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硒可以治疗大骨节病(硒与骨关节病的关系)
大骨节病也是一种地方病,在国际上又称卡辛一贝克病,1849年曾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乌洛夫流域发现了这种病,因此又有乌洛夫病之称。中国患大骨节病的人数有上百万之多,涉及到东北、西南和西北的16个省区。
大骨节病的主要表现是全身的软骨组织多处出现一小块一小块的坏死斑点,使得骨骼严重畸形,外表上最容易看到的是因骨端软骨细胞坏死而出现的手指畸变,一个个指关节都显得特别大,严重时双手拿不住锄头把,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与此同时,肌肉萎缩,发育不良,男子汉长不起个子来,景象凄惨。以往人们为了躲避这种病魔,往往举家迁徙,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人们苦苦探索病因,提出种种假说,逐步发现大骨节病的多发区往往也多发克山病、动物则多发白肌病。中国科学家在防治克山病的同时,对大骨节病与硒的关系,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通过大量的测定工作看到,在典型的大骨节病区,其土壤的总硒含量、粮食硒含量、人体血硒、发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比非病区低,说明病区人体处于缺硒状态。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李继云等1978-1980年在陕西省内6个大的自然类型区、71个采样点,对621名儿童的发硒含量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到,病区儿童的发硒平均值为68毫微克/克,而非病区儿童的发硒平均值为220毫微克/克。
1980-1983年对永寿县大骨节病考察期间,在环境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形态学及临床观察中都提出了大量与硒有关的证据。
既然与硒如此相关,用硒能不能防治大骨节病?
中国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李崇正等,曾应用亚硒酸钠来验证硒对大骨节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他们给6-10岁儿童每周服1.0毫克,5岁以下儿童每周服0.5毫克,哺乳婴儿由母亲服用,每周2.0毫克。试验开始时,对待服药儿童作X光检查,证明在3-10岁儿童中仅有57.4%无大骨节病。在持续投亚硒酸钠6年后,3-10岁儿童的健康率增加到96%。表明亚硒酸钠不单是大骨节病的一种理想治疗药品,而且还是一种理想的预防药品。
大骨节病人迁居到非病区一年后,病变可基本等到控制。不迁居,服用硒,使人体的硒状况得到改善,病变也可以逐步恢复,并且服硒人群中不再出现新的大骨节病人。说明硒的疗效属于病因性疗效,骨骼健康离不了硒。
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在偏远的青藏高原上也发现了大骨节病,发现青藏高原也确实属于缺硒地区。被调查的当地生活着汉藏两个民族,却只见汉族居民发生大骨节病。经进一步的测定分析研究发现,同是缺硒地区,肉类中的硒含量比谷类作物的高,使以肉类为主食的藏族居民的发硒含量,比经粮食为主食的汉族居民高出2倍多,可能就是这点硒含量的差别,使藏族居民免遭了大骨节病之苦。
近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组在病区省、自治区各选1-2个最重病区点,每个点拍摄100名7-12岁儿童右手X光片,上报集体读片确认患病水平,最后写出2000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报告。报告指出:东部6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西、山东)X线检出率低于3%,达到了控制水平;西部6省区(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内蒙古)检出率仍然很高,14个检测点中,有8个超过20%,最高的达到46.5%(青海),表明病情仍然活跃而严重。
白生琦等(2002)为了探索和总结补硒防治大骨节病的方法和经验,回顾分析了甘肃省泾川县练范村1980年以来施用硒片和硒盐防治大骨节病20年的X线观察结果,并结合观察同期未使用任何防治措施的邓家峪村儿童X线资料作比较分析,认为硒片防治与儿童大骨节病患病率下降有关,硒具有促进干骺端病变修复和预防大骨节病新发的显著效果,硒盐防治仍可使病情下降达到控制标准(<3%)。
还有人研究了病毒及硒与大骨节病的关系,如熊咏民等(2004)采用PCR技术及荧光法检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血清微小病毒B19DNA和红细胞硒含量,并与非病区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是:大骨节病病区儿童血清B19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病区儿童,红细胞硒含量显著低于非病区儿童,低硒营养状态的儿童B19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的儿童。
楚瑞奇等(2001)探索了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培养软骨细胞DNA损伤作用及硒的保护作用,结果是:在实验设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液中雪腐镰刀菌烯醇浓度的增加,软骨细胞的DNA含量减少、DNA受损细胞增多和DNA损伤加重;培养液中加硒的组,损伤情况好于未加硒组。说明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培养的软骨细胞有明显损伤作用,加硒有保护作用。
徐艺等(2001)用串珠镰刀菌等作了与上述类似的研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随着培养液中毒素浓度的增加,软骨细胞损伤加重,DNA合成和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减低,细胞膜流动性逐渐降低,基质中葡萄糖醛酸含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在电镜下能观察到毒素组细胞损伤明显,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加硒后以上影响有所减弱,但不能阻止损伤的发生。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