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补硒主席(世界补硒主席)

硒宝 10-19 10:13 160次浏览

世界补硒主席(世界补硒主席)-硒宝网

硒都是恩施市的别名。恩施市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探明独立硒矿床”所在地,境内硒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还是世界天然生物硒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圈”,是全球唯一获得“世界硒都”称号的城市。所产出的各种农作物和中草药里含有大量的硒元素,经常食用可以保护视力,提高免疫力,防癌抗衰老。

从1817年人类首次发现硒至今,已经历了近二百年,经过多年的挖掘探索,人们对硒的认识上升到了全新的台阶,各类补硒产品也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硒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调节免疫、防癌抗癌、延缓衰老、清除自由基、拮抗重金属等。以下记录了硒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1817年 瑞典化学家Berzelius从硫酸厂铅室中的红色废泥中发现了一种微量的元素,根据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Selene一词取名为Selenium,后来中文将其译为硒。随后硒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世界补硒主席(世界补硒主席)-硒宝网

1935年 我国在黑龙江克山县发现了克山病,它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此病在东北地区发生率非常高,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营养学及微量元素研究专家对克山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现缺硒是诱发克山病的主要原因。他们对10多个省区,310个病区进行补硒,使流行于缺硒地区的克山病得到控制,这一研究第一次充分证实了硒与克山病的关系,同时也奠定了我国科学界在世界硒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1953年 美国科学家Schwarz发现“因子3”能预防大鼠营养性肝坏死,并鉴定出因子3含硒,是活性最好的硒形式之一。迄今为止,因子3 中硒的形式尚不知晓。

1966年 第一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和进展”国际讨论会在美国召开。这也是最早的一个以单一元素作为议题而举行的国际讨论会。

1969—1971年 Shamberger等经过一系列流行病、实验、临床研究后指出,低硒地区及血硒低的人群中癌发病率高,消化道及乳腺癌尤为显著。这是最早的有关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

1972年 John Rotruck博士等人在56届FASEB年会上提出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分子酶中含有4个硒原子),该酶与免疫、衰老、抗氧化、抗癌密切相关,从而在分子机制上确立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全文发表于1973年的《科学》杂志上。

John Rotruck博士等人的研究结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硒元素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并带动了对相关含硒酶的研究,在随后的几年中,先后发现了十几种在人体内起重要作用的含硒酶,其中包括: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碘化甲腺原氨酸脱碘酶(5′ID)、硒蛋白P、硒蛋白W、硒代磷酸合成酶。

1973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1978年 美国Forstrom和Tappel鉴别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是硒半胱氨酸(SeCys),由于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硒半胱氨酸被称为第21个氨基酸。

1982年 在我国《营养学报》上,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与地方病组首次报道:我国有72%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

1987年 Frost发表论文,说明了人类的食品链中硒在不断下降,并解释了食品链中硒下降的主要原因:(1)由于工业污染、酸雨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会与硒化合物反应,形成不利于植物吸收的元素硒,从而使食品链中硒在不断下降。(2)某些现代化种植方式,使食品链中硒在不断下降,造成人体缺硒。

1982-1990年 我国科学家杨光圻教授等在低硒的克山病地区和高硒的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长达8年的硒的需要量和安全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如下:硒的生理需要量为40ug/日,硒的界限中毒量为800ug/日,由此建议推荐膳食硒供给量范围为每日50-250ug,最高硒安全摄入量为每日400ug。以上数据已为FAO/WHO/IAEA三个国际组织所采用。

1986-1994年 我国的医学专家于树玉等人历经数年的肝癌高发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肝癌高发区的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肝癌的发生率与硒水平呈负相关。在饲料中补硒使鸭子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及肝癌癌前病变下降77%;在江苏启东县13万居民中进行补硒预防肝癌实验证实,补硒可使肝炎发生率下降35%;使有肝癌家庭史者发病率下降50%;此外还观察到补硒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阻抗人群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1983-1996年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癌症中心”Clark教授进行了为期13年的补硒双盲干预试验,受试者为1312名患者,其中653人每天服硒,结果表明,每日补充200微克硒,总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了37%和50%,其中硒对前列腺癌、肺癌和直肠癌防治十分明显,其发生率降低了63%、46%、58%。此项开拓性的研究被称为“硒防癌里程碑” 研究。

1994年 我国研究人员(张劲松、高学云等人)发明了红色元素硒制备方法,并全面阐述了其物化和生物学性质,即零价态、为纳米尺度,有高活性和高安全性特点,最后定名为纳米硒(Nano-Se)。

1997年 纳米硒研究项目通过鉴定,由国内顶级营养、药理、毒理和药物化学方面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在硒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均有所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 在中国北京举行了第六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和进展”国际讨论会。本次大会主度为陈君石教授。

1994-1997年 Taylor等根据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出“病毒硒蛋白”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些由病毒(艾滋病病毒、感冒病毒、埃博拉病毒、肝炎病毒)引发的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硒缺乏的情况,补硒有利于抑制病毒的复制,其原因不仅仅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起到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硒可以直接作用于病毒。这一理论也同时解释了硒预防和治疗肝炎、克山病(克萨其病毒病)、口腔溃疡(多数为病毒性侵染所致)的机理。

1996年 继Clark的有关硒的开拓性试验之后,各国目前正在进行二项大规模的人群试验,以进一步验证硒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PRECISE试验:PRECISE试验的目的是验证NPC(Clark 1312人试验)试验的结果能否被重复,以及对于在一般人群中通过补充硒可以降低总的癌症发病率和局部癌症发病率这一假说的检验。因此,它是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控制的癌症预防试验,总共有40000名受试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丹麦、瑞典以及芬兰等5国。此试验也被称之为“硒将改变世界”的试验

SELECT试验:超过32000人将参加本次试验,主要是验证SELENIUM(硒)和维生素E是否能够防止人前列腺癌的高发。

2003年 全球非典爆发,美国乔治尼亚大学Taylor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家张劲松博士等人经研究发现,SARS病人体内全血硒大幅上升,硒与SARS病毒关系密切。

2009年10月18-21日,第一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SELENIUM 2009)在中国苏州召开,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办,主要参加者包括中国知名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国际上硒环境、农学和人体健康研究方面的学者。

2011年10月23-28日第二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SELENIUM 2011)继续在中国苏州召开,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办,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研究者Gary Banuelos博士担任会议主席,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尹雪斌博士任组委会主席。此前,生命科学和卫生系统人员参加较多的生物医药硒会议已召开过多次,2010年硒生物医药会议在著名的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召开。

世界补硒主席(世界补硒主席)-硒宝网

2011年9月19日至9月24日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14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Trace Elements in Man and Animals,简称TEMA14)在湖北省恩施市举行,大会主题是“相聚中国硒都,探讨微量元素”。 这是TEMA国际学术委员会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召开,也是中国县级城市首次代表亚洲国家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在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大会)·仙居恩施国际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当恩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平江从TEMA学术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mary L’abbe女士手中接过“世界硒都”匾牌。由TEMA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mary L’abbe女士以及TEMA14大会执行主席、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雷新根先生亲笔签名授发了“世界硒都”荣誉证书。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硒的开发和认识在不断的提高,各类补硒食物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恩施因其得天独厚的硒资源,产出的各种农作物和中草药里都含有大量的硒元素,经常食用可以保护视力,提高免疫力,防癌抗衰老。著名的特产食品有:富硒茶、富硒玉米粉、硒矿泉水、莼菜、摩芋、葛仙米、凤姜。富硒药材主要有板党、窑归、鸡爪黄连、黄芪、杜仲、贝母、贯叶连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