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补硒剂量(剂量补乙肝硒多少钱)

硒宝 10-18 18:10 191次浏览

乙肝补硒剂量(剂量补乙肝硒多少钱)-硒宝网

肝病常见问题解答·预防篇

乙肝补硒剂量(剂量补乙肝硒多少钱)-硒宝网

1、什么是乙肝?临床上有何症状?有哪些分型?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我国目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泻腹胀,部分人发热黄疸,但约有半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只是在查体中发现感染了乙肝病毒。

临床上分为:(1)急性乙肝: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2)慢性乙肝:轻、中、重三变。(3)重症性乙肝: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4)瘀胆型乙肝。(5)乙肝后肝硬化。

2、乙肝病毒有哪些特征?

乙肝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族。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该病毒有3种不同形态:

(1)小球形颗粒:直径为22纳米(2)管型颗粒:直径长度为200-700纳米。(3)大球型颗粒:即丹氏(Dane)颗粒或完整的乙肝病毒,直径为42纳米。

乙肝病毒为双层结构。不管是小球型、管型,还是丹氏颗粒它们的衣膜均由表面抗原组成,丹氏颗粒外层为表面抗原,核心为独特的乙肝核心抗原(HBcAg),从中可分离出病毒的基因。

乙肝病毒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外膜可与丁型肝炎病毒组配。在感染人的过程中可呈急性病变,又可持续迁延或慢性化。病毒的基因一旦整合到人的肝细胞中,又可成为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3、乙肝病毒变异是怎么回事?

乙肝病毒为了逃脱抗病毒药物及人体免疫力的攻击,学会了乔装打扮即变异,乙肝病毒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表现为血清HBsAg阴性,但仍可有HBV低水平复制(血清HBV DNA常

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349-692aa,即rt1-rt344)。在拉米夫定治疗中,最常见的是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即由YMDD变异为YIDD(rtM204I)或YVDD(rtM204V),并常伴有rtL180M变异,且受药物选择而逐渐成为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优势株。

4、乙肝是怎样传播的?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1)经血液传播(2)母婴性传播(3)医源性传播(4)性接触传播。

5.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如何预防?

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预防是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搞好饮食卫生。甲型肝炎疫苗已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戊型肝炎疫苗还处于研究阶段。乙型、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因此,目前已对献血员普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指标,阻断血源性感染。乙型肝炎疫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效果肯定。对母婴传播我国也有了较好的预防方法。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病毒,只能依靠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因此,它只感染乙型肝炎患者。只要做好乙型肝炎的预防就不会感染丁型肝炎。

6、乙肝传播具体途径有哪些?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7、乙肝有什么流行特征?

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亚洲和非洲HBsAg携带率为8-15%。在中国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演变为肝癌。携带HBV的母亲可以垂直传播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为HBsAg携带者。

8.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的发生率及潜在危险

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较高,约>10%,这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只有50~60%发展成肝炎。而发展成肝炎的病人中仅1/3左右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放松警惕,要定期检查,认真听从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都是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

9.乙型肝炎有没有明显的传染期?

因为乙型肝炎病毒与甲型肝炎病毒不同,可长期携带。因此,只要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就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对乙型肝炎患者不好划定传染期。但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性是不同的,HBeAg和DNA(+)者传染性相对较大。

10、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会传染HBV吗?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11、肝炎病人家用消毒方法有那些?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h、煮沸10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12.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情况

在80年代初,我国就生产出了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于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预防,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血源疫苗来自于HBsAg(+)病人的血液,毕竟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产量有限。现在我国已能用基因合成的方法,人工制造乙肝疫苗。安全、可靠、高产,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达能良好的免疫效果。目前我国对新出生的婴儿普种乙肝疫苗;鼓励婚前检查,对一方HBsAg(+)的配偶,接种乙肝疫苗。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彻底消灭乙型肝炎这一害人的顽敌。

13.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隔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让大家知道的是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要比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弱得多,不是一接触就会被传染上的。但长期密切接触就有被传染的可能性。因为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可能一点儿也不接触,所以家庭隔离是不可能达到的。家庭成员预防乙型肝炎的最好方法是普查乙肝五项,未被感染者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只要体内产生抗HBs,密切接触乙肝患者也不会被感染。

14.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

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产后密切接触传播;另一种是把乙肝病毒的易感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使其子女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孩子也应注射乙肝疫苗。

15、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6、乙肝患者有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无预防效果,无论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只是浪费疫苗和经费而已。对由于以往感染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乙肝“二对半”检查表面抗体呈阳性),更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不过接种后多数也不会产生不良副反应,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增高。如果是急性乙肝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完全治愈并康复,检查乙肝病毒“二对半”表面抗原已阴转,只剩下核心抗体为阳性,而保护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又始终不能自己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促使表面抗体产生,使自己以后不再得乙肝。

17、那些人应当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

18、意外暴露HBV后预防如何处理?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9、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接种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 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10,26,27](Ⅱ-3)。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28]。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重组酵母或1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重组酵母或1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 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

20、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1)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

(2)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3)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4)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

21、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我国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22、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

23、接种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染上其他传染病?

