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的优点(富硒茶饮料)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2月11日,四川第十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在泸州市纳溪区启动;2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开园采摘活动在宜宾市筠连县举行……春芽萌动,新茶上市,2月以来,四川省宜宾、泸州、自贡、乐山等地春茶陆续开采。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茶产业面积、规模、效益位居全国一流水平,川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超过5000元,真正将“小特产”做出了“大成效”。
无论地域之宽广,还是历史之纵深,川茶都称得上独领风骚,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四川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古往今来,巴蜀茶业借势而为,让这片神奇的树叶蓬勃生长,塑造了今日的川茶地理版图。
绵竹困牛山水库赵坡茶种植基地。绵竹市委宣传部供图
峨眉山寨子村茶园风光。峨眉山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成都市蒲江县成佳茶乡。李志军 摄
四川茶区漫射光丰富,尤其适宜绿茶生长
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类种茶的发源地之一。著名农学家吴觉农指出,“关于树高叶大的野生茶树,在我国仅就四川一地而论,早在古籍上有过记载。”例如,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9世纪末,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西南地区考察时也曾记录:“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通高达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种。”
茶叶生产在四川具有悠久的传统和辉煌的业绩。《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早在公元前11世纪,四川东部的巴国境内已开始人工植茶;西汉,雅安的蒙山一带也已种植茶树;唐代,四川已有19个郡、州产茶;北宋,生产种植规模继续扩大,“蜀茶岁约三千斤”……近年,茶产业正式成为我省“千亿产业”之一。
在全国茶产业版图中,川茶的历史底蕴和当下地位从何而来?追根溯源,这与四川的自然条件有关。“四川自然条件优越,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和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气候,十分适宜茶树栽培。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四川茶农和茶叶科技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茶树种植和管理经验。”《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罗凡,对“自然条件优越”作了进一步阐释。
“四川位于北纬26度到34度,东经97度到108度之间,茶区气候温和,少极端高低温天气,雨量充沛,光照少,云雾多,多酸性土,这些都适合茶树生长。”他着重提到,四川茶区普遍位于四川盆地盆周山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中有效物质积累;此外,茶区漫射光丰富,有利于氨基酸生成,尤其适宜绿茶生长。
以光照条件为例,四川茶区受地形等因素影响,云雾多、日照少。四川茶区由于云层较厚,多阴雨,太阳总辐射中的散射辐射比率大,符合茶树荫生习性,有利于茶树氮代谢,鲜叶中含氮化合物多,宜于发展高档绿茶和名茶。2022年,全省累计加工名优绿茶24万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四川茶产业格局中,绿茶产量占比超过七成。
而就温度条件而言,四川茶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及周围山地、川西南山地,具有早春温度比国内相似纬度的其他茶区高的热量优势。“温度是茶芽萌动和新梢生育的主导因素,四川早春热量优势明显,春梢萌育早、生长快、成熟早,名茶开采早、上市早。”《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宜宾和泸州茶区,由此适宜发展早茶。
罗凡还注意到一点:四川位于中国几大地理阶梯之间的过渡带,120多个产茶县除了自然降水外,还普遍受到冰雪融水滋润。“冰雪融水的酸碱度、矿物质等特性,与川茶出众的品质之间有没有关系,可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月12日,宜宾市筠连县八一茶山上,采茶员们采摘早茶。侯晓梅 摄
“三山一早”公共品牌,源自“C”形茶区格局
2018年3月,川茶省级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携四川主产茶区“三山一早”公共品牌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后又在5月共赴第七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所谓“三山一早”,意即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和宜宾早茶。
川茶代表性的公共品牌,为何选中“三山一早”?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从地理的角度给出了一种解释:从地图上看,“三山一早”围绕四川盆地盆周山区分布,恰好形成了一个“C”字形,呼应了四川茶区的基本格局。
