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产品入深(富硒产品)

硒宝 11-01 18:10 125次浏览

近年来,陕南紫阳等地富硒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群众脱贫增收的绿色引擎。顺时应势,陕南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亟须加快资源禀赋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转化。推进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发展,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调研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指示的现实举措,也是陕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必然要求。

富硒产品入深(富硒产品)-硒宝网

一、陕南富硒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陕南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目前当地富硒产业已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雏形显现。

(一)产值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认知的统一和开发的深化,陕南围绕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水、富硒绞股蓝、富硒畜禽蛋等富硒产业,不断朝着规模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以安康富硒魔芋为例,该市是全国魔芋最佳适生区,也是国内魔芋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市之一,其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魔芋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全市19家魔芋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鲜魔芋30余万吨,涉及富硒魔芋精粉、微粉、纯化微粉、休闲食品、保健品、干燥剂、保鲜剂等60多种产品,尤其是富硒魔芋精粉和魔芋休闲食品已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此类产品约占安康市出口总量的2/3,成为陕西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出口创汇农产品。2019年,安康富硒产品已达80多个品系,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50亿元,其中富硒食品产值544.31亿元,同比增长14.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

(二)产业扶贫效果明显。陕南富硒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制胜法宝。据统计,2019年紫阳县茶园种植面积约24万亩,年产茶7538吨,茶叶综合产值43.4亿元,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增收。岚皋县通过发展富硒魔芋,带动7000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安康市依托富硒产业,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农业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扶贫企业增效和贫困户增收的双赢局面。该市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500余家参与到富硒产业脱贫开发中,群众土地入股近2万亩,涉及2.13万贫困户6.38万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960元。目前,富硒产业已成为安康农民增收、贫困家庭脱贫的支柱产业,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富硒种植养殖业,超过70%的贫困人口依靠富硒产业实现了脱贫。

(三)产业影响力大幅提升。陕南围绕硒资源开展各类技术研究、实践推广和品牌提升,有效扩大了当地富硒产业的知名度。自“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以来,“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三个“国字号”富硒科技创新平台相继落户陕南。2019年3月,“紫阳富硒茶”国际商标申请注册成功,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高达77.5亿元。“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商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同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安康山猪”及“安康汉水鱼”集体商标获得国家公示,紫阳富硒茶、平利女娲茶和岚皋魔芋等14个农产品,相继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二、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陕南富硒产业的发展虽已具备集群化特征,但产业成熟度不高,整体处于集群发展的中低水平。

(一)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陕南富硒产业链中诸多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上下游之间的有效协同配合。其一是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富硒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基础研究不扎实,相关技术成果仅有少数达到产业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二是一些非农产业的工商业资本进入富硒产业,由于缺乏农业生产和涉农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往往造成“外行指挥内行”、产业链核心环节效率低下、富硒产业园区整体盈利水平不高等问题。其三是富硒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专业化的营销、售后服务程度低,加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使得乱贴硒标签、乱用硒品牌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产业横向拓展乏力。陕南富硒产品多为传统饮品或食品,富硒衍生产品严重不足,富硒产业在医药保健、康体养老、生态旅游等方面的融合度不高。当地从事富硒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高端产品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极为有限。目前安康市已有60余家规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企业,但从事富硒食品深加工的企业数量不足三分之一,产值过亿的企业仅有5家,且这些企业的产品多为茶叶和魔芋,在其他领域的扩展和延伸远远不够。据了解,陕南在扶植富硒产业发展的对象和受惠企业的选择上,多关注于企业规模与盈利能力,而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其在行业中的作用关注不足,致使许多规模不大、但有潜质的“异业联姻”企业被忽视,限制了产业的横向整合能力。

(三)产业整体协作机制欠缺。从社会化服务水平来看,陕南富硒产业中大多数企业从事富硒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而技术指导、金融保险、辅助材料、包装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市场化平台不发达,相关中介企业和服务机构数量稀少,缺少专业化的配套协作,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整体运行效率低下。从行政协同效果来看,在富硒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仍有欠缺,未能形成联动合力,使得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等工作内核建设乏力。

三、推进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提升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政府应发挥新型产业组织者的作用,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强化富硒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将富硒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到省级高度。把富硒产业纳入省级重点产业,成立由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等部门组成的富硒产业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范围内富硒产业的统筹部署及组织协调。二是根据陕南富硒资源的自然分布特征,重点布局,分类发展。围绕富硒种植业、富硒养殖业、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业、富硒水产业、富硒制药业及富硒养生旅游业等重点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将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食用菌、富硒中药材等作为我省重点发展的富硒产品,将紫阳、岚皋、汉阴、白河、汉滨等地作为我省重点打造的富硒农业示范基地。

(二)集聚富硒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核能量。一是建立产业主体分工互补的协同机制。继续推进富硒产业中各个细分领域及关联行业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内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群。同时,转变单纯选拔冠军的竞技思维,关注富硒产业内成长型企业和配套型企业的发展,使得潜质较好的中小企业和相关协作企业也能共享扶植机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优质中小企业为补充的发展态势。二是提升产业园区服务水平,拓展“精深加工”。建设高标准的富硒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各项配套服务,加大对涉硒企业、科研机构和关联产业入园的吸引力度,鼓励园区企业开展多元化、全产业链经营。三是夯实产业技术研发基础。设立富硒科研重大专项,制定专项计划和指导性目录,建立产业技术项目库,依托“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引导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对富硒标准化生产技术各方面的研究和推广。

(三)提升富硒产业集群发展的外缘响应。一是实施区域公共品牌营销战略。加大区域品牌整合力度,推进品牌标准和服务体系建设,在部分省份成立陕西富硒产品行业协会,开设具有陕南特色的富硒产品体验馆,强化在缺硒地区的营销推广力度。二是建设高效配送的物流网络。加快富硒产品仓储及物流集散枢纽建设,尤其应在原产地附近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形成集产地预冷、储存、运输、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物流服务。三是合理引导工商业资本流向。以“补链、强链”为内容,利用产业内工商业资本在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其进入富硒产业链的前端或后端等薄弱环节,通过三产融合,加快优质项目的孵化。

(四)优化富硒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环境。一是超前谋划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富硒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前瞻性地搞好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人居、服务等多点支撑、相互融合的驱动效应。二是提高产业内企业融资贷款的便利性。疏通企业快速融资的“绿色通道”,在贷款担保、股权转让和上市辅导等方面给予富硒企业优先支持,强化风险补偿,严格涉企保证金、保障金和担保金的清单制管理。三是推进产业内科技服务的市场化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富硒产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建科技租赁平台,开放和共享公共科技资源,帮助企业消减研发障碍。[作者单位: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