接种肝炎疫苗不会引起其他肝炎发生,也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乙肝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中许多工序都能杀死血液中包括爱滋病病毒在内的病原微生物,经过临床观察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提出的是,使用不合格产品如注射破损、变质疫苗,或注射过程不按无菌要求操作,共用注射器或针头,可染上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传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两对半”检查正常,需要用核糖核酸增殖法检出病毒(HBVDNA阳性),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24、乙肝病毒携带者缺乏表面抗体原因有哪些?

1、乙肝病毒变异病毒难以被消除。

2、机体不产生特异抗体,乙肝病毒再次侵入。

3、机体免疫耐受,不产生特异性抗体。

25、什么是免疫耐受?

患者在胎儿时受母体传染或在幼年时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因幼儿乃至青少年身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成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识别那些带有乙肝病毒的肝细胞,也不去攻击这些肝细胞,肝细胞内的病毒和身体的免疫细胞在患者体内“和平共处”。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

实验室检查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持续阳性或HBV DNA单独阳性,肝功能一直是正常的,然而由于病毒在体内,特别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干扰肝细胞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人体,特别

是对肝脏构成持续的潜在损害,所以常在学习紧张、工作繁忙、结婚、妊娠等生命负荷较大时才显露出来。免疫耐受很容易被乙肝患者及家属所忽视,有的甚至一旦发现,已到了不可救药的肝硬化或肝癌晚期。

26.乙型肝炎为什么难治疗?

这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的特性和乙肝的发病机理所决定的。乙型肝炎病毒小,且分拆成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分布在体液内及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误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而造成肝细胞损伤。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

27、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受损,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激发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各种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的这些免疫反应,可清除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又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造成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转归。幼儿时感染HBV,常常因免疫功能不健全,而缺乏上述的免疫反应,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成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多数患者病毒是可以通过上述免疫反应,引起急性肝炎的症状,同时清除肝炎病毒的。

28、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注意的问题

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一般不必治疗,但必须注意下列几点:(1)定期复查,包括肝功能、HBV DNA、B超、AFP(甲胎蛋白)及白细胞、血小板。一旦发现异常,就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疗。虽然肝功能检查正常,但肝、脾肿大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应引起重视。进行必要的治疗;(2)忌酒;(3)生活规律,勿过累;(4)注意个人卫生和月经卫生,防止唾液、血液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刮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应与别人分开;(5)如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按目前规定不能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婴幼儿工作。

29、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有哪些限制?

由于人们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认识不够全面,以至一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的青年在升学、就业、结婚甚至出国等都发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并非那么严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他们中不乏有科学家、名演员和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除了某些学业,如幼儿师范、饮食服务等行业外,对升学、就业,甚至出国不应有太多的限制。这是因为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是不太可能传染给别的人。至于结婚,只要对方抗HBs阳性,或HBsAg阳性,就不存在相互传染的问题。如果对方乙肝标志全部阴性,建议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后再结婚。

30、怎样预防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细胞不断的坏死。肝细胞坏死后,正常的肝组织发生“塌陷”,机体的再生功能就会再生出一些纤维,来充填“塌陷”的部位。这是机体对坏死的组织的一种正常代偿功能,代表坏死部位的愈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细胞不断地坏死,肝脏内不断地再生纤维,这些纤维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而它们又没有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预防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在于阻断肝细胞的坏死。这就是说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异常就是肝细胞坏死的标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就要及时治疗(必要的时候进行抗病毒治

疗)。另外,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丹参等)滋补药(冬虫夏草、鳖甲等)均有软化肝脏,减少肝内纤维生成的作用。

31、得了肝炎还要不要预防肝炎?

肝炎有六型或更多,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就是说患了某型肝炎痊愈后,仅仅获得了对这型肝炎的免疫,还可能感染其它型的肝炎。一种肝炎病毒侵入人体,破坏了肝细胞的一部分结构和功能,第二种病毒侵入肝脏,可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更难治愈。如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了感染了丁型肝炎,能使肝炎重症化或更易演变成慢性。因此,患了肝炎仍须预防肝炎。

32、有没有预防肝癌的办法?

