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副作用(副茶作用富硒是什么)
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硒(selenium,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与健康关系密切,也可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抗逆、抗重金属污染等能力。硒在人体内无法合成,且人体内不存在长期储存硒的器官,所以机体所需硒只能从外界不断摄入。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成年人对硒的推荐摄入量为每日60~400μg,而我国居民的硒人均摄入量仅为44.6μg/天,全国1亿多人膳食中硒摄入量不足,严重威胁着国民的健康水平。
茶叶的富硒技术主要包括天然富硒技术和人工富硒技术。天然富硒茶技术主要是在富含硒的土壤中种植茶树,生产出硒含量高的富硒茶。天然富硒技术难以稳定地控制富硒农产品中的硒含量,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天然硒矿所含的亚硒酸钠毒性较大。目前的人工富硒茶技术一般需要进行多次喷洒,增加了操作难度和人工成本,由于茶农对硒肥施用量与茶叶中硒含量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无法准确得到所需富硒量的茶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进行施肥和采摘,得到所需富硒量的茶叶。因此,提供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包括:
确定所需茶叶硒含量y,所述茶叶硒含量y为茶叶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总和;
根据所述茶叶硒含量y以及富硒回归方程确定施硒量x,所述施硒量x为每亩茶树施硒的量,当所述施硒量x为0.1~2.0g/亩时,所述富硒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r2=0.985;
根据所述施硒量x配制纳米硒肥液;
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
施纳米硒肥液10天后进行第一次茶叶采摘,所述第一次采摘的茶叶为茶树顶端的一芽两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施硒量x配制纳米硒肥液包括:根据计算得到的施硒量x称取的纳米硒,边加水边搅拌,溶解得到纳米硒肥液,所述纳米硒肥液浓度为x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硒为多糖复合纳米硒,粒径为115~125n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包括:用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自上而下喷洒茶树叶片正反面,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x2。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x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x2的乘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包括:配制纳米硒肥液,所述纳米硒肥液浓度为w1;
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w2,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w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w2的乘积;
施纳米硒肥液5天后进行茶叶老叶采摘,所述茶叶老叶为茶树顶端向下第3~5片的茶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制纳米硒肥液包括:称取的纳米硒,边加水边搅拌,溶解得到纳米硒肥液,所述纳米硒肥液浓度为w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硒为多糖复合纳米硒,粒径为115~125n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包括:用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自上而下喷洒茶树叶片正反面,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w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通过得到不同施硒量对茶叶硒含量的影响,可以为合理施用硒肥以及生产不同硒含量的茶叶提供科学依据。不同茶叶硒含量y(mg/kg)与施硒量x(纳米硒g/亩)极显著正相关,富硒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可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不同茶叶富硒值所对应的施硒量进行合理施用硒肥,施硒10天后,新长出来的茶叶中硒回收率大于1%,因此,施硒10天后可进行茶叶的第一次采摘时间,此时采摘的茶叶为茶树顶端的一芽两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富硒茶的生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包括:
101确定所需茶叶硒含量y,所述茶叶硒含量y为茶叶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总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茶树具有很强的富集硒能力的生理特性,茶树通过根系从自然界吸收了原生态的无机硒,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了蛋白质硒等有机形式,就把无机硒转化成了有机硒,变有毒为无毒,蛋白质硒的大部分为游离硒蛋白,而游离硒蛋白大部分为可供人吸收利用的硫代甲硫氨酸,茶叶中有机硒的含量约占为92%,无机硒只占了8%,泡茶时浸出的主要是有机硒,而游离的无机硒则与茶多酚、果胶核酸、多糖类物质形成络合物,通过饮用茶水补硒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茶农可以根据不同补硒需求确定所需茶叶硒含量y,具体的,所述茶叶硒含量y为茶叶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总和。
