从2010年定安县成功举办了首届端午美食文化节至今已有十余年。一年一度的端午美食文化节逐渐成为市民、游客共同期待的年度民间节庆活动。端午美食节虽然每年都被赋予不同的形式和主题,但不变的是定安推进粽子产业发展的决心。定安黑猪粽子产业也确实随着节会的举办一年年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的富民大产业。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产业的培育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熟练工人需要一个个培养,市场开拓需要毅力攻坚,品牌树立需要时间的沉淀,凡此种种生产要素的富集都需要逐步完善。定安看准了粽子产业,就全力投入,心无旁骛,一年一年加油努力,一点一点耕耘收获,才有了今天定安粽子产业大发展的好势头。与此同时,定安不墨守成规,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消费,他们采取直播销售等新营销手段,不断赋予粽子产业新的活力,跟上时代潮流。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般性制造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条件、民风习俗各有差别,发现、发掘、壮大特色产业潜力巨大。一招鲜吃遍天,希望更多的“一招鲜”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全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独具特色的产品,扩大人们的消费选择。(经济日报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