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硒含量超标)

硒宝 11-12 10:04 140次浏览

入冬后,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连片金色稻田波光粼粼,几名穿着水裤的村民熟练地将沉在水田的地笼慢慢提起,轻轻抖动几下,一只只色泽鲜亮、活力十足的小龙虾便滚落到盆中。随后,这批小龙虾将按照个头的大小上称分拣,直接装上冷链车销往全国各地。

依托富硒资源和气候优势,贵港小龙虾实现反季节上市,价钱也比其它地方的小龙虾高出不少。对当地农户来说,原来的冬季“闲田”变成了增产增效增收“富裕田”,“腰包”更加厚实了。

高峰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硒含量超标)-硒宝网

虾农捕捞小龙虾。人民网 吴明江摄

小康之后,赓续奋斗,广西贵港没有喘口气、歇歇脚,而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小康新图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目前贵港市综合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32%,一批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农民增收多的的特色产业在贵港开花结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增收富民

在广西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区,贵港市坐拥浔郁平原,独占水土丰腴的“一分田”,历来是广西“鱼米之乡”。

今年4月,在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庄润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指导下,村民刘开辉在自家的4亩稻田里尝试投放了80公斤虾苗,收获时,不但水稻没减产,还增收了250多公斤小龙虾。

“当时基地以30元/公斤的价格回收,不仅解决了销售后顾之忧,还增加了收益。”刘开辉说,通过这次尝试坚定他了对稻虾综合种养的信心。

港北区委书记黄英梅介绍,推行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亩产稻谷500公斤,虽然产量比传统种植模式略有降低,但是稻虾米品质好,价格较高,亩均收入3000至5000元左右;小龙虾亩均产量200公斤,亩均收入8000元左右。稻虾综合收益明显,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粮虾共赢效果。

2018年以来,贵港因地制宜,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包括稻虾、稻鳖、稻鱼、稻螺等模式,其中稻虾模式占80%以上,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力推行的“反季节养殖”“反季节上市”模式,创造了稳粮、丰产、富农、惠民的多赢局面。

贵港市委书记何录春介绍,贵港全力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土地流转,引进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重点扩大蔬菜、水果、中草药、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生猪、牛羊、家禽养殖,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力争“十四五”时期发展稻虾综合种养50万亩以上,打造“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

据了解,贵港作为广西富硒土壤含量最高、平原面积最大、最具开发富硒农产品的优质地区之一,目前已因地制宜打造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144个,总面积11.4万亩,覆盖水稻、茶叶、蔬菜、中药材、水果、畜禽、水产、饮用水等八大产业。

该市港南区湛江镇通达米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湛江镇位于富硒土壤保护区,种出的水稻容易通过富硒认证,销路俏、价格高。”在通达米业的展销厅里,公司负责人傅云学介绍,贴有“富硒农产品”防伪认证标签的精装米价格为30元/斤,即便是简单包装的富硒米,售价也达到了15元/斤,利润远超普通米。

一名工人正在加工竹木芒编工艺品。人民网 吴明江摄

种养业发展有特色,手工业也在续写贵港乡村振兴的别样精彩。

在该市平南县平山镇,昔日的偏僻山乡,如今已经变身编织名镇,当地老百姓编织的工艺品,90%出口到海外,创造出千万外汇。

左手紧紧按住竹茎,右手灵巧地缠绕,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梁兴南就做好一个竹编灯笼的包边。平南县艺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会珍介绍,像梁兴南这样的老手艺人,镇里还有许多,仅他们公司就有十多名,平均收入有5000元以上。

“竹木芒编织产业是我们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国内外颇有名气。”平山镇党委宣传委员麦桂源说,当地通过“公司+农户+岗位”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分散编织、集中组装、整理模式生产,目前已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从业竹木芒编的农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

产业兴旺 吸引人才回流

乡村产业的振兴,就业岗位的增加,也吸引外出务工的贵港人返乡参加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位于平南县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的一家布料生产车间,一匹匹白色的坯布经过漂白、染色、定型、整理等环节,变成了绚丽多彩的布匹。

“我今年9月从广东佛山回来上班,现在一个月有差不多1万块收入。”车间工人李晓荣说,他家就在服装新区旁边的石岭村,今年回家过年时就注意到服装新区的建设,自己在佛山也是干这行的,所以公司一开业他就回来了。

高峰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硒含量超标)-硒宝网

服装新区附近村屯的村民实现就近务工。人民网 吴明江摄

自从今年7月回家到服装新区上班以后,平南县大安镇莲珠村的蒙丽妮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的女儿。“早上可以送女儿去幼儿园,下班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饭,这种感觉很踏实。”蒙丽妮说,回家就业的决定是对的。

