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紫阳县(紫阳富硒茶产区)

硒宝 11-10 10:09 167次浏览

独具魅力的紫阳茶文化

紫阳县茶业局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据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以茶载道,闻于鲁周公”。陕西茶文化中的紫阳茶文化,蕴含着神农氏中华茶祖文化、巴蜀茶文化、汉唐茶文化、佛教茶禅文化、茶马互市榷茶文化、道教“神茶”文化、现代茶叶保健文化和茶叶品牌文化,其特色十分鲜明。

一、栽茶贡茶,历史久长

陕西南部汉中、安康的巴国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135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于巴地的庸、蜀、羌、牙、微、卢、彭、濮等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所产之茶列为贡品。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经历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培育与加工技术。2011年紫阳毛尖茶传统制作工艺技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富硒茶紫阳县(紫阳富硒茶产区)-硒宝网

战国末期,秦武王3年(公元前308年)“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茶叶也因此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各地。紫阳的汉王城都是汉王经过留下的历史痕迹。公元五世纪末隋朝建立到公元十一世纪金大举南犯六百余年间,唐代金州(今安康)为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区,陆羽《茶经》划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唐代金州不仅有名茶生产,还以茶为贡,敬贡朝廷。紫阳毛尖是金州贡品茶牙的传统产品。民国《紫阳县志》有“每岁充贡”、“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的记载。更有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贡茶事案》信票国家一级文物作证(大清征茶),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上书:“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并写有在紫阳麻柳坝、茅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二、品种资源,丰富多彩

茶圣陆羽《茶经》“一之源”开篇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其巴山应是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解放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茶叶专家程良斌主持了“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课题,发现陕南大巴山广大茶区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否定了原有学者认为陕南没有大叶种仅有中小叶种的论述,调查证实,这里还广泛分布着如紫阳大叶泡、大青茶、大柳叶等,充分说明紫阳地方群体茶树品种资源的丰富性和在陕南大巴山的广布性。紫阳县茶叶研究所还保存了一丛灌木型、叶大泡大、叶长12.8cm, 叶宽7.1cm,叶片栅状组织仅一层的古老退化型的典型植株,当时取名为“紫阳一号”,从上世纪60年代发现以来一直未开花结果,是紫阳茶区历史悠久古老的实物证据。1978年,经中茶所组织鉴定了包括紫阳大叶泡在内的80份材料,紫阳大叶泡被评为“具有浓郁熟板栗香味的板栗香型”的7个品种之一。1985年,紫阳种被农牧渔业部认定为全国30个传统茶树优良品种之一。

富硒茶紫阳县(紫阳富硒茶产区)-硒宝网

三、能歌善舞,民歌之乡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勤劳淳朴的紫阳人,秉承古代巴人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劳动时、婚丧时喜欢唱歌,歌声使紫阳人乐观向上。在长期茶叶生产实践中,紫阳茶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凝聚汉水文化、巴属文化的山歌、茶剧、茶舞。茶山上,采茶人细细地采茶,悠悠地歌唱,茶园成了“歌园”。生活在陕南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他们的茶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流传下来,具有巴人传统的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已成为有名的民歌之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四、佛儒道教,融合兴盛

