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硒身体变化(补变化身体硒的食物)

硒宝 10-20 18:04 132次浏览

要】硒是一种微量元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硒的抗癌特性以及硒能够降低癌症死亡率、硒为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所需要、硒对甲状腺细胞的保护作用、硒对治疗糖尿病的辅助作用、硒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和硒能提高精子的活力这些方面来分析硒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也开始慢慢关注硒的存在,并且一部分人开始按照食用标准补硒。【关键词】硒;癌症;免疫功能;甲状腺组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生育繁殖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457(2018)14-0135-002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8.14.060前言硒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性,对人体生理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性的重要营养素。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迄今为止硒元素在人类健康领域中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这样的研究结论的增多也变的越来越明显。医学界对硒的研究起步较晚,普通人对硒的了解更不全面,中国首次发现居住在土壤硒含量非常低的地区的人类,会产生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和大骨节病等。硒的主要摄取来源是食物和水,如果一个地区硒含量较低,那么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硒进入食物链的量也会减少,以此类推,人体吸收利用的硒也会减少,那么这个地区的人就会很容易缺乏硒,一旦机体缺少硒,就会产生各类疾病。

因此,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需要适当补硒,这样才能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硒是癌症的“对头”在全世界范围内癌症逐渐成为一个人人关注的疾病,目前每年有700多万人死于癌症。硒被科学家称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它具有特别强的抗癌特性[1]。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硒具有抗某些癌症的保护作用,化学保护作用的机制还不太清楚,但可以通过在细胞中两种主要依赖硒的氧化还原体系为介导进行了解,这种能消除介导的循环毒素和突变细胞的原理类型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合成和活化的性能都可能是依赖于硒。现在看来,CD4基因开放读码框可以包含相同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作?椴溉槎?物硒蛋白P,从而硒可能是重要的T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而且是正常细胞的功能。这可能是相关的克拉克等人的观察得到的。就补充硒与癌症病因来看,是因为T淋巴细胞是消灭肿瘤细胞的主要细胞类型,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最近已经鉴定且来自人体的T细胞纯化,并且在降低硫氧还蛋白增强肿瘤细胞的生长的过程是重要的。一篇关于硒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综述里关于硒对前列腺癌的研究表明硒在人体内可以产生明显的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在人体内可以持续的检测到,特别是在晚期前列腺癌的患者身上,并且这种机制在吸烟者身上的作用最强。

补硒身体变化(补变化身体硒的食物)-硒宝网

硒是免疫功能的“卫兵”良好的免疫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健康与否的关键。虽然目前有多项研究证明硒对免疫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证据还不太充足。研究表明硒中所含的硒蛋白对激活T细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T淋巴细胞对氧化应激特别敏感,一旦机体缺少硒蛋白,T细胞就不能抑制活性氧物质的产生,那么就无法响应与T细胞受体刺激作用而增殖。有一些人在将硒半胱氨酸插入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存在缺陷,这些患者合成大部分的硒蛋白能力偏弱。这些人在多克隆刺激后,总的淋巴细胞计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降低,这也就强调了硒蛋白在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硒的缺乏将伴随着免疫功能的丧失,通常发现的案例是硒与免疫组织如肝,脾,淋巴结肿大都有关,因此为了提高身体免疫力,我们必须每天摄入足量的硒,来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状态。硒是甲状腺的“守护者”甲状腺是所有组织中硒浓度最高的。硒在甲状腺中扮演各种角色:碘甲腺原氨酸脱碘化酶依赖硒产生活性的甲状腺激素、T3(三碘甲状腺氨酸)、T4(甲状腺素)。硒以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的形式保护甲状腺细胞免受过氧化氢的危害,过氧化氢被碘化物过氧化氢酶利用,在碘化物和甲状腺球蛋白中合成T3(三碘甲状腺氨酸)和T4(甲状腺素)。

补硒身体变化(补变化身体硒的食物)-硒宝网

在研究中发现硒的状态和甲状腺的量、甲状腺组织损伤和甲状腺肿大呈负相关以及低的硒血清浓度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增加硒(平均每天80微克或200微克的亚硒酸钠或硒代蛋氨酸)的摄入能够有效对抗桥本氏甲状腺炎,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特点是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时会结合自身抗体。系统分析表明在三个月中补充硒能够显著地降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自身抗原的值。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适量补硒。硒是糖尿病的“克星”研究表明硒与葡萄糖的代谢作用是相互矛盾的,高硒状态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是相关的,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素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恢复正常,促进糖分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2]。适当的补硒对患有糖尿病的人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3],因为硒可以慢慢的恢复胰岛素的功能,但这并不是说患者可以停止药物治疗,补硒只是对患者在药物治疗的一种辅助作用,只有药物治疗和补硒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原本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适当补硒,等到各项指标稳定正常再逐渐减少药物用量,这才是最佳的方法。硒是心血管疾病的“灾星”研究表明,硒具有保护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

