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牛蹄镇(安康市牛蹄镇新闻)
青山、溪流、民居、点缀茶园之间的游客……夏日骄阳下,汉滨区双龙镇谢坪村,一派和谐生态美景。作为陕茶一号茶叶发源地的谢坪村,近年来,巧做生态文章,大力推广茶叶产业发展,让融合变财富,水泥路修通了,村子扮靓了,游客渐渐多了起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2018年实现了贫困村退出。“生活变好了,我才能安心读书上学,追求我的人生理想。”村里的正在读初二的学生谢英巧笑容满面。
双龙镇谢坪村是汉滨区发展林业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以往,提到汉滨区,外界首先想到的两块“板”:一块“长板”是植被好、树木多,满眼可见的丰富林业资源;一块“短板”是立地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两板”叠加的独特区情下,近年来汉滨区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取长补短,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县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立足区情,变绿水青山为脱贫希望
北部秦岭势如屏障,南部巴山高峻雄峙。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这是汉滨的区情。231个贫困村多为山区贫困村,这是脱贫攻坚的重点。
山区脱贫靠什么?唯有“靠山吃山”。从数据来看,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7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5%,是不折不扣的林业大区,林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影响着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茶叶、米核桃、瀛湖枇杷、杨梅、拐枣、油茶、天麻等林特产品,已成为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脱贫希望。用区委书记王孝成的话说:“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林业富民信念毫不动摇,持之以恒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让群众得实惠!”王孝成的回答,铿锵有力。汉滨区把绿水青山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美丽和富裕联结起来,并将其贯穿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实现了共唱“两山曲”,美丽家园变美丽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区域化布局和板块化推进的产业布局原则,汉滨区确定了“北山核桃、南山茶叶”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产业示范镇、核桃示范镇、林业特色产业镇。重点打造洪山、茨沟、关家、叶坪、中原、紫荆、沈坝等7个核桃产业示范镇;大竹园、流水、双龙、瀛湖、晏坝、县河、牛蹄、洪山8个茶叶基地镇。围绕瀛湖环湖带,县河、晏坝、双龙连片带,牛蹄、洪山、大竹园版块区划带,建设茶叶产业带;围绕恒河流域和付家河流域建设两个百里核桃长廊,同时启动茶叶核桃“双百园”建设工程。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脱贫攻坚战,自2016年来在汉滨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多年的实践证明,青山绿水,治理不好、利用不好,就是“穷山恶水”;治理好了、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银山”。为了使林业产业脱贫强劲有力,汉滨区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有益的探索,创新实施了部门包抓、企业包建、合作社包联、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三包一带联户退耕”工作机制;出台了系列激励奖补政策,整合项目资金、人力资源等聚合生产要素,从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环境保障、种苗供应、肥料奖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工营销、品牌建设等全程扶持;整合林业项目,无偿提供种苗,并给予一定的肥料奖补,达到标准的按照园区给予奖励;整合水利、交通、农综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统筹、村级所有企业使用、折股量化、贫困户受益的原则,将政策投入部分量化为村级股权;放活农民“三权”,通过“拨改投”充分调动村级积极性通过“以奖代补”充分调动市场各要素资源向林业建设聚集,放大政府的助推效应。
在真情打动、真心帮扶和真抓实干的“三真”精神作用下,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激励近百余家企业踊跃发展产业园区,一批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三包一带联户退耕”有效激发了退耕还林主体积极性,使分散的闲散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开发利用起来,真正实现退得下耕、还得上林、致得了富。
站在汉滨区牛蹄镇的凤凰山上,放眼望去净是葱茏的绿色,缓坡上的茶树错落有致,农户顶着骄阳在茶园劳作。“通过近5年的努力,茶园已进入丰产期,可以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京康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陈鸿昌说。通过京康公司的示范引领和政府的扶持补助,牛蹄镇不仅建成了高标准富硒茶园4000余亩,还形成了农村社区化、农业园区化发展新格局。产业精准扶贫让牛蹄镇760户贫困户变成了股东,茶园建设带动周边550户农户、2035人,其中,贫困户310户、1147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摆脱了贫困。
“种1亩茶园可保水20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汉滨区区长范传斌介绍道。汉滨区还按照市上提出的“能发展经济林的地方,都必须大力营造经济林”要求,紧紧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及中省市安排的造林项目,加快实施经济林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林业产业,以茶叶、核桃、林下经济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基地得到快速扩张。
