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建议补硒(国家提倡全民补硒)

硒宝 10-16 18:08 161次浏览

摘要安康是我国绿茶最佳适生区,是优质富硒茶的主要产地,富硒茶产业是安康农业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介绍了安康富硒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了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安康富硒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茶叶以其健康、环保、绿色、无公害的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时代”,茶饮料将会超越碳酸类饮料,成为世界“饮料之王”[1]。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天然富硒区,被誉为“中国硒谷”[2]。安康种茶历史悠久,是最早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珍贵的天然富硒资源优势赋予了安康茶独特的品质与魅力。安康拥有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核心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这从客观上要求安康必须加快发展富硒茶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富硒茶产业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1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

据史料记载,安康种茶距今有3 000多年历史,安康茶因天然富硒而独具特色和优势。1990年,安康紫阳茶在人民大会堂经过全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和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沈治平教授为首的13位茶学、营养学、医学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成为全世界首个被认定的天然富硒茶,是缺硒地区人群高效补硒的健康佳品。

政府建议补硒(国家提倡全民补硒)-硒宝网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立足“四区叠加”基本市情,依托安康自然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生态建设的大好机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院所和高校全面深入开展院(校)地合作,将以富硒茶产业为主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第一脱贫产业,富硒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康全市除宁陕县外的9个县区、106个镇(办)、812个村、11万农户、55万茶农从事茶叶生产,富硒茶基地达5.7万hm2,茶叶年加工超过3万t。紫阳县获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唯一“国家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安康富硒茶”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地理证明商标。

根据《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2017—2020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末,安康将以紫阳、平利、汉滨、岚皋为中心区域,建成标准化生态茶6.7万hm2,建设现代富硒茶示范园100个,建设集加工、品鉴、营销为一体的高档生态茶庄50个,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建设中国特色优质功能农业区——富硒茶示范基地。

2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优越

安康位于陕西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具有亚热带山地气候典型特征。境内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森林覆盖率超过65%,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安康茶区主要分布在紫阳、平利、漢滨、岚皋等县区较高海拔的山区丘陵地带,属江北高纬度茶区,该地区的气候、土壤、光照、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优质茶叶生产(表1、2),且土壤硒含量丰富,硒平均含量达0.697 mg/kg[2-3],是国内外公认的高品质富硒有机茶的最佳产地。

政府建议补硒(国家提倡全民补硒)-硒宝网

2.2产业基础好

富硒茶是安康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世纪50—80年代安康地区茶叶生产量占到全省茶叶生产量的80%以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富硒茶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富硒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自2010年至2017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从2.87万hm2扩大到5.61万hm2,富硒茶产量从0.88万t增加到3.01万t,产值从10亿元增加到50.03亿元,分别增长0.96倍、2.42倍和4.00倍(表3)。目前,安康全市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60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规模企业48家、SC认证企业85家、茶叶网店及电商平台2 000余家,开发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系列产品300余种。历经多年成功选育陕西省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陕茶一号”,被省政府作为唯一的茶叶优良品种在全省推广。

2.3品牌初步打响

安康产茶历史悠久,始于西周、盛于唐宋、名扬古今。最新研究推断,1998—2005年在陕西汉阳陵出土距今2150年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源自安康。安康市政府委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团队,通过对汉景帝阳陵博物馆出土的古茶实物为参考,在平利县复制研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安康秦汉古茶,著名茶学家、陈宗懋院士赞誉“丝路瑰宝、秦汉古茶”。紫阳富硒茶是全世界首个通过认定的富硒茶,被营养学界誉为“21世纪的健康佳品和绿色保健饮料”,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2003年,紫阳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首个茶叶类“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结果表明,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自2009年的7.04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7.05亿元(图1),始终位居中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列。2018年,“安康富硒茶”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安康富硒茶现有16个省级著名商标、15个陕西省名牌产品。安康紫阳富硒茶自古留下了“谁语陕域无好茶,唐次纲贡紫阳芽”“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佳句。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和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曾分别为紫阳富硒茶题词“健康佳品,驰誉神州”“国饮新秀天然富硒紫阳茶”“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现已成为全国富硒产业公用的经典宣传标语。

3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难题

3.1建园投入不足,基地标准化程度低

高投入、高产出是茶叶生产的突出特点,同时茶产业也是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产业。位于秦巴山区的安康茶区建园以坡地为主,土地瘠薄、水源匮乏、灌溉设施条件差,老茶园、荒芜茶园占比大,土地平整改良、茶园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多、资金量大[4-5]。据测算,茶园从新建到投产需投资12万~15万元/hm2[6]。茶农无力承担高投入的茶园建设,政府财政有限,基地建园投入资金少,茶苗良种补贴、宣传推介、品牌培育更是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安康的茶园建设始终未突破散、小的格局,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加之修剪、水肥、病虫害防治等茶叶种植和茶园管护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规范化程度不高,使高效、密植、优质茶园数量较少,低产低效茶园占到1/2以上[5],严重影响了安康富硒茶的产量和产值。

政府建议补硒(国家提倡全民补硒)-硒宝网

3.2企业实力弱,引领带动力不强

经过多年培育,安康全市富硒茶经营主体“量级”不断增大。目前从事富硒茶种植、加工、营销企业有600多家,但大多数为家族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零星分散,经济实力弱,设施陈旧,生产加工技术落后。部分茶叶加工厂为手工作坊,缺乏茶叶制作精深加工技术,研发能力弱,茶叶及其相关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整体还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的传统茶产业阶段。据安林报道[7],2015年安康全市富硒茶加工企业466家,其中初制加工企业413家,占比88.6%;产量200 t以上的企业34家,仅占比7.3%。目前,安康富硒茶产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协作体系联动效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时还难以实现高质量突破发展,市场开拓可占有力十分有限,无法起到带动安康富硒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3.3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服务能力弱