102根据所述茶叶硒含量y以及富硒回归方程确定施硒量x,所述施硒量x为每亩茶树施硒的量,当所述施硒量x为0.1~2.0g/亩时,所述富硒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r2=0.985。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施硒量x介于0.1~2.0g/亩,茶叶硒含量y与施硒量x的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r2=0.985,将所需茶叶硒含量y的数值代入所述富硒回归方程中进行计算,得到相对应的施硒量x,在所述富硒回归方程中,茶叶硒含量y表示茶叶中的硒含量,为国家规定富硒茶标准0.25~4.0mg/kg,最高可达8.165mg/kg,施硒量x表示每亩茶树中的施硒量,0.5263为本富硒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r2为所述富硒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即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这一比值越大,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可以由回归平方和解释的比例越大,模型越精确,回归效果越显著。数值上r2介于0~1之间,一般认为超过0.8的模型拟合优度比较高,本回归方程中的r2为0.985,非常接近1,表示回归拟合效果很好,本回归方程可作为茶叶硒含量y与施硒量x之间关系的标准曲线,茶农可以根据本回归方程计算茶叶中不同富硒值y所对应的施硒量x,进行合理科学地施用硒肥,同时有机硒的含量z与施硒量x的回归方程为z=3.3646x+0.4529,r2=0.986,进一步地,所述施硒量x在0.1~1.0mg/kg时,茶叶硒含量y完全达到国家富硒茶生产标准,且二者线性关系最好,茶农可以根据本回归方程计算茶叶中不同有机硒值z所对应的施硒量x,进行合理科学地施用硒肥。
103根据所述施硒量x配制纳米硒肥液。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制纳米硒肥液包括:根据计算得到的施硒量x称取的纳米硒,所述纳米硒为多糖复合纳米硒,粒径为115~125nm,能进入细胞直接参与新陈代谢,便于茶叶中细胞对纳米硒进行转化成有机硒,然后将纳米硒溶解于清水中,充分进行搅拌溶解得到浓度为x1的纳米硒肥液。
104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
在本实施例中,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装入喷雾器中,然后将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自上而下喷洒茶树植株,将纳米硒肥液以喷雾的形式喷晒在茶树叶片正反面上,能够保证喷洒均匀,茶叶的叶面以不滴水为参考标准,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x2,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x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x2的乘积。
105施纳米硒肥液10天后进行第一次茶叶采摘,所述第一次采摘的茶叶为茶树顶端的一芽两叶。
在本实施例中,施纳米硒肥液10天后进行第一次茶叶采摘,所述第一次采摘的茶叶为茶树顶端的一芽两叶,将上述采摘的茶叶进行彻底清洗,以清除茶叶表面残留的硒肥。
示例性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通过得到不同施硒量对茶叶硒含量的影响,可以为合理施用硒肥以及生产不同硒含量的茶叶提供科学依据。不同茶叶硒含量y(mg/kg)与施硒量x(纳米硒g/亩)极显著正相关,富硒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可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不同茶叶富硒值所对应的施硒量进行合理施用硒肥,施硒10天后,新长出来的茶叶中硒回收率大于1%,因此,施硒10天后可进行茶叶的第一次采摘时间,此时采摘的茶叶为茶树顶端的一芽两叶。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包括:配制纳米硒肥液,所述纳米硒肥液浓度为w1;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w2,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w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w2的乘积;施纳米硒肥液5天后进行茶叶老叶采摘,所述茶叶老叶为茶树顶端向下第3~5片的茶叶。
在本实施例中,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施硒量x为1.5g/亩,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w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w2的乘积,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喷洒清水,然后设置6个茶叶采摘时间,所述6个茶叶采摘时间分别为施纳米硒肥液后4h、1天、5天、10天、15天和30天,然后喷洒完纳米硒肥液后开始记录时间,分别在喷施纳米硒肥液后4h、1天、5天、10天、15天和30天后,对喷洒过纳米硒肥液的茶树进行茶叶采摘,采摘时自茶树顶端向下第3片叶开始采摘2至3片,每个不同时间段的处理分别采摘500g,1至2叶及新芽不采,将上述采摘的茶叶进行彻底清洗,以清除茶叶表面残留的硒肥,然后对清洗后的茶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茶叶体内的总硒含量和采用差减法测定茶叶中的有机硒含量。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不同处理采摘得到的茶叶硒含量测定结果如表1所述: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纳米硒肥液喷洒后4h,茶叶的总硒含量达到8.200mg/kg,说明吸收非常迅速,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茶叶对硒肥的吸收也逐渐增加,至1天时达到最大值8.680mg/kg,1天之后茶叶体内的总硒含量逐渐下降。由于茶叶主要是通过气孔直接吸收纳米硒肥,说明叶面喷洒纳米硒的效果比较好,喷硒后1天就可以达到最大吸收值,回收率达到2%。之后才随着老叶体内的代谢、转化及向新叶输送,其总硒含量逐渐下降。直至处理后15天,茶叶中总硒含量依然是对照的3.3倍,回收率也保持在0.73%。
有机硒含量的变化与总硒不同,在施硒后第5天,有机硒含量达到最大值6.168mg/kg,有机硒占总硒百分比达到88.36%,之后逐渐下降,这说明纳米硒在茶叶体内转化为有机硒需要时间,5天后茶叶吸收的纳米硒大部分就可转化为有机态的硒。因此,施硒5天后是茶叶老叶的最佳采摘时间,所述茶叶老叶为茶树顶端向下第3~5片的茶叶,此时得到的富硒茶中的有机硒含量最佳,因此,当施硒量确定时,施硒5天后的茶叶老叶达到了最佳的富硒状态。
