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茯茶富硒(陕西富硒红茶的特点)

硒宝 11-05 10:06 142次浏览

陕西茯茶富硒(陕西富硒红茶的特点)-硒宝网

茶农在勉县阜川镇小河庙村毛坡山采茶。 勉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陕西茯茶富硒(陕西富硒红茶的特点)-硒宝网

紫阳县焕古镇茶园。 本报通讯员 储茂银摄

陕西茯茶富硒(陕西富硒红茶的特点)-硒宝网

商南县茶海公园。 本报记者 王晨曦摄

陕西茯茶富硒(陕西富硒红茶的特点)-硒宝网

6月19日傍晚,游人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茯茶镇景区赏景纳凉。 本报记者 侯燕妮摄

5月20日至24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陕西省组织了西安、咸阳、汉中、安康、商洛5市的15家龙头茶企抱团参展。

这是陕西省茶产业、茶品牌、茶文化的一次集中亮相。展会期间,咸阳、汉中、商洛3市分别举行了专场推介会,陕西展团实现茶叶现场交易量2.74吨、意向交易量3.6吨,现场交易额153万元、意向交易额263.2万元。

陕西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地方之一。近年来,陕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育良种、优品质、扩规模、塑品牌、提效益等措施,大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省茶园面积299.19万亩,居全国第9位;茶叶产量12.84万吨,居全国第11位;一产产值228.19亿元、综合产值780亿元,居全国第7位。“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泾阳茯茶”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88.5亿元。

陕西如何打造茶品牌,如何持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分赴咸阳、汉中、安康、商洛4市展开采访。

擦亮品牌 “五色汉茶、五茶共舞”

目前,汉中茶产业覆盖8个县(区)的91个镇746个村,茶园总面积132.4万亩、茶叶总产量6.4万吨、综合产值370亿元,参与茶产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超过100万人。“汉中仙毫”“汉中毛尖”“汉中红”“汉中蜜黄”……汉中已基本形成以绿茶、红茶为主,白茶、黑茶、黄茶为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的发展格局

6月15日,一场小雨过后,勉县阜川镇小河庙村满山遍野的茶树青翠欲滴,采茶工人穿梭在一垄垄茶树中,麻利地采下茶树枝头的鲜叶。

“最近采的鲜叶主要用来做炒青、红茶、黑毛茶。”勉县沔水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瑜说,“我们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运营模式,统一生产工艺、提高质量标准、增加花色种类、延长生产周期,不断提高勉县茶叶对外竞争力和知名度。”

汉中地处北纬33度,属南北气候过渡带,是陕西产茶第一大市。汉中茶区属古老的巴蜀茶区北缘,也是贡茶和名优茶的知名产地。茶园多处于竹木繁茂、雨量丰沛的大巴山北麓海拔800米至1600米的缓坡地上。纬度高、海拔高、云雾概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大自然赋予汉中得天独厚的茶产业发展条件。

目前,汉中茶产业覆盖西乡县、南郑区、勉县、宁强县、城固县、镇巴县、略阳县、洋县8个县(区)的91个镇746个村,茶园总面积132.4万亩、茶叶总产量6.4万吨、综合产值370亿元,参与茶产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超过100万人。

汉中于2007年将全市茶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汉中仙毫”先后获得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金奖、陕西省著名商标、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2021年,“汉中仙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

除主打绿茶的“汉中仙毫”品牌外,随着汉中持续推进夏秋茶综合利用,汉中茶叶品牌“家族”也在不断扩容。

5月21日,借助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契机,汉中首个黄茶新品类——“汉中蜜黄”在杭州正式发布。“汉中蜜黄”外形卷曲,绿黄匀净,汤色蜜黄明亮,具有“花香蜜韵”的品质特征和降糖消脂的保健功能,产品品质稳定且耐储藏,非常适合大众消费。

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主任鲁玉俊介绍,“汉中蜜黄”以夏秋茶鲜叶为主要原料,适合机采机收,生产成本低,产品利润高,能大幅度提高夏秋茶原料的利用率,拓宽茶农增产增收渠道。

