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米主产品(米富硒主产品是什么)
国外,优质高富硒大米的生产是发达国家一直关注的产业领域。例如日本的“越光”富硒大米是国际公认的优质高档米;美国、芬兰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立法来推动富硒农产品的生产;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已成功地应用含硒化肥和富硒饲料,对农作物等进行施硒,促进全民补硒,芬兰居民日常饮食的硒摄入量也由每天39μg提高到91μg。国内,富硒产品最初是以药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现在进一步延伸至农产品等。富硒农产品的研究,尤其是富硒大米的研究从1990年代开始,到2005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富硒大米已成为主要的富硒农产品,市场反应良好。由于目前大多数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出现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或成套技术不成熟或没有严格的监管部门而以次充好等现象。因此,通过安全、可控的富硒技术发展中高端优质高富硒大米,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富硒农产品的市场规模大致在50亿元左右,目前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国已约有21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已有硒产品开发专利300多项,其中15项专利获得国际授权;全国生产硒产品的企业约有300多家;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及若干企业标准。从行业周期理论上来说,该行业处于刚刚启动阶段,大部分国人对硒相关保健农产品、食品还没有明确和清晰的认识。
随着商业形态的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采购大米的主要场所,品牌大米开始走进消费者的意识习惯。加之新闻媒体对“毒大米”、“陈化粮”事件的频频曝光,更加引发了消费者对大米的安全和品质的注重,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日益彰显。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大米的高端市场已经悄然形成。而令人欣喜的是,优质大米也不断在高端市场传来喜讯:在去年末召开的第五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上,产自我省泗洪的“垫湖仙米”,1公斤大米卖到36元,仍然供不应求。
粮食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虽然不断取得丰收,但种粮效益仍然偏低,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作为最普通的一种农产品,价格上不去。目前,我国稻米80%作口粮消费,全国年均消费大米2.4亿吨,其中品牌大米仅占2%。如果粮食企业多从品牌、营养保健、精加工等方面下功夫,高端大米市场一定前景广阔。
如何让普通老百姓吃上健康又营养的优质富硒大米,这已成为了国际水稻研究的热点领域。尽管大米生产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但还远不是优势产业,仅就食用品质而言其档次还远远不高。随着人们营养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优质稻米特别是富硒营养大米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其市场前景广阔。
2005年1月,在首都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届预防疾病定量补硒的全国工作会议,补硒正式提上我国政府工作议程。从2004年来,中共中央连续十一年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助力三农发展。在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今后三农工作的重点,其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做到“用中国碗,装中国粮”。文件进一步提出了以“四补贴”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其中良种补贴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推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2施硒提升了大米的食用品质
水稻叶面施硒能增加稻米中硒的含量,降低镉等重金属含量。人体所需硒元素可直接通过食用优质高富硒大米来摄取,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通过施硒能使稻米的商品性大大提高,口感更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4.3施硒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
水稻通过施硒,一是可以提高单产,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平均每公顷增产约225kg;二是可以提价增收,通过施硒后的优质稻谷每千克提价0.2元以上,能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
4.4人口与价格优势是富硒大米产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我国是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约8亿,如何带动这8亿人口的消费水平,刺激他们去消费,将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富硒大米不断的涌入各大市场,正逐步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花钱买健康的意识逐渐形成,消费空间潜力巨大。现在人们补硒途径主要从含硒药品中摄取,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因此生产富硒食品,降低富硒食品价格将是今后很长时间的发展任务。在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如东北平原、河南及成都平原等恰恰都是缺硒严重地区,只有发挥硒资源丰富的洞庭湖区优势产业富硒大米的开发,从价格上真正打跨含硒药品,才能有效缓解我国部分居民缺硒的局面。因此,富硒大米将是今后社会的长期的需求,也可以说是人们摄取硒元素最为便捷的一种途径,我国富硒大米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