补硒身体变化(补变化身体硒的食物)-硒宝网

在理论上,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针对脂质的氧化修饰,并减少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支持了这种假设。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降低了与脂蛋白相关的磷脂和胆甾醇酯的氢,因此可以减少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壁上积聚。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被由脂氧合酶和环氧合酶途径的类二十烷酸合成产生的氢过氧化物的代谢所需要[4]。在缺乏硒的状态下,积聚这些过氧化物会抑制前列环素酶的合成,而前列环素酶的功能是合成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的血管前列腺素,但同时也可能刺激产生血栓,这与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凝集相关。因此,平衡会相对血小板的状态而被打破。实验表明,低硒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LOP浓度增高,花生四烯酸代谢失调,同时导致心肌组织和血管蛋白质、卵磷脂的损害,从而引起冠心病发生并直接促进冠心病的发展,这是冠心病死亡原因之一。[5]硒是生育繁殖的“保护神”生育繁殖是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人类的延续都要靠繁殖后代,才能得以延续。缺硒能引发射精受阻,精子的活力下降并且发生畸形突变,受精率变低,子宫炎发病率变高。在男性身体中,GPX4(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可溶性过氧化物酶的形式存在于精子细胞中,但在成熟精子中仍以无酶活性、氧化交联的不溶性蛋白质存在。

补硒身体变化(补变化身体硒的食物)-硒宝网

精细胞在所有哺乳动物组织中具有最高的硒含量,在精子刚一开始形成时对硒的需求就开始增加。至少50%用来形成线粒体螺旋的胶囊材料都是GPx4(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因此硒的供应不足会损害精子线粒体囊合成,影响精子的活力从而引发男性不育,为不育男性补充硒元素含量能增加精液中硒的浓度和提高精子的活性。在国外的一项研究中,10%的不育男性和35%的少弱精子症的男性,表现出的GPX4(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缺陷的精子有广泛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这些男性中,精子 GPX4(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表达和精子活力丢失 了,精子射精下降,较低的GPX4(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 物酶)表达并不是由于缺硒,而是因为在日本这个国家硒的 摄入量虽然高,但是硒在血中白细胞中的表达不高。在补硒 的过程中,注意最佳浓度和最佳摄入量,适当的补硒可以提 高精子的活力,过量或不恰当,都会使精子的活力下降。 硒对女性生育繁殖也有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孕早期 或复发性流产的妇女比没有流产的妇女低硒状态显著,但这 一发现并不一致。硒状态通常在怀孕后下降,有一部分原因 是因为血浆容量扩张,但过度炎症反应(流产的特征),可 能会降低硒的循环。

补硒身体变化(补变化身体硒的食物)-硒宝网

如何补硒?许多国家都缺硒,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欧 国家以及我国,如果只靠平时摄入的食物来补硒,那是远远 不够的。那么,如何通过其他方式来补硒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营养素的 补充和平衡,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多吃一些硒含量丰富的 食品,比如白萝卜、大蒜、黄豆及其制品等,但是由于一些 人生理状况的需要,可能需要另外补充硒。在硒缺乏的人体 内,无机硒的补充不具备与有机硒相同的生物有效性。因为 无机硒吸收利用率低,并且长期服用会产生副作用。植物对 于添加到土壤或直接喷洒到植物叶片的亚硒酸钠有部分吸 收作用,并将其代谢为有机结合态的硒,这种方式比膳食添 加无机硒更安全。 结语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此还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以使得这种微量元素的益处最大化和减少带 来的风险。最近的证据更充分证明了足够的硒状态对于健康 的重要性,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健康这个话题备受 人们关注,目前的市场各式各样的补品都有售卖,为了健康, 这些产品也倍受青睐。补硒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 补硒人群应按照食用标准适量补硒,不能因为硒对身体健康 有利就无节制的补硒,那样会导致硒中毒,对身体健康产生 极大危害。

【参考文献】 [1]何冠男,武炜,李成会.硒元素的研究进展.唐山师范 学院学报[J].2017(02). [2]赵强,谭武红.砷、硒、汞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国外医 学(医学地理分册)[J].2012(02). [3]董国力.微量元素铁、锌、碘、硒、氟与人体健康的相 关性探究.中国当代医药[J].2013(06). [4]孟惠平,吕明.微量元素硒的抗衰老作用研究.微量元 素与健康研究[J].2008(05). [5]杜丽飞,邱美珍,周望平,王红兵.酵母硒抗病毒感染 研究进展.湖南畜牧兽医[J].2010(06).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