“汉中仙毫”“汉中毛尖”“汉中红”“汉中蜜黄”……目前,汉中已基本形成以绿茶、红茶为主,白茶、黑茶、黄茶为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的发展格局。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五色汉茶、秦巴宝藏’总体品牌定位,策划制定汉茶品牌提升方案,严格规范‘汉中仙毫’等系列区域公用品牌管理,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运营模式。同时,我们将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茶叶展销会、博览会、文化节,全力将‘汉中仙毫’打造成汉茶招牌、陕西名片、国家品牌。”鲁玉俊说。

精深加工 丝路“金花”香万里

在科研技术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下,咸阳茯茶生产技术不断升级、产品不断创新,茯茶眼贴、茯茶糕点、茯茶饮料、茯茶益生元、茯茶酒等一系列衍生品叩响市场大门,茯茶产业链条日益拉长,富民效应愈发凸显。目前,咸阳市共有茯茶生产加工企业60余家,年产量近3万吨,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综合产值近30亿元

初夏时节,记者在咸阳市秦都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看到,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该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科技化程度最高的茯茶研发生产企业之一。

在厂区24米高的立体仓库内,工业机器人正精准地搬运原料黑毛茶,这些原料黑毛茶经传感器检测合格后,将被送至黑毛茶库区。一旁的制茶车间里,智能竖压茶机正模拟制茶师傅的手法加工。采自各地的黑毛茶原料,在这里经压制、烘干、发花等工艺后,被加工成砖茶——茯茶,销往国内外。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是过去秦晋两地茶商沿茶马古道采购贩卖茶叶的集散地。在南茶西走北上途中,为便于运输,茶商在这里将散茶压制成砖茶,与丝绸、瓷器一起,沿丝路驼队的足迹远销中亚、西亚地区。

“泾渭之水、关中气候、秦人技艺”,造就了茯茶独一无二的醇厚滋味和浓郁香气,加工过程中因发酵产生的独特“金花”,具有解毒、消食解腻等功效。茯茶也因此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从老手艺人一棰一杵手工制茶,到通过现代科技实现茯茶生产智能可控,茯茶在咸阳发源,也在咸阳发展壮大。

近年来,为推动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咸阳市抢抓陕茶振兴机遇,将茯茶产业列入16条重点产业链,加强政策支持服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茯茶加工技术、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积极探索茯茶产业升级新路径。

一片小茶叶,“链”动大产业。在科研技术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下,咸阳茯茶生产技术不断升级、产品不断创新,茯茶眼贴、茯茶糕点、茯茶饮料、茯茶益生元、茯茶酒等一系列衍生品叩响市场大门,茯茶产业链条日益拉长,富民效应愈发凸显。

目前,咸阳市共有茯茶生产加工企业60余家,年产量近3万吨,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综合产值近30亿元。

近年来,咸阳市围绕“茯茶+”做好融合发展大文章,打造集茯茶生产研发、仓储物流、文化展示、体验销售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咸阳市从卖茶叶、卖茶叶深加工产品延伸为卖茶文化和茶服务,让茯茶焕发出无穷魅力。

科技赋能 从“春茶一季”到“四时有收”

目前,紫阳县有茶厂400多家,年产茶叶1万余吨,年销售额达50亿元,带动12万名茶农稳定增收。夏茶、粗茶全面生产销售后,紫阳茶农的收入还能增加10%以上。依托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安康茶企瞄准了夏秋茶产业链条,实现了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产品一年四季组合式连续化生产,推动安康茶产业从“春茶一季”转变为“四时有收”

6月15日,紫阳县红椿镇七里村,茶农们两人一组正采收夏茶。茶农王文美停下手中的活儿,指着茶树新抽出来的枝条告诉记者:“以前夏茶效益太低,没人要。春茶采摘过后,就要抓紧时间对茶树进行修剪。今年不一样了,夏茶也能卖钱。”

作为紫阳富硒茶的核心产区,紫阳县红椿镇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今年,镇上引进的夏茶生产企业投产后,当地的茶叶生产时间从春季延长到了夏季,茶农的收益也得到较大提升。