肝癌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有关。因此,预防肝炎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乙肝疫苗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能预防癌的疫苗。研究还表明黄曲霉素(贮存久的玉米、花生等粮食可被黄曲霉菌污染)、亚硝胺(宅边井水含量较高)均可诱发动物的肝癌,是肝癌发生另一个原因。因此,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家还发现微量元素硒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硒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有选择性的抑制和杀伤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没有影响,补硒能够抑制实验动物肝癌的发生。每日补硒100微克可以明显降低肝癌高发家族和肝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我国大部地区人群硒的摄入量偏低,而硒又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和乙型肝炎者补充适量的硒是非常必要的,食物中的肝、肾及蘑菇、大蒜等植物含硒量较高,而植物中的硒具有无其他副作用、易被机体吸收利用等特点,是较好的补硒方式。

30、肝炎患者是否黄疸越深传染性越强?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质浓度增高,致使眼睛巩膜、皮肤及某些体液发黄。正常血液总胆红质浓度为0.1-1.1mg/dL,当超过2mg/dL时,临床上就出现黄疸,肝炎有轻有重,有急性有慢,在病程中有的出现黄疸,有的不出现黄疸。一般地说黄疸愈深病情愈重,而肝炎的传染性并不是由黄疸深浅来决定的,黄疸深,病情重,但并不是意味着传染性强。传染性强弱主要决定其体内是否有大量病毒存在,如甲型肝炎的早期,大便中排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如HBeAg、HBV DNA等阳性,不管你有否黄疸或者携带者,其血均有传染性。

31、得了肝炎还要不要预防肝炎?

肝炎有六型或更多,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就是说患了某型肝炎痊愈后,仅仅获得了对这型肝炎的免疫,还可能感染其它型的肝炎。一种肝炎病毒侵入人体,破坏了肝细胞的一部分结构和功能,第二种病毒侵入肝脏,可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更难治愈。如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了感染了丁型肝炎,能使肝炎重症化或更易演变成慢性。因此,患了肝炎仍须预防肝炎。

32、乙肝遗传吗?

很多患者因为自己的母亲和或父亲携带乙肝病毒或是乙肝患者就认为自己是遗传性的,其实这是误解。遗传性疾病是前辈自身的基因染色体有异常,造成子代基因异常产生疾病;而乙型肝炎是感染了外源性病原体——病毒所造成的疾病,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病毒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可治愈的传染性疾病。你的乙肝病毒也不会“遗传”给你的孩子。

33、乙型肝炎标志阴转受哪些指标影响?

许多患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学标志的阴转与否是受肝功能影响的。其实不然,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清除要靠身体里的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共同努力及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如果体内的这两大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则病毒不易被清除。因此,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是受体内免疫系统T细胞、B细胞功能影响的。

34、怎样预防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细胞不断的坏死。肝细胞坏死后,正常的肝组织发生”塌陷”,机体的再生功能就会再生出一些纤维,来充填”塌陷”的部位。这是机体对坏死的组织的一种正常代偿功能,代表坏死部位的愈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细胞不断地坏死,肝脏内不断地再生纤维,这些纤维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而它们又没有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预防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在于阻断肝细胞的坏死。这就是说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异常就是肝细胞坏死的标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就要及时治疗(必要的时候进行抗病毒治疗)。另外,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丹参等)滋补药(冬虫夏草、鳖甲等)均有软化肝脏,减少肝内纤维生成的作用。

35、有没有预防肝癌的办法?

肝癌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有关。因此,预防肝炎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乙肝疫苗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能预防癌的疫苗。研究还表明黄曲霉素(贮存久的玉米、花生等粮食可被黄曲霉菌污染)、亚硝胺(宅边井水含量较高)均可诱发动物的肝癌,是肝癌发生另一个原因。因此,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家还发现微量元素硒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硒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有选择性的抑制和杀伤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没有影响,补硒能够抑制实验动物肝癌的发生。每日补硒100微克可以明显降低肝癌高发家族和肝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我国大部地区人群硒的摄入量偏低,而硒又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和乙型肝炎者补充适量的硒是非常必要的,食物中的肝、肾及蘑菇、大蒜等植物含硒量较高,而植物中的硒具有无其他副作用、易被机体吸收利用等特点,是较好的补硒方式。

36、怎样早期发现肝癌?

肝癌的早期诊断是肝癌的治疗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关键。因此,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应该定期进行检查。我国学者认为40岁以上HBsAg阳性或40岁以上有慢性肝炎者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对他(她)们定期(3-6个月)进行血清AFP(甲种胎儿球蛋白)检测和B超的探查是十分必要的。二者结合起来检查成为我国肝癌早期发现的主要途径。当然要发现肝脏内小的占位病变,必须由有经验的B超医师才能做到。因此,必要时还应进行CT(电子计算机断层,它是X线摄影和电子计算快速运算相结产物)或磁共振(MRI)检查。CT分辨率高,可显示较小的肿瘤(直径2cm左右),但费用昂贵,不易普及,有时难以鉴别肿瘤为良性或恶性,对弥漫性肝细胞病变不够满意因此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意义不大。MRI对诊断肝脏的某些局限性及弥漫性病变有独到的价值。此外还有放射性核素,肝血管造影等检查来帮助诊断。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