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富硒大米(黑龙江海伦富硒大米多少钱一斤)
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8月12日讯(记者 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海伦市是绥化的一个农业大县。自打“富硒土壤”在海伦被发现之后,打造“中国黑土硒都”,就成为海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
海伦富硒农业基地。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航拍
海伦是水獭满语“开凌”的谐音。海伦开埠较早。1913年称县,1989年撤县建市。
据海伦县志记载,1959年海伦农民人均收入96元。1978年才有城镇居民收入统计为185元。改革开放后,海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事业繁荣发展。2017年,海伦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14亿元,是1978年的44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686元,农民人均收入10198元。特别是近几年,当地政府大打“富硒”牌,农业产业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近日,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采访组一行来到这片充满“硒望”的土地,看硒土如何生金。
其实,海伦的“富硒土壤”的发现颇有些传奇色彩。
2011年,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包扶海伦市长发镇长发村,除了扶贫工作外,其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进行农业地质调查,勘测当地土壤所含微量元素种类及数值。看到土壤里含有硒元素,当时一名参与调查的工程师十分兴奋:这种神奇的生命元素,竟然就藏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里!
在平原地区发现富硒土壤十分罕见,因为硒元素是伴随重金属矿而生,海伦无矿有硒,专家推断系两江(松花江、嫩江)冲击平原经多年沉积形成。
这一宝贵资源被发现四年后,2015年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在海伦市开展1:5万富硒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进一步证实海伦土壤富硒,作物硒含量普遍较高。为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富硒资源,海伦市于当年就成立了富硒办,主持富硒办工作的李红军,彼时刚借调到富硒办工作。
2015年8月“中国黑土硒都”授牌仪式。海伦市富硒办供图
海伦市1:5万富硒土壤分级图。海伦富硒办供图
2016年,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管理学院承接农业部“硒对人体作用”的科研项目。这年4月份,该项目组成员郭岩彬教授曾在公开课上认定“黑龙江缺硒”。课后,李红军找到郭岩彬说:“你说黑龙江缺硒不准确。”郭岩彬不解,反问:“你有证据吗?”一来二去,两人熟了。后来,郭岩彬团队参与设计了海伦市富硒资源开发规划。
同年8月25日,经中国农业大学推荐,中国营养协会硒元素分会通过一个月对海伦市环境、人的寿命、饮食习惯、营养方面等调查,最终授予海伦市为“中国黑土硒都”称号。从此,海伦市富硒产业开发迎来重大转机,步入发展新阶段。
记者走进海伦市陈家店林场森林花海景区,在停车场旁的海伦富硒农产品展馆里看到,有游客在刚刚完成布展的展厅里观展;在市区海伦富硒农产品线下体验馆里,也时常会迎来参观考察的外地客商;在大连,海伦富硒农产品体验店已开20家,预计年底开到100家。
海伦陈家店森林花海用鲜花组成“黑土硒都”。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航拍
近年来,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成都、福州、深圳等地,海伦富硒农产品旗舰店、体验店、专营店已有160余家。经过多年的宣传与推广,海伦与富硒紧密相连,提到海伦,就会让人想到“富硒”。
硒都五谷杂粮农产品。东北网记者 赵红星 摄
“富硒”,让海伦农业变得与众不同。在这片充满“硒望”的土地上,他们乘势而为,将富硒产业开发作为兴市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龙头、打造富硒品牌、拓展销售市场、建立服务体系。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新字号”农产品,以富硒产业为驱动力,推进农业生产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