“我们公司以生产粗茶、老茶叶为主,产品出口到27个国家,年销售额在13亿元左右。这几年,我们对紫阳富硒茶调研了解后,想把此前废弃的夏茶利用起来。”陕西秦南硒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立富说。

“春茶要求一芽两叶,只能手工采摘,但是夏茶连叶带枝都有用,可以机械化采摘。”茶园里,七里村党支部书记王治福正指导村民如何使用茶叶采摘机。王治福还算了一笔账:“七里村有茶园3000多亩,夏茶可以采3茬,茶园修剪到位后,每人每天可以机采100多公斤鲜叶。全部采收后,每亩茶园可增加收入500元至1000元。”

红椿镇引进夏茶生产企业,是紫阳县为茶产业延链补链、提质增效的具体行动。“目前,全县有茶厂400多家,年产茶叶1万余吨,年销售额达50亿元,带动12万名茶农稳定增收。夏茶、粗茶全面生产销售后,紫阳茶农的收入还能增加10%以上。”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李尤学说。

如今,依托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安康茶企瞄准了夏秋茶产业链条,实现了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产品一年四季组合式连续化生产,推动安康茶产业从“春茶一季”转变为“四时有收”。

“安康有百万亩茶园,夏秋茶开发潜力巨大。我们以本地夏秋茶为原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了口味浓郁的黑茶、‘叶叶金花’富硒茯茶,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平利县一茗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小红说。

如今,安康市已开发出紫阳白茶、安康秦汉古茶、富硒红茶、金花茯茶等系列发酵茶产品10余个。全市茶产品品类日趋丰富、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持续提升,已形成茶品多样化,茶饮料、茶食品、茶化妆品等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茶旅融合 “茶文章”越做越大

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种植高端茶叶、建设茶叶加工厂,桃园村不仅通过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还依托茶园发展民宿、农家乐。茶旅融合丰富了桃园村的业态,群众也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商洛市聚力打造“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茶产业,推动茶旅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我这次带着家人一起来玩,孩子高兴得都不想走。”6月11日,在商洛市山阳县户家塬镇桃园村的一座茶园里,西安市民杨先生兴致勃勃地说,“这地方多好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可以享受难得的清净。”

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种植高端茶叶、建设茶叶加工厂,桃园村不仅通过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还依托茶园发展民宿、农家乐。茶旅融合丰富了桃园村的业态,群众也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郑忠虎是“归园田居”农家乐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以前我在全国各地跑车,工作很辛苦,后来看到家乡发展这么好,就回村办起农家乐。目前农家乐一个月毛收入近2万元。依托我们当地的茶园,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

据了解,山阳县户家塬镇招商引进陕西秦岭清雅茶业有限公司,在全镇19个村规划种植黄金冠、安吉奶白、金牡丹等高端茶叶1万亩,其中桃园村已种植黄金冠、金牡丹700亩。通过茶叶种植和农旅融合发展,桃园村实现联农带农260余户,村集体每年分红11.5万元。

这样的案例在商洛市不断涌现。近年来,商洛市聚力打造“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茶产业,推动茶旅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商南县不断壮大茶产业集群,采用线上线下共融共享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该县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将“生态茶城”建设与“旅游名城”“康养慢城”建设有机结合,建成茶海公园、北茶小镇等景区,打造多条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研学实践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线路。

在丹凤县竹林关千亩茶园,采茶人巧手翻飞,采收“金叶”,游客行走在茶垄间,或是体验采茶,或是拍照“打卡”,欢笑声在山间回荡;在山阳县法官镇,一到采茶季,就有不少学生前来写生、体验采茶乐趣,当地通过举办采茶节等活动,将茶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旅游观光项目;在镇安县达仁镇,每年春茶采摘期间,前来踏青的游客不在少数,登茶山、听茶歌、品茶饭,独特的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

旖旎风光伴茶香。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口,商洛的“茶文章”越做越大。

一片小小茶叶,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下一步,陕西将以推进陕茶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持续聚焦一产良种培育、二产清洁化智能化加工、三产品牌营销创新,加快推动茶产业链建设,助推陕茶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本报记者 高振博 席晨 杨露雅 陈志涛 王晨曦 通讯员 张宏)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