安康本地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虽然自2012年安康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面开展院地合作,借智借力促发展,但由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科技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影响,富硒茶科技开发工作进展仍较缓慢,特别是硒在茶叶中赋存形态、富硒茶营养功能评价等基础研究方面缺乏系统的科学数据支撑,茶产品硒稳控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富硒茶深度开发加工不够,产品粗加工、同质化严重,与茶叶生产相关的衍生产品如茶类食品、茶类保健产品等尚在起步阶段。目前,全市仅平利、紫阳、岚皋3个县设有茶叶机构,在岗专业技术干部不足50人,其中大多为中专文化且年龄均在50岁以上,茶学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青年科技人才严重匮乏,技术服务能力弱成为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4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对策

4.1推广优良茶种,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目前,安康富硒茶主产区茶园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的群体种,以有性系繁殖茶园为主,品种纯度低,茶叶生长不整齐、外形难统一,生产茶叶原料很难满足标准化加工需求,茶叶外观和冲泡品质也较差。而无性系繁殖茶树具有植株生长整齐、鲜叶外形统一、品质优良等优势[6]。“陕茶一号”作为陕西首个从紫阳群体种中选育出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性状优良,适应性强,是安康发展富硒茶产业品种革新的首要选择,同时根据富硒茶产品多元化开发需要,兼顾环境条件注重引进无性系良种进行选育繁育后广泛推广种植。富硒茶产业作为安康特色支柱产业,要聚焦相关项目资金、加强扶持力度,推进良种繁育基地扩张,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并采取激励措施引导茶农对低产、低效茶园进行改造,扶持建设无性系良种高标准密植茶园、生态茶园、富硒有机茶基地;并加大茶园耕作、水肥管理、病虫综合防控等管护技术培训和推广,引進机采、机修技术,把茶农喜爱、方便适用的机具纳入政府购机补贴范围,逐步实现茶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茶园基地产出能力和茶叶品质。

4.2打造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全力实施富硒茶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在全市选取1~3家基础好、规模大、技术强、前景广的企业,由政府集中力量进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着力打造引领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的企业“航母”。同时要支持富硒茶加工企业打破区域和单位界限,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加快推进工艺流程基本相似、产品基本相近、销售渠道基本相同的微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组建富硒茶产业企业联盟或生产经营集团,促进富硒茶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此外,要以“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重大契机,着力推进富硒茶品牌提升,实施品牌兴企战略,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等办法,科学促进富硒茶品牌整合,严格执行《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对全市范围内富硒茶准入企业实行统一包装、统一贴标、统一推介、统一监管,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宣传“安康富硒茶”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以统一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富硒茶市场,获得产业核心市场竞争优势。

4.3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新产品开发,突出基地、标准、品质等关键环节,加快先进理念和技术应用推广,依靠科技促进富硒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大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广泛宣传安康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的《安康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等引才政策并积极落实,在全国、全省吸引茶叶专业优秀人才来安康从事富硒茶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工作;选派青年科技干部到知名茶学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臺培训、学习深造,促进茶业专技人才能力提升。二是要鼓励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抓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的战略机遇,依托落地安康的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紧密围绕富硒茶企业技术需求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攻关,加大对安康富硒茶营养价值的研究鉴定及高值化富硒茶新产品研制,促使创新成果就近转化,推动安康富硒茶产业向中高端价值链迈进。三是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出台有利政策鼓励支持富硒茶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对有科研成果、有自主研发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给予补助和奖励,并扩大科技创新宣传,形成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4.4挖掘茶旅文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绿色是安康的底色,茶叶是安康的名片,生态是安康的优势。在抓好传统富硒茶生产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富硒茶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链条横向延伸。坚持以茶文化为核心,鼓励开展安康富硒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充分挖掘整理贡茶历史及安康富硒茶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和历史故事,创新发展茶艺、茶道、茶事、茶俗,不断提升安康富硒茶产业文化内涵;加大安康富硒茶文化宣传,通过老一辈领导人、著名茶学、营养学、医学专家、古今著名文人学者等称赞安康富硒茶的题词和名言佳句背后的故事,扩大安康富硒茶的文化影响力。以硒茶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精心包装“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女娲故里、茶乡平利,画里瀛湖、梦中水乡”等安康生态富硒茶乡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茶旅体验园、硒茶文化街区、茶山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活动,促进茶旅、文旅、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安康富硒茶产业提档升级,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威.中国茶饮料发展现状及市场结构分析[J].经济视野,2012(10):211.

[2]唐德剑,夏曾润.陕西安康硒资源开发现状及其产业化对策研究[J].生物技术进展,2017,7(5):551-556.

[3]王浩东,张建东,谢娟平,等.安康地区土壤硒资源分布规律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6):8-11.

[4]靳子斌,陈友乾,李建国.安康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7):313-314.

[5]尚闰伟.安康市茶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吴仕良.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建议探讨[J].绿色科技,2016(8):220-221.

[7]安林.安康富硒茶古已有盛名[J].西部大开发,2016(7):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