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富硒茶(富硒茶园)

硒宝 11-09 18:09 128次浏览

一、达州农业区位概况

达州市位于四川东部,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农作物种类多,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素有“秦巴粮仓”之称。

全市辖4县3区1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90万,其中农业人口551万,常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100万人以上,遍及全国各地及非洲、东欧、东南亚等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688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市现有耕地453.9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2%;全市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为1050—130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常年日照1300—1400小时,常年日平均气温在14.7℃—17.6℃之间,无霜期237—317天。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特产品独具富硒特色,素有“四乡三都”之美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乌梅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

二、达州优势农业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以农业“四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4+8”工程,加快推进“六带三区两基地”建设,达州优势农业呈快速发展态势。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大。2015年,达州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优秀城市。全市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280万亩,其中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基地近100万亩,建成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2988个。逐渐连片形成特色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区,达州苎麻、渠县黄花、万源富硒茶叶、开江油橄榄,万源旧院黑鸡(蛋)、开江白鹅、蜀宣花牛、优质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

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带动农户75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建成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60余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三是达州农产品名优品牌响。全市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31个,其中“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达州名列全省第一(全省11个,达州9个)。四川省名牌和著名商标65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46个。同时达州市正在积极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四是达州特色农产品市场活。达州特色农产品市场、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健全,除满足本地市场居民需求外,还远销到上海、重庆、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欢迎。据有关部门统计,达州特色农产品在重庆市场销售额达20亿元左右。

(二)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现状

达州主要粮食作物有稻、麦、玉米、豆、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苎麻、富硒茶、蚕桑、食用菌、柑桔、油橄榄、黄花、花生、中药材等,主要畜禽产品有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产值为219.55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为45.9%。下面就达州最具有地方特色,又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潜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且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产业发展现状作一介绍。

1.生猪。达州市是国家级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市除通川区、经开区外的其余6个县(市、区)均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5年存栏生猪357万头,出栏484万头,先后引进重庆特驱农牧、北京顺鑫、天王牧业、开江县永发肉食品等十余家国内知名农业企业入驻我市从事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和加工。

2.肉牛。全市3个县被列入牛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5个县被列入能繁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年存栏肉牛70万头,2015年出栏30万头。成功培育出乳肉兼用地方优质肉牛新品种—蜀宣花牛。全市现有大巴山牧业、天友西塔乳业、四川佳肴、裕泰丰畜牧科技达州市华森牧业、达县鸿顺养殖等牛肉养殖及牛肉加工企业10余家,打造了“百年灯影牛肉”、“川汉子”、“佳肴”等知名品牌。

3.白鹅。开江白鹅是全国有名的优良地方水禽品种,具有个大、毛质好、肉质嫩、产蛋率高、生长快的鲜明特点,是食品和服装加工的优质原料。年存栏白鹅75万只,出栏200万只。“开江白鹅”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开江县以德康鸭业•开江现代水禽产业园区为核心,正在着力打造现代水禽产业示范区和“中国白鹅之乡”。投资企业有开江宝源白鹅、德康鸭业集团等。目前,该县已建10个优质白鹅养殖基地,已有华西希望集团、宝源白鹅公司等规模龙头企业开发该产业,全县规模养鸭户达2000余户,5年内年出栏白鹅可达800万只。

4.旧院黑鸡。旧院黑鸡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和硒,旧院黑鸡因主产于四川省万源市旧院镇而得名。年存栏黑鸡150万只,年出栏375万只。是四川省优良品种、全国地方优良品种,2011年获有机食品、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万源市成功引进中博农入驻我市从事黑鸡养殖基地建设和加工。

5.苎麻。被称为“中国草”的苎麻,是我市最具特色的经济作物,已有三千多年种植历史。达州市苎麻全年种植面积43万亩,面积占全国苎麻面积的35%左右,年产量达5万吨,占全省面积的90%,占全国面积的30%,.达州原麻品质在全国位居第一,大竹县和达川区被国家授予“中国苎麻之乡”和“中国苎麻之都”。目前全市有苎麻加工企业8家,年生产精干麻8500吨、纺纱1.7万锭、织布400万米、服装20万件(套)、夏布20万匹,延伸外加工有苎麻袜、内衣、床上用品等。入驻企业有四川玉竹麻业、四川金桥麻业等企业,生产的苎麻天然织物产品,具有品质好、档次高、透气性强等特点,倍受消费者欢迎,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