富硒茶紫阳县(紫阳富硒茶产区)-硒宝网

佛教兴盛,饮茶成风。据光绪补刻《紫阳县志·词庙》记载,东汉初期佛教传入紫阳。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境内先后建起有名的寺、庙30多处。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在宦姑镇(即今焕古镇内)建立东明庵,寺僧数百人,为坐禅戒酒饮茶开辟茶园,使之成为至今闻名的名茶产区和紫阳大叶泡良种主产地。寺僧对饮茶的重视与嗜好,以及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茶园的陆续出现,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直接推动了紫阳茶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道教色彩,紫阳神茶。紫阳是一个紫气东来、阳光普照的地方,是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活动中心。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敕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紫阳滩、紫阳沟、紫阳堡、紫阳茶也因此得名。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今浙江临海人,生于宋雍熙元年(948年),是北宋时著名学者,道教全真南宗始祖。张伯端在紫阳仙人洞修炼期间,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并完成了《正统道藏》内丹学的重要代表作《悟真篇》。紫阳道教以潜心修道、敬天爱民、劝善化灾为修道目的,道教徒们采取多种方式为民消灾治病,如抽签处方、诊病处方、发“神茶”、发草药、由患者许愿还愿进行精神治疗等。紫阳真人宫、擂鼓台真武庙道士充分利用古代医学精典及紫阳富硒茶的保健作用,把紫阳富硒茶称为“神茶”,先由求医者向神申诉病情或卜卦,然后由道士发给“神茶”,在神的精神作用和紫阳富硒茶的保健作用双重作用下,往往治病作用显著。

五、西北边销,紫阳出名

明代割金州西南、汉阴东南川陕咽喉立县,以道教人物紫阳真人命名紫阳县,紫阳茶逐渐出名,至清代紫阳毛尖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民国《西乡县志》载:“至清代,陕南惟紫阳茶有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抗战期间,湘皖茶区相继沦陷,交通阻塞,南方茶叶无法运销西北,惟紫阳茶不但未受战争影响而停滞,销路反而更加扩大,不仅销往西北各省重要城镇,向系皖湘茶叶销场之西安、鄂北、豫晋南亦有紫阳茶销售,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由于榷茶治边以茶易马的历史原因,甘、青、宁等省区回族居民有饮用紫阳茶(陕青茶)的习惯,视紫阳茶为珍品,三省(区)常年销售茶叶2万多吨。1984年以前,茶叶实行统购统销,保证边销,紫阳茶称为民族团结茶。1984年以后,在全国茶叶滞销的情况下,紫阳茶仍供不应求,畅销西北。

六、国饮新秀,富硒保健

富硒茶紫阳县(紫阳富硒茶产区)-硒宝网

紫阳茶是富硒茶,平均含硒0.6530ppm,最高达3.8536ppm,各种有益成份高,自然品质好。

1989年9月6日,陕西省科委组织茶学、营养学、医学专家对《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报告》进行了鉴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紫阳富硒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是对人体硒补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国内富硒茶开发研究开创了先例。为此,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国饮新秀天然富硒紫阳茶”。习仲勋副委员长题词:“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富硒茶的保健作用研究,充实了富硒茶文化的科学内涵,为弘扬茶德,倡导饮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打造品牌,给力发展

茶品牌是发展茶文化的重要内涵。自1990年开始,紫阳县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紫阳富硒茶饮茶节”和五届“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目前“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节庆品牌影响不断扩大,2010年已入围全国农事节庆活动品牌调查之列,在第六届中国节庆产业会上被评为2010年中国节庆金手指奖(十大文化艺术类奖)。陆续出版发行了《紫阳茶业志》、《紫阳问茶》、《煮茶紫阳》、《紫阳富硒茶文集》、《茶乡》、《紫阳富硒茶文化》、《紫阳茶》等茶文化系列书刊,紫阳已成为国内以县域为单元发行茶业书刊最多县份之一。制作出版发行了《紫阳茶歌》光碟,拍摄播出了以茶乡、紫阳茶歌、紫阳民歌为创作元素的《吉祥安康之茶歌紫阳》大型城市旅游形象片和《郎在对门唱山歌》实名制电影,扩大了紫阳和紫阳茶的对外宣传。基础认证硕果累累,紫阳富硒茶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证明商标注册管理、陕西省名牌产品,产品商标“春独早”获陕西省著名商标。按照最新全国各地主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公布结果,“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达10.25亿元。紫阳县是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 “中国名茶之乡”。

目前,在紫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给力下,紫阳富硒茶产业及茶文化立足特色和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速度加快发展,昭示着美好的前景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