吴觉农在《四川茶叶史话》一文中介绍,四川的野生大茶树,从记载上来看,是从唐代就有发现的,分布于荥经、古蔺、叙永、珙县等地。公元前11世纪,四川东部的巴国境内是中国最早的饮茶种茶地区,周灭殷后,古巴国出产的茶叶就曾作为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之一,当时生产和消费量很少,主要采摘的就是野生茶。
从采摘利用野生茶,到形成“C”字形茶区格局,过程十分漫长。周初时,巴地已有人工栽培茶树,秦汉后茶树在巴蜀地区广泛栽种。川西地区沿邛崃山脉和岷江流域的严道、临邛、南安、武阳等地,是汉代的主要产茶地区,茶叶产量、质量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四川多地出“好茶”“名茶”的记载。
入唐以后,饮茶活动已遍及全国,《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四川境内盆地各州郡农户广泛种植茶树,一些地区的茶叶生产已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谋生手段。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言,“泸州所管一县百姓……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表明茶叶成为主要农业作物。
吴觉农介绍,唐代茶叶需求日渐增长,生产地区日益扩大,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所提到的剑南道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8个州,都属于当时的产茶地区。其中,已可窥见“C”字形茶区格局的雏形。
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和茶业兴衰,四川茶区这一格局维持至今。而在其内部,据《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根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等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例如,从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产业化基础、茶类分布等出发,四川茶区就可分为川西名优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和出口红茶区、川东北优质富硒茶区。
不过,罗凡更倾向于以“山头”划分茶区,如蒙顶山、峨眉山、乌蒙山、米仓山、邛崃山等。“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四川茶叶品质的多样性。”他举例道,乌蒙山区纬度、海拔较低,茶叶休眠期短,萌发更早;而米仓山区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较低,因而生长周期长,利于内含物聚集,出产的茶叶香气高且独特。
2月13日,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川茶集团基地风光。罗顺 摄
50种贡茶占11种,川茶品质多样而丰富
四川产茶,更产好茶。2022年,故宫博物院将现存贡茶实物进行整理,发现来自11个省的50种贡茶中,就有11种源于四川。《四川省志·川茶志》认为,名茶区域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最初统治阶层在经济、政治的地位及其文化素质有极大的关系,古蜀名茶区域形成经历了先川东、后川西、再川北的过程。
说到四川名茶的地理分布,蒙顶山自然是绕不过的地标。陈书谦说,从栽培的角度,蒙顶名茶的形成离不开优越的自然环境:海拔948-1551米,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自然防御寒流的屏障,坡度多在15-30度,间有小块台地,土壤深厚。加之气温、降雨量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由此脍炙人口。
“四川人之重蒙顶,绝非出于狭隘的乡土观念,而是因为该茶品在中国茶叶史上所处的至尊地位。”王云、杨文华、李春华编著的《四川茶事考》一书介绍,唐时蒙山隶属于严道县,因蒙茶之珍,很自然地被纳入朝廷地贡品范畴,自唐以下直至清代的1000余年间,历代皆有贡茶记录,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据日本《茶业发达史》记载,唐代,日本慈觉大师圆仁从长安回日本时,就曾获赠“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可见当时已将蒙顶茶作为宫廷礼品了。
自然条件的差异,不仅造就了川茶品质的多样性,也为其文化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
大邑是成都附近的主要产茶区之一,县城西北的雾中山“无蚊蚋虎豹蛇蝎,宜植佳茗”,所产茶被称作“雾山茶”;鹤鸣山作为著名道教圣地,种茶制茶历来也是山中各道教宫观赖以为生的产业。当地茶叶生产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邑中茶事的诗词歌赋及民间传说,例如清末学者汪屏山就曾创作八首《采茶词》:雾中山头春雪明,雾中山外听春声;年年二月开茶市,管领春风无限情……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还是名茶“竹叶青”的产地。峨眉山峰峦重叠,山脉连绵,终年云雾缭绕,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特别是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产茶尤多且品质特佳。
对于峨眉山茶的优异品质,古人很早便有了认识。例如,唐代李善《文选注》记载:“峨眉多草药,茶尤好,异于天下。”而在宋代,苏东坡曾作诗称赞“分无玉碗捧峨眉”,陆游也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悠久的贡茶历史,以及文人墨客的吟咏赞颂,使得峨眉山茶逐渐名声大噪,享誉世人。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