选择回家乡的,还有港南区新塘镇万福村生态扶贫产业园的负责人宋波。几年前,他在外地种植1000多亩芒果致富,现在回到家乡种植600多亩百香果。走进宋波的产业园,一排排藤架整齐地排列着。

“以前这里是无人问津的荒地。2017年起,我投入70多万元进行土地流转,平整土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成百香果、火龙果等水果基地650亩。如今每亩产值超过了1万元。”宋波介绍,该产业园带动了200农户600多人致富。

产业到家,留住爸妈。五年来贵港通过发展纺织、种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吸纳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利用本土资源发展本土产业,乡村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也让农村家庭生活更加和谐、美满。”贵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仲益说,“十三五”期间,贵港通过产业发展留乡就业的人数超50万人。

有人才,乡村发展才有内生动力。今年,贵港市还组织开展干部下乡活动,结合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动员在本市工作的贵港籍科级以上干部,利用周五下午或周末回到家乡或挂点村,带领群众开展环境整治、农房管理、风貌塑造等工作。回乡干部利用自己的见识和资源,带领村民建设家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覃塘区城市管理局干部黄宏业利用周末回姚山村的日子,挨家挨户走访,宣传乡村风貌改造政策。“多亏了返乡帮助工作的干部,我们仅仅用了4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三清三拆’工作。现在村里巷道全部打通了,河道也疏通了,村民都鼓足了干劲儿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姚山村党支部书记陶伟杰为返乡干部竖起大拇指。

据统计,目前贵港市参与回乡干部活动人数达5万人次,通过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组织公益活动,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为群众办理实事累计达9184件。

产业规模化 延链形成集群效应

今年,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潘李村养殖户李庆典养的1000多头母猪长势良好。2019年非洲猪瘟来袭,李庆典的养猪场近1000头母猪和肉猪只能被无害化处理。后来,在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指导下,他按照“铁桶”模式改造猪场,实行全封闭自动化管理,养殖事业起死回生。

该公司董事长莫金枝介绍,他们以“公司+合作社+脱贫户”为基础,为合作社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服务、生猪回收等服务,建立生态养殖全产业链帮扶模式。目前该公司带动合作农户1200多户,带动63个脱贫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辐射带动3.2万脱贫农民增收。

丰产也丰收。港南区的千亩穿心莲,今年同样迎来了丰收。

10月以来,维新村脱贫户梁英每天早上用电动车拉一大捆穿心莲到桂艾公司上班,上班前先把穿心莲过磅卖给公司。梁英笑眯眯地说:“公司卖价比外面要高出5毛到6毛钱。”

这多出的几毛钱,是因为企业落户在村里的缘故。去年5月,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一直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德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德泉在村里成立桂艾公司,大量收购艾草、穿心莲等中草药。由于省去了运费,企业让利给群众,中草药收购价高了几毛钱。梁英把家里的3亩旱地种上穿心莲和艾草,目前收入超万元。

高峰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硒含量超标)-硒宝网

贵港港南区村民在打包穿心莲草药。贵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艾枕、艾条、艾绒……离德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不远处便是艾草加工车间。近几年,贵港加快基地建设,种植艾草2万多亩;依托龙头企业,研发出艾条、艾柱、泡脚包、艾炙器械等艾类康养产品,推广艾灸康养体验,不断延伸产业链。

目前贵港有源安堂药业、修正集团等重点企业6家,生产合作社102家,药材加工经营主体180多家,涵盖生产、销售、精深加工等各领域。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2万亩,产值超25亿元,实现前后端连通、上下游互动。

时下,覃塘区姚山村上姚屯的500多亩魔芋正蓬勃生长,一片葱绿。当地依托园区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以建设示范园区为抓手,推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覃塘街道党工委书记甘国直介绍,位于该街道的广西贵港(覃塘)国际绿色家居产业园吸引了约60家企业入园经营,带动农民种植魔芋等,覃塘莲藕(核心)示范区带动农民种植莲藕5000多亩,毛尖茶(核心)示范区带动农民种植茶叶3000多亩。

而在姚山村傍边的龙凤村,以“荷”为元素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造福了当地老百姓。每到周末,这里游客络绎不绝,千亩荷园、阡陌稻田、纵横水域,宛如一幅恬静的田园画。

龙凤村村民覃绍信介绍,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以后,村民的增收渠道不仅仅是土地流转,村里原来外出打工的劳动力都纷纷回乡在景区务工或者开店,不少人瞧准了每年为期3个月的荷花节文化旅游活动,依靠“地摊经济”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贵港素有“荷城”的美誉,举办过全国荷花展,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赏荷好去处”。每年千亩荷花盛开之时,大批游客前来贵港观赏,荷花也成当地部分老百姓的“小康之花”。

采访结束,已是傍晚,走在龙凤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不少村民正在修建自己的新房,落日下,远处的荷塘波光粼粼,贵港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效应正逐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