用活政策,在守护好绿水青山中脱贫致富
贫穷不是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如果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林业扶贫怎么扶?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汉滨区采取“五轮驱动”举措,开辟林业增收新通道。即通过造林、护林、林业产业发展等全方位提升贫困群众的劳务收入和资产性收入。具体为“五个一批”:
退耕还林脱贫一批。按照精心谋划、精细组织、精准落实的“三精”工作法,推行政府包抓、企业包建、合作社包联、园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的“三包一带联户退耕”工作机制。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得到租金、基地就业得到薪金、资金扶持得到股金、订单生产得到定金,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从2014年至今,全区退耕还林达35.952万亩,占全市任务量的二分之一。2.28万户贫困户受益,户均增收4338元。
林业产业脱贫一批。围绕“北山核桃、南山茶叶”的产业发展布局,建成富硒茶、核桃、木本油料等林产基地128万亩(其中核桃56万亩、茶叶20万亩),建成万亩基地镇17个、强村大户526个,林业综合产值达40.34亿元,农民林业生产人均收入达3852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7.06%。
生态护林脱贫一批。从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聘请生态护林员5584人,签定落实管护合同,夯实管护责任,每人每年补助7200元,5584名生态护林员已全部持证上岗。
公益林补偿脱贫一批。新增公益林面积144.1万亩,使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增致269.91万亩,翻了一倍,由每年1787.26万元增加到2970.29万元,实现了231个贫困村全覆盖,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2019年生态公益林补偿兑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34979户,受益贫困人数126933人。
技能培训脱贫一批。加大经济林果园栽植和管护培训力度,嫁接核桃、改造茶园、提升加工等技术能力,组建了28支技术服务队,真正将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山头地块,将致富能力送到贫困户手中。
为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汉滨区还坚持“绿色、科技”理念,以五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引领发展生态产业,完成了100余家绿色、环保型企业的产业项目建设,实现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通过园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汉滨区的生态经济逐渐完善了产业链条、突出了品牌打造,促进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
壮大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山区贫困群众要想持续脱贫致富,就要发展产业,林下掘金,让山区群众“不砍树也能致富”。对于瀛湖镇天柱山村三组村民张明江来讲,“不砍树也能致富”已成为现实。原来,一直致富无门的张明江通过把土地流转给当地核桃产业种植企业——瀛天现代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并在公司务工,2015年至今共挣近10万元。“把土地流转给瀛天公司比我自己种粮划算多了,一年把我原来三年的钱都挣了,以后,我还要好好干。” 张明江的喜悦仅是汉滨区林业产业联动促农致富的一个缩影。
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支持林产品加工企业搞好林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是汉滨区发展林业产业的不懈追求。近年来,汉滨区不断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多项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办证、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自2014年以来,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中央投资5.64亿元,撬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2.4亿元。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本地能人大户投身生态产业,也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和汉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投资生态产业。农民张明江所在的安康市瀛天生态农林有限公司由延安市黄龙县企业家潘建龙投资兴建。该公司在瀛湖镇建设的核桃园区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投资6500余万元,建成良种核桃生产示范基地3412亩,采穗圃150亩,建成核桃干果加工生产线及核桃油、核桃仁自动化加工生产线三条,年可加工核桃干果2000吨,常年在园区务工的贫困户百余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核桃1万余亩,提高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汉滨区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同步发展。截至2019年,全区实现林业综合产值 40.34 亿元,如今,汉滨区的山地因山林经济和富硒产业的兴起,成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金饭碗”“绿色银行”。陕茶1号、米核桃、瀛湖枇杷、杨梅、拐枣、油茶……这些不断推出的林产新品,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退耕还林产业靓丽名片。以工业标准生产的林产品序列正在不断壮大,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互动正在形成,有效解决了“生态不经济、经济不生态”的问题。独具特色的现代林业体系,让汉滨农民的钱包更鼓了,腰杆更挺了,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了。
通讯员 赵伟 汪金波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