实施例3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施硒量为1.5g/亩,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w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w2的乘积,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喷洒清水,然后设置6个茶叶采摘时间,所述6个茶叶采摘时间分别为施纳米硒肥液后4h、1天、5天、10天、15天和30天,然后喷洒完纳米硒肥液后开始记录时间,分别在施纳米硒肥液后4h、1天、5天、10天、15天和30天后,对喷洒过纳米硒肥液的茶树进行茶叶采摘,采摘时自茶树顶端向下第3片叶开始采摘2至3片,每个不同时间段的处理分别采摘500g,1至2叶及新芽不采,将上述采摘的茶叶进行彻底清洗,以清除茶叶表面残留的硒肥,对不同采摘时间的茶叶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在本实例中,上述七个采摘时间的茶叶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如表2所述:
表2
由表2可知,可溶性糖含量随着采摘期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含量在第5天达到峰值,5天后含量逐渐下降,但处理10天与处理5天的差异不大。不同采摘期茶样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虽然较对照略有下降,但没有规律性变化。铁、锌、铝、铜四种元素的含量均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处理5天后的含量均降至最低,之后逐渐增加,处理10天与处理5天的各元素含量差异不大,至30天后,各元素的含量逐渐上升接近正常水平。
结果表明,施加纳米硒肥有利于增加茶样的可溶性糖含量,同时会降低茶样体内铁、锌、铝、铜的含量。对比表1可知,施硒后茶叶中的有机硒含量也是在第5天达到最高值,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则茶样中可溶性糖含量随采摘期的变化,与有机硒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而铁、锌、铝和铜四种矿物质元素的含量随采摘期的变化,与有机硒含量变化相反。因此,施硒5天后是第一批茶叶的最佳采摘时间,此时得到的富硒茶中的品质最佳。
实施例4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每亩喷洒量设置有5个浓度梯度,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喷洒清水,所述5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1g/亩、0.5g/亩、1.0g/亩、1.5g/亩和2.0g/亩,然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纳米硒肥液分别装入喷雾器中,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5个不同浓度的纳米硒分别对应5个茶树处理区,自上而下喷洒分别喷洒茶树植株,将纳米硒肥液以喷雾的形式喷晒在茶树叶片正反面上,保证喷洒均匀,茶叶的叶面以不滴水为参考标准,施硒后10天对各个处理进行茶叶采摘,采摘的茶叶均为一芽两叶,对上述不同处理采摘的茶叶分别进行硒含量测定。
在本实例中,上述不同处理后的茶叶进行硒含量测定结果如表3所述:
表3
由表3可知,叶面喷洒不同浓度纳米硒肥10天后,茶叶中的总硒含量均随着硒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小施用量0.1g/亩的处理中,茶叶的总硒含量即可达到1.145mg/kg,最大施用量2.0g/亩处理中,茶叶中的总硒含量为8.165mg/kg,是不施肥处理的总硒含量的20.8倍。茶样中有机硒含量随着施硒量增加也呈逐渐增加趋势,施硒10天后,0.1g/亩处理中,茶样的有机硒含量为1.007mg/kg,2.0g/亩处理中,茶样的有机硒含量为7.195mg/kg。不同施硒量的茶样有机硒含量占总硒的比例均高于87.00%,不施肥处理的为82.44%,说明施硒10天后,茶样对硒肥的吸收和转化已经完成。从回收率来看,0.1g/亩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1.0g/亩,结合富硒茶叶生产标准,以0.1~1.0g/亩处理区间内根据富硒量需求可以选用适宜的浓度。
在本实施例中,施硒10天后采摘的茶叶中总硒含量与硒肥施用量有极显著相关性,r2为0.985,得出的富硒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线性关系较好。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可利用此方程来进行计算,要生产特定硒含量的茶叶所需喷洒的纳米硒肥用量,可以避免一次性施肥过多或过少,提高了硒肥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且达到了茶叶富硒的要求。
实施例5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每亩喷洒量设置有5个浓度梯度,所述5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1g/亩、0.5g/亩、1.0g/亩、1.5g/亩和2.0g/亩,然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纳米硒肥液分别装入喷雾器中,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自上而下喷洒分别喷洒茶树植株,施硒后10天对各个处理进行茶叶采摘,采摘的茶叶均为一芽两叶,对上述不同处理采摘的茶叶分别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在本实例中,上述不同处理的茶叶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如表4所述:
表4
由表4可知,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施硒量没有相关性。可溶性糖含量与施硒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施硒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增加。铁、锌、铝、铜4种元素与施硒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施硒量增加,各元素含量极显著下降。这说明硒与茶叶体内的4种金属元素可能存在拮抗关系。
实施例6
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每亩喷洒量设置有5个浓度梯度,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喷洒清水,所述5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1g/亩、0.5g/亩、1.0g/亩、1.5g/亩和2.0g/亩,然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纳米硒肥液分别装入喷雾器中,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5个不同浓度的纳米硒分别对应5个茶树处理区,自上而下喷洒分别喷洒茶树植株,将纳米硒肥液以喷雾的形式喷晒在茶树叶片正反面上,保证喷洒均匀,茶叶的叶面以不滴水为参考标准,施硒后20天对各个处理进行茶叶采摘,采摘的茶叶均为一芽两叶,对上述不同处理采摘的茶叶分别进行硒含量测定。