6.茶叶。达州因土壤天然富硒而闻名,是全国仅有的3个富硒茶区之一。“巴山雀舌”富硒茶以“色绿、香高、味甘、形美”四绝著称,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中国文化名茶”等称号。巴山雀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5万亩,茶叶产量达8795吨,其中名优茶达4000吨,茶叶年产值(农业产值)实现7.98亿元,其中以“巴山雀舌”、“九顶雪眉”、“九顶翠芽”、“天禾茶叶”、“巴山玉叶”等为主的名优产品年产量达2000吨以上。现有四川省秀岭春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从事茶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

7.黄花。渠县黄花:以色泽鲜亮、食味别致、香气馥郁、肉头肥厚而闻名。渠县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每年6月18日被定为黄花节。全市种植面积8.5万亩,产量8.5万吨,主产地渠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誉名为“中国黄花之乡”。渠县黄花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正着力打造渠县10万亩优质黄花产业带。依托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带动黄花产业发展,研发黄花类加工食品,已成功注册“渠县黄花”商标。

8.马铃薯。马铃薯种植面积153万亩,产量38万吨,主要产地为万源市,其作为四川省第二大马铃薯大县,万源马铃薯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万源马铃薯:获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具有品种纯、口感好、品质佳、产量高等特点,万源是四川最大的种洋芋(种薯)基地,目前种植面积27万亩,年产50万吨,万源生产的马铃薯每年向省内外供应大量优质种薯。

9.醪糟。醪糟为达州传统名小吃,其酿造工艺历史悠久,以大竹醪糟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醪糟之都”。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能力4.5万吨,开发出多品种多规格产品,作为全市知名品牌远销海内外。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的“东汉”牌醪糟已获中国驰名商标,且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0.食用菌。食用菌品种繁多、资源丰富,以金针菇、香菇、黑木耳、杏鲍菇为主,主要集中于宣汉县、通川区、万源市、开江县。现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3.5万亩,种植3亿余袋,产量近17万吨,全市已建成1000亩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已建设2条标准化的菌包生产线。宣汉“老君香菇”、“黄金黑木耳”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11.青脆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达3万亩。集中在宣汉县、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果个大、质脆味甜、口感佳、风味独特。注册企业有通川区八台青脆李发展有限公司、太平镇水窝子村水果专业合作社。

12.油橄榄。油橄榄主要分布在开江的新宁、新太、普安等20个乡镇的104个村。现有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量2646吨,年产值6800万元。2006年我市荣获“中国油橄榄之都”称号,2014年开江县荣获“中国橄榄油之乡”称号。开发公司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该公司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油橄榄种植及橄榄油、橄榄叶系列化妆品、橄榄酒系列产品开发、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主要产品:绿升牌橄榄油、橄榄酒、曼莎尼娅系列化妆品。目前共开发出7大系列,63个品种。该企业荣获“中国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第一个油橄榄原产地证明商标,达州橄榄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

13.木本药材。木本药材主要分布在万源市和宣汉县。现有种植面积25万余亩,年产量1.7万余吨,年产值2亿多元。开发公司有龙森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三木”药材的生产和加工,年产量3000吨,年收入4200万元。中药材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栽培方法复杂多样,而我市万源和宣汉县海拔幅度为260—2480米,立体气候明显,非常适合不同品种的中药材种植。两县(市)广大林农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药材种植技能,已经偿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更多的农民想通过中药材种植致富,中药材在我市发展前景看好。

14.香椿。大竹香椿由于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属纯天然绿色食品,以其“叶面光滑、色泽鲜红、香味独特”等品质深受群众喜爱。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竹县历来有种植香椿的习惯,主要分布在大竹县的石河、杨家、竹阳、二郎、双拱、月华、竹北、周家等乡镇,种植面积10万余亩,年产量5000吨,椿芽畅销京、津、沪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日、韩、新加坡等国。2009年大竹县获得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的“中国香椿第一县”称号。

