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多久补硒(仔猪补硒的作用)
猪缺硒病多发生在冬末春初,呈地方流行性发生。2~3月龄仔猪多发,死亡率高。一般发病迅速,病程较短,病子猪往往不见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较缓的病子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病情较轻的猪不愿行走,喜卧,运动时后肢不灵活,单侧或双侧后肢拖地前行。病情较重的猪四肢强拘,后肢衰弱无力不能支持体重,左右摇晃不稳。严重病猪的后肢完全麻痹,呈犬坐姿势。
(一)病因地表土壤中硒的含量低,地表土壤中硒的含量则依其母质的含硒水平高低而异,火山烟尘降落的土壤中硒含量较多,沙状黄土母质的土壤中往往缺硒。低温多雨潮湿地区和人工灌溉易使土壤中的硒流失。气候干燥地区含硒量一般较高。硒在土壤中存在的形式多样,其中可溶性的亚硒酸盐最易被植物吸收。酸性土壤生长的植物含硒少,碱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硒含量高,甚至可能含有毒性浓度的硒。大多数的禾本科牧草,吸收硒的能力低,称为贫硒植物。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野生植物吸收硒的能力很强,被称为富硒植物。应激因素在硒缺乏病的发生上是一种重要因素,气候聚变,接种疫苗,饲料突改变,长途运输,引种,特别是怀孕后期与哺乳期的母畜等,都可引起硒缺乏症暴发。
(二)流行病学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年龄段。寒冷季节,缺乏青绿饲料的供给;地表土壤中硒含量少的地区。由于饲料中硒的添加量不足或未添加,常造成硒缺乏。在猪群中仔猪发病率高于其他猪,同窝仔猪中个体大的猪发病率高;引进的外种猪及经改良猪发病率较本地猪高。应急常造成本病的突然发生,因含硒量不足,猪处于亚临床症状阶段,一旦因气候、饲料等突变,疫苗注射等因素的作用,可造成本病的群发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依经过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依发生的器官可分为白肌病(骨骼肌型)、心肌(桑椹型)、肝坏死型。急性型:白肌病常发生于20日龄左右的仔猪,体温一般在正常范围之内,精神沉郁,喜卧,呼吸迫促,突然死亡。肝坏死型常发生于4月龄以内的猪,精神、采食、体温、生长发育都很正常,突然死亡。心肌型,体温正常,不发烧,外观健康,突然死亡。慢性型:白肌病,走路不稳,转圈,头偏向一侧,前肢跪地,后肢麻痹,肌肉发抖,呼吸困难,死亡。肝坏死型,采食量减少,腹泻,呕吐,腹胀、黄疸,颈下、胸下、腹下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紫,眼结膜充血或贫血,眼睑、腹下水肿。心肌型,呼吸迫促,心率加快、心率不齐,皮肤有紫斑(五)病理变化白肌病:全身骨骼肌肌肉颜色变淡,鱼肉样灰白色肿胀、或似煮熟样,切面粗燥、不平,有坏死灶,多为条纹状。病变为对称性损害。并常出渗出性素质的变化。肝坏死型:急性,肝脏淤血、高度肿大,呈紫黑色,质脆,似豆渣样。慢性,肝脏表面凸凹不平,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萎缩,变硬,形成了花肝。心肌型:心脏内膜、外膜有出血斑,外观似草莓或桑椹状,心肌有灰白色条状坏死灶;肺淤血、水肿。胃肠壁水肿。(六)实验室诊断本病根据饲料、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确定。确诊,可做病理组织学检查,采血液做硒定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仔猪血硒(pprn),临界值为0.031~0.147;0.03以下认为硒缺乏。(七)防治1.预防⑴改善土壤。⑵合理配置饲料,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⑶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仔猪1~10日龄0.5mg。11~20日龄0.75mg,20~30日龄1mg,30日龄以上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每间隔15天定期补硒一次。2.治疗⑴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每毫升含硒1毫克,维生素E50国际单位):肌注,1~3毫升。⑵0.1%亚硒酸钠注射液:肌注,仔猪2~4毫升,在首次肌注之后,经3~天再注射一次。育成猪,肥猪,母猪,10~20rnl。⑶在饲料投给添加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凡经补硒的猪,在屠宰前至少必须停补硒60日,使猪排出相当数量的硒,以达到可供人类食用的安全限度。 编辑:孙晋莹审核专家:焦福林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