在本实例中,上述不同处理的茶叶硒含量测定结果如表5所述:
表5
由表5可知,在0.1~1.0g/亩处理范围内,随着纳米硒肥用量的增加,茶样中的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呈上升趋势。最小施用量0.1g/亩的处理中,茶叶总硒含量为0.345mg/kg,但超过富硒茶行业标准的硒含量最低限量。最大施用量2.0g/亩处理组中,茶样总硒含量为0.665mg/kg,也符合富硒茶叶行业标准。所有处理中以1.0g/亩处理的茶叶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最高,回收率也最高。
对硒肥施用量与总硒和有机硒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随着硒肥施用量的增加,施硒后20天采摘的茶叶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变化的规律性不强,硒肥施用量与茶样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05和0.626,介于0.5至0.8之间,有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20天处理后茶树体内的硒已经逐渐代谢和运输出去,导致含量衰减,使其规律性受到影响。
实施例7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每亩喷洒量设置有5个浓度梯度,所述5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1g/亩、0.5g/亩、1.0g/亩、1.5g/亩和2.0g/亩,施硒后20天对各个处理进行茶叶采摘,对上述不同处理采摘的茶叶分别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在本实例中,上述不同处理的茶叶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如表6所述:
表6
由表6可知,施硒20天后采摘的茶样中,喷洒纳米硒肥后茶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但铁、锌、铝和铜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施硒量的相关系数r2为0.203,小于0.3,无相关性;可溶性糖、铁、锌、铝及铜含量与施硒量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98、0.601、0.601、0.662、0.750,均介于0.5至0.8之间,虽然有相关性,但不显著。这说明施硒20天后随着茶叶中硒的衰减,会影响可溶性糖、铁、锌、铝和铜含量的规律性变化。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所需茶叶硒含量y,所述茶叶硒含量y为茶叶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总和;
根据所述茶叶硒含量y以及富硒回归方程确定施硒量x,所述施硒量x为每亩茶树施硒的量,当所述施硒量x为0.1~2.0g/亩时,所述富硒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r2=0.985;
根据所述施硒量x配制纳米硒肥液;
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
施纳米硒肥液10天后进行第一次茶叶采摘,所述第一次采摘的茶叶为茶树顶端的一芽两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施硒量x配制纳米硒肥液包括:根据计算得到的施硒量x称取的纳米硒,边加水边搅拌,溶解得到纳米硒肥液,所述纳米硒肥液浓度为x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硒为多糖复合纳米硒,粒径为115~125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包括:用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自上而下喷洒茶树叶片正反面,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x2。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x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x2的乘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采摘的茶叶中,茶叶有机硒含量z与施硒量x的回归方程为z=3.3646x+0.4529,r2=0.986。
7.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制纳米硒肥液,所述纳米硒肥液浓度为w1;
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w2,每亩茶树中施硒量x等于纳米硒肥液浓度w1与纳米硒肥液喷洒量w2的乘积;
施纳米硒肥液5天后进行茶叶老叶采摘,所述茶叶老叶为茶树顶端向下第3~5片的茶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制纳米硒肥液包括:称取的纳米硒,边加水边搅拌,溶解得到纳米硒肥液,所述纳米硒肥液浓度为w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硒为多糖复合纳米硒,粒径为115~125nm。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包括:用喷雾器沿着茶树生长的梯带,自上而下喷洒茶树叶面,每亩茶树中,所述纳米硒肥液喷洒量为w2。
技术总结
一种富硒茶的生产方法,包括:确定所需茶叶硒含量Y,所述茶叶硒含量Y为茶叶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总和;根据所述茶叶硒含量Y以及富硒回归方程确定施硒量X,所述施硒量X为每亩茶树施硒的量,当所述施硒量X为0.1~2.0g/亩时,所述富硒回归方程为Y=3.8106X+0.5263,R2=0.985;根据所述施硒量X配制纳米硒肥液;将配制好的纳米硒肥液向茶树叶面上喷洒;施纳米硒肥液10天后进行第一次茶叶采摘,所述第一次采摘的茶叶为茶树顶端的一芽两叶,可以为合理施用硒肥、确定采摘期以及生产不同硒含量的茶叶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莉;曾秋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硒态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2
技术公布日: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