15.银杏。我市银杏主要分布在开江的新宁镇、新太乡、靖安乡、回龙镇、长田乡、讲治镇等15个乡镇的52个村,已成规模的专业村41个,种植农户达1.6万户。现有种植面积达9.8万亩,年产量3588吨,年产值3500万元。开发公司有四川银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有银杏茶、银杏果等系列产品。目前,开江县荣获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

16.乌梅。乌梅主要分布在达川区百节、景市、陈家、金檀、桥湾等乡镇。现有种植面积达8.6万亩,年产量7万吨,年产值1.8亿元。开发公司有达县宜华酒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乌梅酒。2014年达川区在百节初步建成1500亩乌梅科技示范园,荣获“中国乌梅之乡”称号。规划到2017年,达川区乌梅种植面积达10万亩,乌梅产量达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17.核桃。核桃主要分布在万源市、宣汉县、渠县和大竹县等地。现有种植面积达27万多亩,年产量5568吨,年产值2亿多元。去年宣汉县引入四川省智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入项目投资1.35亿元,在宣汉县培育核桃产业基地50000亩;采蕙圃500亩;苗木基地500亩,建设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核桃深加工厂1个(厂区总面积40000平方米)。渠县引入成都盛果农业有限公司,引进项目投资10.8亿元人民币,计划5年内建设核桃丰产基地10万亩和核桃产品深加工生产线。

三、在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达州农产品在生产能力上主要问题是:规模不大;品质方面主要问题是:企业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产品少。主要原因是: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一是企业总体偏规模偏小,加工水平低;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局限初级加工,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不足,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产品很难形成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拓展局限在一定区域缺乏推广,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技术人才不足、市民对务农存在轻视思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原材料保障不足。农产品加工业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在消费方面,市民普遍喜好鲜食,对加工品的消费比例较低,市场范围较小。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源于农产品,而农产品生产受各类灾害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一旦受灾,风险先由公司承担,但最终都转嫁到贷款银行上。同时,国家、省级层面均没有较为清晰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土地支持政策。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加工类企业利润不足,大部分企业均处于负盈利状态,主要依靠政府的补助维持。

(三)管理水平较低,信用状况欠佳。经调查,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家族式企业更为严重,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差。企业实力弱、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大多企业处于产业的初级层次、缺乏市场竞争力、抵押担保资产不足等都不同程度制约了企业融资额度。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弱质性,大多数企业实力较弱,风险较大,因此银行对企业的评审要求和风险管控较严。债权与股票门槛又高,大多企业达不到条件。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有资金较少,特别是流动资金很少,无法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财产担保。目前银行贷款一般需要采取担保贷款方式,由于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若采用专业担保贷款方式费用又高,因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融资。

四、对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达州市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考核细则、申报表、经费支持等文件,规范和指导创建活动。制定与实际相符合的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与技术标准体系相配套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做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标可依,有据可循。

(二)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格局。一是要加大园区投入,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二是要深入研究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条延伸、优化产业结构。

(三)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本土发展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用地、税收给予支持,在其他要素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国土资源部门,一是可以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使用上将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优先支持项目;二是及时为农产品加工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服务,保障农产品加工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建设。

(五)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一是积极组织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予以立项适度支持研发资金。二是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常年对其原料基地进行技术服务,不定期到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技术会诊、企业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系列技术培训,指导新产品研发,创建产品品牌。三是鼓励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开展重点技术攻关。

(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担保支出力度,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企业信息的联网和共享,实行不诚信企业定期通报制,最大限度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增强银行支持的信心。三是建立政策性专项保险制度。由于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盈利能力不高,风险违约概率较大,融资风险较大,因此可探索建立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和其他涉农保险的补贴政策,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有效分散银行机构信贷风险。

(七)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渠县、宣汉县)作用,鼓励本土电商企业构建农产品网络分销渠道,推动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线,提升达州农产品商品化率。二是做大做强现有名特产品,加大农副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搭建达州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增强营销手段,打通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提高品牌知名度。三是鼓励企业在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